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养生与四季养生,四时养生与四季养生的区别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顺应四时适环境,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也要保养阴气。

这就要求人们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适时调理。如在作息上要“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就连蔬菜瓜果的食用也要顺应季节性交化。春天,养生的方法:

1、多到户外,长养生机

踏青去。春暖花开,阳光灿烂,大地一片生机。经过了一个严冬的蛰藏,人们就应该多到公园,多到郊外,到高山、海边、河畔、旷野……去踏青、去春游、去放风筝、去呼吸新鲜空气。

我们一起做运动。可以选择骑车、快走、跑步、爬山、打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春天大自然的生机,长养人体的生气,激发人体生命活力,帮助人们走出严冬,融入到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中去。

2、摆脱春困,充满生气。

人体由冬寒进入春温,由“冬藏”转入“春生”,这样气血运行偏于外,可能导致心脑相对缺血,所以使人发困。

多平卧,免春困。因为平卧时,血就会充分流到肝内(“卧则血归于肝”),肝的气血充足、

气血条达,心脑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决。中医认为肝管理人体气血的分配,所以养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劳,春天就不会发困。

春茶提神。春茶是让人有生气的好饮料。

人参炖鸡或黄芪炖肉,可以益气养肝,帮助我们走出春困低谷。

3、心情愉快,朝气蓬勃

拒绝抑郁,远离沉闷。冬天天气严寒、气候阴冷,人的心情容易沉闷、压抑;到了春天,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就应该拒绝抑郁,远离沉闷,使心情愉快起来。

朝气蓬勃。多和人说笑,多去赏花以悦目,心情就会愉快,才会有朝气,有朝气才有生气,五脏才有活力。

春天重在养阳。切莫错过春天养阳这一大好时机。

生命的火种——阳气。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天上没有太阳,地上就没有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

四时养生与四季养生的区别

养生之道要顺应四时,四季冷热对健康有多大的影响,你知道吗?

自然界有一条法则,叫做适者生存,或又称适者健康。适,就是适应、顺应的意思。人生活在大自然当中,那么人体的一切生理、心理活动就要与自然界常处在一种相对的和谐与统一之中。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就必然和大自然息息相关了。有关四时养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会有过阐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好,水中留于膀光,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在春夏季之季,气血非常容易趋向于表,主要表现为面部松弛、肃降容易出汗等;而秋冬季气血个人收藏,气血非常容易趋向于里,主要表现为肌肤高密度、少出汗多溺等,以保持和调整人与大自然的统一。连肌肤都是在伴随着时节的变动而做出对应的调节,人体的别的一部分就更别说了。大家一年的养生发展战略也应伴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做出对应的调节,简而言之,便是要法时。

法时养生,便是养生要和天和气侯同歩。说实际一点,便是热天有热天的养生标准,冬天有冷天的养生大道理。总的基本原则便是要顺应天和养生,也就是要依照自然界的阳阴转变来调理我的身体。法时养生的核心思想是四季养生,依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动来养生。切合四时开展健康养生,即四季养生,也就是依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性和特性开展调理,进而做到健康养生和益寿延年的目地。了解四季养生的含义,必须搞清楚中医养生学四季阴阳消长、转化的概念。古时候中医学觉得,一年中有一年四季四时热寒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产生的。冬至节气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全过程,因此有春之温、夏之热;小暑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全过程,因此有秋之凉、冬之寒。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季属阳,秋冬季属阴,当然节令也伴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产生春生、夏长、丰收、冬藏的变化。根据这种意识,中医学的四季养生规定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随遇而安维护保养气血,秋冬季之时维护保养阴之气,因此从古至今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需要大家凡精神实质主题活动、生活起居作息时间、饮食搭配五味等都需要依据四时的变化开展恰当的调整。在作息时间表上也需要切合四时的变化,保证”起居有常“,春夏季“夜卧早上起床”,秋天“早卧早上起床”,冬天“早卧晚睡”。在饮食搭配五味上摄入更应有规律性,过饮、太饱或饮食偏嗜均能损害五脏六腑,危害身心健康。蔬菜水果瓜果蔬菜的服用亦有一定的周期性。除此之外“五脏应四时,都各有私收”。依据四时气候的特性,人们还汇总出春养肝、夏养神、夏时养脾、秋润肺、冬护肾的五脏调理法。

四时养生与四季养生哪个好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四时养生,也即指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还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四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而在21世纪的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二)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三)四季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2、形神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既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又认为“养静为摄生之首务”(《老老恒言》)。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动”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铭》),“一身动则一身强”(《四存编》)。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 静,又称“清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动”相对而言,在中医养生学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气功中的静功一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一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动,在 “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和“建设”的目的,静功在气功锻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史百家医录》中指出:“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即指“动”和“静”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 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去适应自然;又要利用自然,为我所用。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