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蓟是一味中药,为菊科植物大蓟的地上部分或根。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大蓟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大蓟的功效和作用 清热凉血 大蓟具有凉血止痛的功效,治疗疮疡肿痛。 止血 大蓟有快速止血的作用,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崩漏,外伤出血等出血疾病。 行瘀消肿 治疗痈肿疮毒疮痈久不收口者,具有生肌排脓作用。 抗菌消炎 主要对肝炎,肾炎,前列腺炎,肺热咳血,热结血淋,疔疖疮癌,漆疮,汤火烫伤等有很好的疗效。 大蓟的药理作用 : 根水剂、碱液、酸性醇浸出液以及叶水剂,对犬均有降压作用。水、乙醇浸出液对猫、兔有降压作用。临床用根的片剂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 : 体外试验鲜根煎剂对甲型链球菌有抑制作用,鲜叶煎剂对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根煎剂及全草蒸馏液(1:4000)和乙醇浸剂(1:30000)均能抑制人型结核杆菌生长。 大蓟的配伍应用 :蒲黄性味甘辛,专入血分,又取体轻行滞,味甘和血,上治吐衄咯血,下治肠风崩漏。大蓟味甘苦,性凉,入心肝经,有凉血止血,逐瘀消肿之功。二药相伍,功效益彰,凉血止血作用增强。 :茜草、大蓟性均寒凉,有凉血止血之功。茜草味苦性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为长,大蓟性凉味甘苦,甘能解毒消痈,性凉苦泄,破血散瘀。二药一苦寒一甘凉,相须伍用,共奏凉血止血,祛瘀消肿之功。用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崩漏下血之证。 :金银花性味甘寒,善清热解毒,且有轻宣疏散之效。大蓟性凉味甘苦,长于凉血止血,逐瘀消肿,二者伍用,相须 配对 ,产生协同作用,使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效倍增。主治肠炎,痢疾,便脓便血。 :凉血止血,破血除瘀。大蓟、小蓟性味相同,性凉,味甘苦,均入心、肝二经。小蓟凉血泄热以止血,兼可利尿,故擅治尿血。大蓟性凉苦泄,凉血止血,散瘀消痈力量较强。二药相伍,功效益彰,共奏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之效。 :侧柏叶苦涩微寒,为凉血止血之佳品。大蓟甘苦性凉,既有凉血止血之功,又有散瘀解毒之效。二药配伍,相得益彰,使凉血止血作用增强,主治血热妄行之证。

大蓟的作用和功效 大蓟的作用和功效用量

大蓟的作用和功效用量

大蓟 别名: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 性味:甘、苦,凉。 归经:归心、肝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 形态特征:本品茎呈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有数条纵棱,被丝状毛;断面灰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叶皱缩,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均具灰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黄褐色,羽状冠毛灰白色。气微,味淡。 大蓟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9~15g,鲜品可用30~60g。 外用:适量,捣敷衍。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炮制:除去杂质,抢水洗或润软后,切段,干燥。 大蓟的功效作用 功效: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主治: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大蓟的配伍 1、心热吐血口干: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2、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普济方》) 3、崩中下血:大、小蓟根一升,酒一斗,渍五宿,任饮。亦可酒煎服,或生捣汁。温服。 (《千金方》) 4、小便热淋:马蓟根,捣汁服。(《圣惠方》) 5、小儿浸淫,疮痛不可忍,发寒热者:刺蓟叶新水调敷疮上,干即易之。(《简要济众方》) 6、癣疮作痒:刺蓟叶,捣汁服之。(《千金方》) 大蓟的附方 ①治心热吐血、口干: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频服。(《圣惠方》) ②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大蓟一握。捣,绞取汁,服半升。(《本草汇言》) ③治肺热咳血:大蓟鲜根一两。洗净后杵碎,酌加冰糖半两,和水煎成半碗,温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热结血淋:大蓟鲜根一至三两。洗净捣碎,酌冲开水炖一小时,饭前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妇人红崩下血,白带不止:大蓟五钱,土艾叶三钱,白鸡冠花子二钱,木耳二钱,炒黄柏五钱(如白带,不用黄柏)。引水酒煨服。(《滇南本草》) ⑥治肠痈、内疽诸证:大蓟根叶、地榆、牛膝、金银花。俱生捣汁,和热酒服。如无生鲜者,以干叶煎饮亦可。(《本草汇言》) ⑦治肺痈:鲜大蓟四两。煎汤,早晚饭后服。(《闽东本草》) ⑧治疔疖疮疡,灼热赤肿:大蓟鲜根和冬蜜捣匀贴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⑨治跌扑损伤,瘀血作痛:大蓟汁,和热酒饮。(《本草汇言》) ⑩治结核于项左右,或栗子疮红肿溃烂出脓久不收口者:独根大蓟,不拘多少,或煮水牛肉,或猪肉,或单用,煨点水酒服。外用新鲜大蓟捣烂,入发灰、儿茶、血竭同拌,敷疮口,生肌。(《滇南本草》) ⑾治汤火烫伤:大蓟新鲜根,以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包麻布炖热绞汁涂抹,日二、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妇女干血痨或肝痨,恶寒发热,头疼,形体消瘦,精神短少:新鲜大蓟二两,黄牛肉四两。共入罐内煮烂,天明吃毕后复熟睡。忌盐。(《滇南本草》) ⒀治漆疮:大蓟鲜根一握。洗净,加些桐油捣烂,用麻布包炖热绞汁涂抹,日三、四次。(《福建民间草药》) ⒁治副鼻窦炎:鲜大蓟根三两,鸡蛋二至三个。二味同煮,吃蛋喝汤。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全展选编·五官科》) ⒂治带状疱疹:大蓟、小蓟、鲜牛奶各适量。将大、小蓟放在鲜牛奶中泡软后,捣成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大蓟的相关论述 1、《别录》: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 2、《本草纲目》:作晕扑损,生研,酒并小便任服。又恶疮疥癣,同盐研之(大明)。

大蓟的作用和功效及食用方法

大蓟小蓟区别与功效与作用 大蓟小蓟区别与功效与作用,想必大家都对这种食物的功效和作用不陌生吧,它的`功效与作用涉及很多方面,平时我们也可以将它泡水喝,身体寒凉的人要尽量少吃,养生就看大蓟小蓟区别与功效与作用。 大蓟小蓟区别与功效与作用1 (1)共同性 大蓟与小蓟,由于其性状、功效有其相似之处,故往往混称大小蓟。二者均味苦甘,性凉,入血分,均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之功效,都擅长凉血泄热以止血,凡血证由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咯血、衄血,皆可应用。又都具消散痈肿作用,均可治疗热毒疮痈。 (2)个异性 大蓟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蓟的地上部分或根。地上部分即为“大蓟草”,地下根茎即为“大蓟根”。用武火炒至其草或根为焦黑色即为“大蓟炭”。根块和茎叶功效相似,但用于降压则以其块功效为佳;经炒炭后,功专收敛止血。 本品性凉,功能凉血止血,凡属血热妄行之各种血证、咯血、衄血、以及妇人红崩下血、白带不止、热结血淋等,皆有效。 大蓟甘苦性寒,既能凉血解毒,又可散瘀消肿,无论内外痈疸、水火烫伤、痈疮皆可用之,其散瘀消肿之力较小蓟为强。 大蓟鲜品凉血止血、消痈解毒之功,较干者为佳。经炒炭后,其凉性大除,宜于收敛止血。 大蓟配伍栀子、小蓟、大黄、生地、姜汁,用治吐血呕血。 大蓟配伍地榆、牛膝、金银花,用治肠痈及内痈诸证。 小蓟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菜或刻叶刺儿菜的地上部分,用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即为“小蓟炭”。 本品性味甘凉,入血分,对火热亢盛、热伤络脉所致的吐衄咯血等证,功擅凉血泄热以止血;又能利尿通淋,善治下焦热结所致尿涩刺痛,血淋尿血及痔血便血;又能消散痈肿,用以治疗热毒疮痈,擅治血淋、尿血之功,小蓟较大蓟为胜。 凉血解毒,凉血止血,降低血压宜用生小蓟;炒炭小蓟只用于止血。 脾骨虚寒而无瘀滞者慎用,不宜久煎。 小蓟配伍大蓟、侧柏叶、白茅根、茜草,用治热伤胃络所致吐鲜血或紫暗色血者。 小蓟配伍生地、滑石、通草、蒲黄、淡竹叶,用治下焦结热所致尿涩、尿痛、尿血。 小蓟配伍生地、白术,用治崩血不止。 小蓟配伍益母草,用治胎坠出血。 大蓟小蓟区别与功效与作用2 大蓟又名虎蓟、马蓟,华南称老虎俐、山萝卜,华东称千针草、野红花,福建称猪母刺、鸡姆刺,四川称土红花等。大蓟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簇生,为长纺锤形;茎高50-100厘米,有纵条纹,密披白软毛;叶互生,根生叶倒卵状长椭圆形,长15-30厘米,羽状深裂,裂片5-6对,先端尖,边缘具不等长浅裂和针刺,基部渐狭,形成两侧有翼的扁叶柄,茎生叶较小,基部抱茎,下表面密被白绵毛;花两性,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全为筒状花冠,紫红色。 小蓟又名猫蓟、刺蓟菜、刺儿菜、刺蓟、刺角菜等。小蓟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无纺锤状块根,根细长;茎直立,高25-60厘米,绿而带紫,被白色绵柔毛;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1厘米,宽1-3厘米,先端短尖,叶全缘或疏齿裂,其裂程度远比大蓟为浅,每齿具金黄色小针刺,亦不及大蓟的刺长,其叶两面均有白色绵柔毛;头状花序顶生,花单性,雌雄异株,与大蓟有别。 大蓟与小蓟均有凉血止血之功,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病证,两者又都具消散痈肿作用,可治疗热毒疮痈。然而大蓟散瘀消肿力佳,小蓟则擅治血淋、尿血诸证。正如《本草便读》所载:“大蓟则散力较优,消痈则功能较胜;小蓟功专破血通淋。”《新修本草》曰:“大小蓟叶虽相似,功力有殊。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小蓟生平泽,不能削肿,而俱能破血。” 鉴于大蓟与小蓟在疗效方面有所不同,两者宜相区别,不应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