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掏耳朵对耳道内的皮肤是一种刺激,容易引起毛囊感染,或形成耳疖子、耳道炎等外耳疾病。尤其在夏天,由于出汗多、耳内潮湿,感染的机会就更大。一般没有必要经常去掏耳朵,如果你已经形成了习惯,不掏就痒得难受,最好控制一下。 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 对于外耳道的发痒,要区别其他几种的不同的情形,最常见的是外耳道炎、外耳道壁的充血水肿、外耳道的发痒。但是这种发痒感是一种很轻微的、痒得不剧烈或者是偶尔的发痒,只要按照外耳道炎进行处理就可以了。外耳道滴抗生素的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还有一种痒,比如外耳道的真菌病,这种痒是非常强烈的,而且痒的很持续,其他症状很少,主要是表现外耳道的奇痒。治疗主要是进行抗真菌或者是抑制真菌的治疗。 外耳道炎反复发作的原因,多数是由于外耳的环境和治疗没有彻底的原因。 可以用双氧水清洗,然后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来进行治疗。平常尽量的戒掉掏耳朵、抠耳朵的毛病。治疗至少两周以上才会痊愈,避免有一点效果就停药,容易反复发作。没有必要经常去掏耳朵。若你已经形成了习惯,不掏就痒得难受,最好控制一下,或少用些硼酸酒精,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不再有掏耳朵的意识了,耳朵里面也就不会觉得痒得难受了。

外耳道炎莫匹罗星软膏
外耳道炎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弥漫性炎症。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炎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击至同侧头部;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要预防外耳道炎必须注意纠正挖耳习惯,游泳、洗头时污水入耳后应及时拭净,及时清除或取出外耳道耵聍或异物。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损伤、最为重要。治疗:本病的治疗,一般以耳道内滴药为主。耳疼及红肿较明显者要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慢性期可以中药治疗为主。预防:首先应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外耳道炎或称弥漫性外耳道炎,由于挖耳、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浸渍,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细菌生长,而致本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本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类,夏秋季节多见。 急性外耳道炎发病急,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稀薄分泌物,继而变为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锁,遮蔽鼓膜,引起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并出现全身不适。慢性外耳道炎病程长,多有耳痒、少量稀脓、听力轻度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许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会出血;鼓膜可混浊、增厚、标志不清。外耳道炎的处理原则为: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痂皮,促使干燥。急性期,全身可应用抗生素如甲烯土霉素0 5g,口服,每日3次,以控制感染。耳痛剧烈者可服用镇痛剂如去痛片,每次1~2片。局部治疗可用5%~8%醋酸铝小纱条敷塞外耳道,并嘱患者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或用2%~5%硝酸银液涂布;或用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涂敷局部。中药可用耳炎灵小纱条湿敷局部,促使愈合。
慢性期,局部用皮炎平软膏涂敷或中药耳炎灵小纱条湿敷效果较好;若外耳道增厚、粗糙,可用中药紫归油(紫草、当归各等份,麻油适量,药入油中煎炸,待药成黑黄色时,下火,候凉备用。功用活血润肌,消肿止痒,适用于外耳道炎、外耳湿疹之局部皮肤粗糙、增厚者)涂敷。
外耳道炎莫匹罗星软膏疼
耳朵痒,可能是由于戴耳机、耳朵进水、耵聍等非疾病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耳内异物、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真菌病、耳道湿疹等疾病因素导致的。临床上,针对不同的原因,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一、非疾病因素1、戴耳机:长时间戴耳机,耳机会摩擦耳道皮肤,甚至可能造成轻微损伤,进而引起局部耳朵瘙痒不适,皮肤比较敏感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摘下耳机后,瘙痒症状多可得到缓解,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如无皮肤损伤,可用酒精棉球或棉片等轻轻擦拭局部皮肤,以预防感染。日常建议控制耳机的使用时间,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摘下休息一会,同时注意耳机卫生,建议定期用酒精擦拭耳机,保持耳机清洁。2、耳朵进水:洗澡、洗脸或游泳时意外导致耳内进水,也可能引起耳朵瘙痒,同时耳内还可出现沙沙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随着时间推移,耳内的水会随体温逐渐蒸发,同时也可适当采用单足跳动法使水流出外耳道,或者应用洁净的细棉签探入外耳道吸出水。当耳内的水排出后,耳内瘙痒症状也可消失。3、耵聍:外耳道内有较多的耵聍(耳屎),也可引起耳朵瘙痒不适。对于这种情况,可以用掏耳勺、棉签等清理耳内的耵聍,瘙痒症状也会缓解、消失。二、疾病因素1、耳内异物:小玩具、沙子、小石头、蚊虫、蟑螂等异物进入外耳道,也可能导致耳朵瘙痒不适,有时患者还可伴有耳痛、耳道异物感、耳闷、听力下降等。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用镊子等器械将耳内异物取出;异物取出后,如有外耳道炎症,或者取出过程中损伤了外耳道皮肤,可遵医嘱适当局部应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感染药物治疗。2、慢性外耳道炎:本病是发生于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耳朵出现瘙痒症状,同时患者还可出现白色豆腐渣状的耳内分泌物。本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清洁外耳道、抗感染药物治疗等。医生会根据感染情况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比如细菌感染可以使用盐酸环丙沙星滴耳液进行治疗,真菌感染可以使用制霉菌素片、克霉唑片进行治疗;在抗感染治疗的还可以使用布洛芬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症状。3、外耳道真菌病:本病是由于真菌侵入耳内,并在耳朵内大量繁殖、生长所致,不规范的采耳、外耳道潮湿是本病常见危险因素。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常会出现耳内瘙痒及闷胀感,有时奇痒;有时真菌大量繁殖,可形成团块堵塞外耳道,导致耳内异物感、听力下降等。本病通常需局部应用抗真菌药治疗,可遵医嘱应用制菌霉素喷于外耳道或局部涂抹酮康唑乳膏等;同时建议日常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4、耳道湿疹:湿疹常会引起瘙痒症状,发生在耳道时,可引起耳内剧烈瘙痒,难以忍受,严重时甚至影响睡眠,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丘疹样皮损、皮肤糜烂、浆液性渗出、局部色素沉着等症状。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可以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醋酸曲安奈德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以及口服氯雷他定片等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时,可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患者日常药避免暴力搔抓、过度擦拭,以防导致皮肤损伤,加重病情。5、其他:过敏、咽炎等也可能导致耳朵瘙痒不适。过敏患者还可伴有皮肤瘙痒、风团、丘疹等症状;咽炎患者还可伴有咽部疼痛、吞咽不适等。建议及时就医,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综上可见,耳朵痒的原因复杂多样,如果排除了非疾病因素,怀疑疾病因素导致,建议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耳镜检查、真菌检查、听力检测、分泌物培养等明确病因,然后遵医嘱积极进行针对性治疗,以促进耳朵瘙痒症状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