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林政贤医师文章。汗疱疹是一种好发于手、脚的反覆发作性湿疹性疾病,且好发于青年至中年时期。小至三、四岁,大至七、八十岁者,都有可能发生。一般年过中年后,发生率会渐渐降低。男女发生的比例差不多。

汗疱疹形成的原因,目前仍未完全研究清楚,许多学者都提出不同的假设。虽然许多病人可能合并有手掌及脚掌的多汗症,但可以确定的是,汗疱疹并不是因为汗腺开口被阻塞,或汗管积了很多汗而膨大所引起的。目前认为其形成的原因如下:●异位性皮肤炎:在异位性皮肤炎的病患中,有些人会出现手与脚的汗疱疹。但是反过来说,得到汗疱疹,并不表示一定有异位性皮肤炎,民众不必过度紧张。●外在因素:如对金属的镍、钴、铬,或香料、香脂、染发剂,或某些食物过敏,或对感染的霉菌、细菌过敏等。这些外来的「半过敏原」进入皮肤后,会与皮肤中的某些蛋白质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过敏原,进而引发身体的免疫反应,而诱发汗疱疹。●情绪及环境因素:熬夜、睡眠不足、压力大、季节交替、极热或极冷的温度、阳光、湿度变化等。汗疱疹在急性期主要可见两侧手掌、脚掌或手指、脚趾侧面有许多剧痒且散在或聚集的小水泡或丘疹,水泡通常很深且不会破开,常常会让病人感觉「抓不到痒处」。若水泡被病人抓破,则会呈现流汤的现象,甚至引起细菌感染,而形成脓痂疹。若没有被抓破,则这些水泡在一、两周或治疗后会自然吸收干掉,而形成类圆形的干皮屑轮,然后恢复成正常皮肤。在慢性期时,手掌及脚掌会有过度角化的厚皮形成,皮肤呈现干燥、脱皮、龟裂而有疼痛感。最容易与汗疱疹混淆的皮肤病就是霉菌感染,包括足癣、手癣或念珠菌感染。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刺激性接触性皮肤炎、干癣及扁平苔癣等,临床表现有时也与汗疱疹很相似。除了临床型态的观察外,有时尚须借助显微镜、细菌培养、霉菌培养、切片检查、贴肤试验或抽血检查(过敏原、过敏指数)等,作进一步的确认。在治疗上,需要依病程阶段选择不一样的治疗法。若在急性期产生较大的水泡,则可在消毒无菌的情况下,将其中的组织液释放出来。若是被抓破而流汤,以短期三天的湿敷,并配合适当水性或凝胶型基剂的外用药膏及止汗剂,可使病灶快速收敛。若是处于脱皮、干裂的时期,则要使用较滋润的乳霜或油膏基剂的外用药来治疗,以润滑皮肤,协助脱屑快速改善。程度较严重者,可以短期口服药物治疗,让症状快速缓解,以免「痒→抓→产生湿疹→更痒」的恶性循环持续进行。少数一整年汗疱疹一直发个不停的病患,可以考虑紫外线光疗法,或是使用较强的口服免疫抑制剂。特别要注意的是,若有合并细菌感染或霉菌感染,要同时给予适当的治疗。
由于皮肤在发生此一湿疹变化的表皮障壁会暂时受损,因此加强手部的保湿非常重要。平时洗手的次数不宜太多,且最好使用不含皂碱的洗手乳。手部保湿乳液一天应使用数次,且同样应配合病情选用不同剂型,最好是不含香料。如此,可加快受损皮肤的修复速度。在生活型态上,应适度释放自己,不管是生活上、工作上及家庭上的压力,不要熬夜,且睡眠时间要充足。在饮食上,对于反覆发作的病人,或者贴肤试验已证实对金属过敏的病人,可考虑减少食用含镍、钴及铬较高的食物,有些病患有不错的效果。以下将较常见者列出供参考:●镍:罐头食物,以含镍的厨具所烹煮的食物,鲱鱼、牡蛎、龙须菜、豆类、香菇、洋葱、玉米、菠菜、番茄、全麦粉、梨子、大黄(一种中药)、茶叶、可可、巧克力及烘焙粉等。●钴:杏仁、豆类、啤酒、甜菜、包心菜、丁香、可可、巧克力、咖啡、肝脏、坚果类、扇贝、茶叶、全麦粉等。●铬:酵母菌发酵产品(如啤酒)、起司、乳酪、全谷、全麦、麦麴、糙米、小米、玉米、坚果类、粗制红糖(非白糖)、葡萄汁、肉类(如牛肉、鸡肉)、肝脏、甲壳类(如蛤)等。
汗疱疹是怎么引起
引起汗疱疹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比较多的,在平时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有以下的三点:1、精神因素,这种原因主要指的就是让人们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以及情绪抑郁之后就常常会有出汗的症状出现,尤其是人体汗腺分布特别发达的手脚就更容易会出汗,久而久之也就会引起汗疱疹疾病发生了,因此为了预防此病发生,大家在平时的时候就应该尽量的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只有心情放松才会减少出汗的几率,这样也就可以对此病起到预防的作用了。2、环境因素,因为此病大多都是发生在炎热的夏天,到了夏天由于温度总是比较高,这个时候人们的出汗量也就会增大,如果人体的手足经常被汗液侵蚀,在平时的时候又不注意清洗,时间一长就很容易会引起汗疱疹疾病发生了,因此大家在炎热的夏天就应该做好防热的工作,只有避免自己由于炎热经常出汗,这样才可以减低此病发生的几率、3、刺激因素,这种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主要就是由于人们在接触了一些刺激性的物品、细菌、食物以及一些过敏产品之后,一些病菌就会长时间的对人体的皮肤造成刺激,久而久之也就很容易会一起汗疱疹发生了。还有的患者患病是跟隔热的体质有关,由于人体本身的抗过敏作用就比较差,因此也就更加容易会患有此病。

玫瑰疹引发原因
幼儿急疹,也叫烧疹或玫瑰疹,由病毒引起,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叫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也叫烧疹或玫瑰疹,由病毒引起,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 幼儿急疹是怎样得的 幼儿急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热病。可能是由病毒引起,通过唾液飞溅而传播,不如麻疹传染力强。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发病多是1岁以内的小儿,2岁以上者少见。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2次。 另外儿科专家崔玉涛认为,幼儿急疹由病毒感染所致。很多婴幼儿都会罹患,其确诊为马后炮。先是高热3天,在退热同时出皮疹。照片上显示的就是典型的幼儿急疹的皮疹。皮疹可涉及到躯干、头面部,甚至全身。这种皮疹无明显痒感,很少为皮疹而采取特别治疗。出皮疹期间可以外出,可以洗澡,也无需限制饮食。 得了幼儿急疹怎么办 ①让患儿休息,病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新鲜,被子不能盖得太厚太多。 ②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经常给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渍,以免着凉。 ③给孩子多喝些开水或果汁水,以利出汗和排尿,促进毒物排出。 ④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⑤体温超过39℃时,可用温水或50%酒精为孩子擦身,防止孩子因高热引起抽风。 幼儿急疹与麻疹很相似 幼儿急疹是宝宝易得的常见病,因为症状与麻疹相似,又是吃奶时期的小宝宝最容易患上,所以中医又称之为“奶麻”。 幼儿急疹的高发年龄是6个月~1岁半,春秋两季属于发病高峰。最初,宝宝会发烧,有的体温甚至高达41℃;有的宝宝会出现腹泻、恶心等伴随症状。发烧3~5天后,体温骤降,然后全身出疹。用四个字简单 总结 幼儿急疹的特点,就是“热退疹出”。而麻疹正好相反,是高烧的同时出疹,这是这两种病最大的区别。也有个别宝宝是“疹出热退”的,也就是先出疹,接着很快体温骤降。 幼儿急疹的症状表现 幼儿急疹早期表现和上呼吸道感染颇为相似,但“流鼻涕、打喷嚏”这些感冒症状不明显,主要是发高烧。个别宝宝可能会出现热性惊厥,也就是俗称的“抽风”。有时,在宝宝的脖子和后脑勺处能摸到一些小疙瘩,那是肿大的淋巴结,但精神和食欲与平时相差不多。 发烧3~5天后,宝宝的体温会出现骤降,退热后9~12小时内出疹子,有的宝宝一边出疹一边退烧。皮疹呈现红色,一小片一小片的,疹子之间可以看见颜色正常的皮肤,用手按一下红色会消失,松开手后又会很快变回红色。 皮疹主要分布在面部、颈部、胳膊、前胸、后背。2~3天内皮疹逐渐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预防急疹并不难 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病毒感染引起的。成年人感染这种病毒后,往往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会成为主要传染源。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疫苗,小宝宝要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商场、超市。父母回家后,要先洗手洗脸,用清水漱口,换掉外衣后再接触宝宝。 得了幼儿急疹怎么办 发烧期间要注意降温,首选物理降温的 方法 。可以用温水给宝宝擦浴,或者洗个热水澡,水温最好比体温低1℃。宝宝皮肤薄,吸收能力强,所以千万不要用酒精擦浴。 ℃就要使用药物降温法了,常用的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咛,泰诺林),布洛芬(托恩,美林)。最好不要给宝宝服用阿司匹林(巴米尔)。 注意补充水分,不再添加新辅食,给宝宝吃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出疹后的宝宝有些烦躁,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做一做婴儿抚触。天气好的话,还可以带宝宝到户外活动,不用避风。 幼儿急疹早期症状 幼儿急疹发病多在2岁以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四季均可发,一生感染2次以上者微乎其微。潜伏期一般为5~15天。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病初即有高热,体温达39~40,持续3~5天而骤降,热退后疹出。 。常突起高热,持续3~5天。高热时期可伴随惊厥、烦躁、咳嗽、呕吐、以及腹泻,有的患儿在高热时可出现抽风。除此感冒症状不明显,精神和食欲尚佳,但会有咽部和扁桃体轻度充血和头颈部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表现为高热与轻微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 。病程第3~5天体温骤然退至正常,同时或稍后出现皮疹。皮疹散在,为玫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褪色,很少融合。首现于躯干,然后迅速波及颈、上肢、脸和下肢。皮疹持续24~48h很快消退,无色素沉着,也不脱皮。 在发热期诊断比较困难,不过从患儿全身症状轻微与高热表现不一致,周围血象中的细胞总数减少,应考虑之。一旦高热骤退,同时出现皮疹,诊断就不难建立。在出现症状3天内,可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唾液中分离HHV-6,或用核酸杂交技术检测病毒基因进行病原诊断。 专家对幼儿急疹提示 ℃以上就一定要去看医生了,必要时还需要化验一下血常规。因为很多疾病的早期表现都是发烧,只有医生才能鉴别清楚。千万不要给宝宝乱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猜你喜欢: 1. 引起宝宝发烧的原因 2. 婴幼儿常见疹子防治常识 3. 儿科常见出疹性医学疾病的皮疹特点 4. 儿科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5. 持续低烧不退什么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