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休克蛋白可提高细胞的应激能力,特别是耐热能力。预先给生物以非致死性的热刺激,可以加强生物对第二次热刺激的抵抗力,提高生物对致死性热刺激的存活率。

热休克蛋白(HSPs)是在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一类热应激蛋白质。当有机体暴露于高温的时候,就会由热激发合成此种蛋白,来保护有机体自身。许多热休克蛋白具有分子伴侣活性。按照蛋白的大小,热休克蛋白共分为五类,分别为HSP110、HSP90、HSP70、HSP60 以及小分子热休克蛋白。
与其他大分子的热休克蛋白不同的是,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似乎对于细胞的功能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赋予细胞以耐热性以抵抗高温,作为分子伴侣以防止蛋白聚集,对抗正常的细胞死亡,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存和死亡的平衡。扩展资料
许多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基因一般并不表达,显著表达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一般是细胞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比如高温刺激。现已发现,除了热刺激之外还有许多物理、化学刺激可以激活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例如紫外线、射线、机械损伤、酸、氧化剂等等。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是抵御外界不良刺激的重要物质。当将生物的整体、组织、细胞等从其生活的温度范围内急剧地从低温移向高温时,可显著地降低一些蛋白质的合成。例如将果蝇的幼虫或培养细胞从28℃移至35℃时,则几乎大部分的蛋白质合成停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休克蛋白
热休克蛋白GP96
“虽然肿瘤没有完全清除,但他已经带瘤生存了3年,而且生活能自理。”孟颂东回忆起一名参与临床试验处于肿瘤进展期的肝癌晚期患者,在接受热休克蛋白gp96治疗两个月后,肿瘤的原发灶、转移灶不仅没有继续生长,反而缩小,疾病得到了控制。 癌症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最为恐惧和绝望的敌人。如何防御肿瘤、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孟颂东的科研日常。 “把肿瘤当作和心脑血管疾病一样的慢性疾病,虽然不能100%治愈,但是可以长期控制,让癌症患者的寿命最大程度地接近健康人,这是肿瘤研究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免疫干预疗法。” 孟颂东科研团队关于热休克蛋白gp96的研究,成为肿瘤免疫的“新曙光”。让癌症患者多一份选择 简单来说,gp96是一种属于热休克蛋白家族的蛋白质,具有天然结合胎盘中各种癌胚抗原、祖细胞抗原的特性,注射后可活化人体特异性T细胞,杀伤处于快速生长的肿瘤细胞,提高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 孟颂东将其形象地比喻为“运载系统”——能将抗原更高效地递送到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精准地去识别癌细胞。“如果把这些抗原当作士兵,那把士兵和武器运送到战场上,这种运载系统极为关键。”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孟颂东的科研团队在2013年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肿瘤样本检测,发现该疗法可有效预防和治疗乳腺癌、黑色素瘤、肝癌等肿瘤发生。“如果一个抗原活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是1的话,加上热休克蛋白gp96作为一个运载系统,可以增加五百倍到八百倍。” 孟颂东的舅妈属于癌症患者中的“幸运儿”。在确诊肝癌晚期后,她接受了热休克蛋白gp96治疗,如今肿瘤清除已经4年多。“如果她明年体检再没有肿瘤的话,那基本就可以认为达到临床治愈。”孟颂东补充道,“当然她属于效果好的,大部分晚期患者看不到治愈的效果。”但对于早期的术后肿瘤患者,热休克蛋白gp96仍可有效降低肿瘤复发。 对于其他由效应T细胞、效应B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之间失衡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孟颂东的科研团队发现,热休克蛋白gp96本身可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增强其抑制功能,在动物试验验证对于红斑狼疮、肝衰竭、1型糖尿病等有显著治疗效果,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对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效明显。 热休克蛋白gp96的研究成果已先后在Lancet、Hepatology、PNAS等学术杂志发表。孟颂东的科研团队正在加快新药研发速度,努力在医院里开展更多临床研究,“让更多癌症患者多一个选择方案。”“武器库”持续升级扩充 从手术切除病灶、用化疗毒死癌细胞、放疗烧死癌细胞等传统治疗方式,到如今全球每年数以千计的抗癌新药试验,癌症治疗战役中虽然没有“最完美的武器”,但人类从未停止过努力,“武器库”持续升级扩充。 在最近10年里,免疫疗法成为攻克癌症的最新希望。备受关注的“120万一针抗癌药”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就是一种免疫细胞疗法——通过直接向患者输入激活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 孟颂东评价,CAR-T的确是一个划时代、革命性的方法。但他同时分析道:“CAR-T是‘高度个性化治疗’,是一种仅限于自体治疗手段,所以患者需要支付相当高昂的‘定制化治疗’费用。” 成本之外,目前CAR-T疗法应用最多的还是血液肿瘤领域,但血液肿瘤患者在所有癌症患者中只占到约15%的比例。更高比例的实体肿瘤,由于缺乏有效靶点、免疫细胞不易进入实体瘤内部等因素,该应用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以热休克蛋白gp96为代表,通过设计细胞、蛋白药物或者疫苗的方式来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干预疗法成为免疫疗法的又一研究方向。 “热休克蛋白gp96由于其携带多种癌胚抗原信息,适合胰腺癌、肝癌、肺癌、食管癌、肾癌、乳腺癌等十几种实体肿瘤的术后治疗。” 热休克蛋白是目前唯一的用到临床上的天然佐剂。孟颂东分析说,来自人体的天然蛋白有其自身优势。一方面,它的功能更复杂,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它是人体本身固有的一种佐剂,跟人体的相融性更好,不太可能产生一些预想不到的毒副作用。 但在热休克蛋白gp96成为一个广谱性疫苗的研究路上,仍面临难题和挑战。“最大的问题是时间。药物研发可能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等待时间,但是对于很多患者,他可等不了5年,甚至1年对他们来说都太长。”孟颂东说。癌症预防重于治疗 根据世卫组织2020年的统计,目前每5个中国人就至少有一个人在75岁以前有患上癌症的风险。面对癌症,与其晚期的时候在各种疗法带来的希望与绝望间受折磨,不如重视预防。以最常见的肺癌为例,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只有16%,早期则超过90%。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年做一次体检是必要的。”孟颂东比喻道,癌症预防就跟楼房中的消防设施一样,这个楼也许50年不会着火,但消防设施却是不可少的。“同时随着科研发展,未来会有更精准的癌症早筛技术。” 癌症预防重于治疗,这是癌症攻克路上众多科研者们积极努力的方向。对于免疫干预疗法,孟颂东认为,“怎样让人体的免疫系统更加精准地识别癌细胞、及时清除癌细胞,这个研究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天花板非常高,我们可能需要很多年的研究才能够到这个天花板。” 目前孟颂东的科研团队已经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接种热休克蛋白gp96可有效预防肿瘤。“我们通过小鼠DEN诱导肝癌模型、乳腺癌诱导模型、肠癌模型研究发现,gp96可几乎完全阻断这些肿瘤的发生,免疫学机制研究发现gp96结合的癌胚抗原和祖细胞抗原可诱导产生抗肿瘤的特异性T细胞。” “热休克蛋白gp96的最终蓝图是预防。让健康人通过免疫干预,不得癌症,少得癌症。”孟颂东说。

热休克蛋白名词解释
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剂) 是一种能够激活发热免疫系统的物质,通常存在于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发热激活物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热休克蛋白,从而启动发热免疫系统,引发发热反应。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很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产生的外毒素,以及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都能够刺激发热免疫系统,引发发热反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发热激活物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生理过程。发热激活物能够刺激神经元产生疼痛信号,从而引导机体产生发热反应。发热激活物还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热休克蛋白,从而启动发热免疫系统。发热激活物还能够刺激肝脏产生大量能量,以供机体发热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