7月的东北午后,太阳把柏油路晒得软乎乎的,11岁的王清清背着比书包还沉的补习资料,跟着爷爷往辅导班走——她是五年级学生,这个暑假的周一周三要学初一数学课,周二周四要啃新概念英语,连语文都得让妈妈周末在家“加餐”。她舔着爷爷买的冰棒,嘴角沾着巧克力酱:“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在补,我要是不补,开学老师讲的跟不上怎么办?”
老人攥着保温杯,额角的汗顺着皱纹往下流。他的手机里存着王清清的补课时间表,每节课的时间都标着红——早上8点半的数学课,下午2点的英语课,晚上回家还要写两页初一数学练习册。“好不容易放暑假,天天早出晚归,孩子瘦了一圈。”可他没敢和儿子儿媳说这些——小两口每天加班到8点,能挤出来的时间,全用来找辅导班了。
这样的“暑假模式”,早不是个别现象。东部沿海城市的一个辅导班里,三年级学生的妈妈坐在教室角落,和孩子一起记笔记,笔杆在手里转得飞快。她的手机里存着几十条AI解题记录,最近一条是凌晨1点:“我和孩子爸都是文科生,初一数学题像迷宫,不跟班学,根本没法给孩子讲。”她把孩子的练习册翻到折角的地方,指尖泛着红,“不是想逼孩子,可同班同学都在补,我们不补,开学肯定跟不上。”
这场“军备竞赛”,早就从小学延伸到了高中。高二的小徐暑假里的时间表排得比上学还满:早上9点半补数学、地理,下午连轴转语文、英语、历史、政治,40天假期里,补课天数超过25天。妈妈张女士翻着孩子的补课清单,语气里带着疲惫:“从初中开始,孩子就没正经过过寒暑假——高中课程突然变深,课堂上听不懂,只能靠寒暑假‘超车’,身边同学都这样。”
连大学生都卷进了这场“游戏”。东北某高校的大三学生陈辉,每周有4天在给小学生辅导:“带的六年级孩子,家长让我重点讲初中数学,说‘提前学了,上初中能轻松点’。”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县城的暑假——做完作业就漫山跑,抓蛐蛐、钓龙虾,“现在的孩子,连玩的时间都没有,真有点心疼。”
可家长们的“疯”,从来不是自愿的。就像一场“囚徒困境”:明明知道孩子累,明明不想花那么多钱,可只要别人家孩子在补,自己就不敢停。“我同事的娃,小学四年级就学完了初一英语,”那位三年级妈妈把孩子的练习册合上,“我要是不补,孩子以后怎么和别人比?”
但这份“努力”,可能正在悄悄伤害孩子。辽宁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的纪红主任接触过不少类似的孩子:“有的小学生学初二数学,因为理解不了,越学越挫败,最后连上课都不想听——‘反正老师讲的我早就学过了’,可他们根本没吃透知识点。”还有的孩子,因为长期补课,专注力变得越来越差,“课堂上坐不住,总想着‘我已经会了’,可真到考试,反而错得更多。”
“双减”政策出台四年,不是没管过。东部某省刚开展专项整治,关停了3家违规开超前课的机构;开原市民主小学的佟校长说,学校现在每天加了一节“快乐阅读课”,就是想让孩子少点补课的压力;还有家长开始反思——“我上周带孩子去乡下奶奶家,他跟着小朋友抓蛐蛐,笑了整整一下午,”一位妈妈说,“原来孩子的快乐,不是来自提前学多少课。”
傍晚的辅导班门口,王清清抱着剩下的冰棒,望着远处的操场发呆。那里有几个小朋友在跑着玩,笑声飘得很远。“爷爷,明天能不能少做一页数学题?”她拽了拽爷爷的衣角,“我想和他们玩会儿。”爷爷摸着她的头,没说话——他知道,这个请求,得和她爸妈商量。风里飘来蝉鸣,像在问:这场“军备竞赛”,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真正赢回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