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 大寒表示天气已经寒冷到了极致。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没有小寒节气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大寒节气最为寒冷。 此时自然界阴气逐渐消退,阳气正在萌生,人体脏腑仍然处于寒凉状态。 养生 不仅要养阳,还要滋阴。 一、保护头脚防寒养阳 大寒节气,寒气容易损伤人体阳气,诱发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痛、感冒等。 “头为诸阳之会,而寒从脚下起”,将这两个部位保暖好,身体才能真正暖和起来,护佑 健康 。戴帽子、围围巾、穿棉鞋、泡脚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养阳作用。 大寒节气一般以晴为主,此时还可以利用阳光来保养身体。 晒太阳能给人以温暖,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能使人心情愉快,消除不良情绪。晒太阳能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有效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晒太阳对一些慢性病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好处。 冬季晒太阳最好选择在11点——3点之间,每天晒30分钟 60分钟即可。 二、合理饮食补水以滋阴 从冬至开始降水减少,天地之间水气削减,人体内的阴液也容易不足,而室内的取暖设施会加剧这种干燥。因此要注意 及时补水。 对于普通人群,应尽可能增加饮水量,至少确保在入睡前和起床后,都可以喝一杯温开水。 有条件者,可常饮梨水以滋阴生津,润燥止咳,预防口干、咽干。还可以煮萝卜水饮用,起到理气健脾、清热利尿、促进消化的作用。 还可食用柔软甘润的食物,如牛奶、豆浆 、鸡蛋 、鱼肉、芝麻 、蜂蜜 、百合等。忌食燥热食物,如辣椒 、胡椒 、茴香等。多吃如白菜、藕 、 蘑菇等这些养阴的食物。 受到寒冷和干燥的双重影响,呼吸道疾病非常容易发生,并易造成痰液黏稠或结成干痂不易排出。 三、适当吃苦泻火 大寒时节仍应以“温阳敛精、养精蓄锐”为主,在药补、食疗上应以温阳散寒、补虚益血、涵养精气为要。 可据情况选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红烧驴肉、花生红枣烧猪脚、猪肝粥、羊肾粥,以及益智、山药、肉苁蓉、巴戟天、黄精、熟地黄、制首乌等药、食物,补肾阳又温补脾胃而益精血。 但大寒时节不能大补特补,尤其是阳气偏盛、易便秘上火的人,饮食要转向清淡。可适当“吃苦”泻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 由于大寒与立春相近,在饮食上可适当增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带动阳气升发。如香菜、洋葱、紫苏叶、生姜、大蒜、大葱等。 “过完大寒,正好一年。” 在此,祝愿每位读者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大寒的养生之道,大寒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大寒的养生之道有哪些

寒冷时节,畏寒怕冷的人往往是阳虚及体质虚寒,经常四肢不温,容白瘦弱,食欲较差,气短乏力。这种人一般有慢性疾病或平时缺乏体育锻炼,饮食营养的质和量不足者为多。因此除加强体育锻炼,治疗其存在的疾病外,改善饮食营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也略有不同。首先进补量应逐渐减少,宜荤素搭配,以顺应季节的变化。此时正是过年的时候,所以过年吃饺子是有一定道理的,有肉有菜,正好荤素搭配。在饮食中应适当增添一些疏通气机的食物,为适应春天升发特性做准备,如韭菜、蒜苗、洋葱、蘑菇、香菇、金橘等。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醎以养肾气,可适当吃些鸭肉、栗子、乌鸡、带鱼、海带、海蜇、鱿鱼等醎味食品。大寒与立春相交时节,是感冒、咳嗽的高发期,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在烹制食物时可加一些生姜、胡椒、桂皮等,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多喝白开水,补充体内水分。大寒时节气温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也是最干燥的节气,所以要多喝白开水,补充体内水分,少吃冰凉的水果,除了补充自己的身体的水分之外,室内也要保持正常的湿度,可以通过加湿器等调节室内湿度,防止干燥。大寒时节,春天开始向人们走来,隐隐可以感觉到春天的气息,此时应调整好身心状态,养藏好神志。在起居、运动、饮食方面也应合理安排,以适应新的时节,新的一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因此注意保暖也是大寒节气如何养生的重要选项之一。大寒是最冷的一个节气,这个节气不但温度低而且风大,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根据天气的冷热度来增减衣物,大寒时节容易导致手脚冰凉,所以手脚的保暖措施也很重要。

保持充足睡眠,早睡晚起。“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人也比较容易犯困,所以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

大寒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马上就要到2020年大寒的时间了,大寒在二十四节气当中,是最后一个节气,但是并不代表着大寒结束之后气温就一定会上升,而且有些地方大寒还没有小寒更冷。而大寒因为已经很接近春天的时节了,所以也不会特别冷。再加上大寒临近春节,春节又是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很多人也都是非常重视的。那么2020年大寒是什么时候,在大寒这一天有什么节日习俗呢?大寒时节又该如何进行养生,大寒过后要怎么过呢?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汽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

兹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大寒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和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平气法划分节气,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其中第三候尤其能说明大寒的气温极低:此时,水域中的冰能一直冻到水中央,且又厚又结实。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可作为最后一个月腊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喝粥、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蒸供、赶婚、赶集、洗浴等。

食糯,就是大寒节气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

喝粥,即俗话说的喝腊八粥,腊月逢八日喝粥风俗由来已久,这种粥由米、豆、枣、莲、花生、枸杞、栗子、果仁、桂圆、葡萄干、核桃仁等放一起熬制而成。

纵饮,指放开宴乐,纵情喝酒。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

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做牙有头牙和尾牙的讲究,头牙在农历的二月二,尾牙则在腊月十六,全家坐一起食尾牙。

但对雇工来说,尾牙可不好食,因为雇主往往会在餐桌上决定雇工来年的去留,故有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一说。尾牙餐很丰盛,硬菜少不了一只鸡。过去不好明说解雇,便用鸡头示意,鸡头朝谁表示解雇谁。

因为有这种潜规则,为了让辛苦一年的雇工好好用完年终大餐,有的好心雇主会将鸡头朝自己或是直接去掉鸡头,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除尘,又称除陈、打尘,就是大扫除:家家刷墙,扫除不祥,把穷运扫除掉;反之,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除尘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进行,即祭灶日,除尘时要忌言语,讲究闷声发财。

糊窗,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糊窗户,换吉祥。为了美观,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五进行。

蒸供,就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过去供奉用的糕点、饽饽、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故称。

赶婚,迷信说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农闲,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岁晏乡村嫁娶忙。

赶集,即传统的赶年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洗浴,与除尘有相同用意,是搞好个人卫生,寓意洗去一年烦恼和晦气。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个发、洗个澡,即老话所说的有钱没钱,洗澡过年。

大寒迎年的风俗还有不少,各地也不尽相同,但主题基本上是围绕祭祀展开的,其中一些风俗尚存。为什么会这样?汉朝应劭《风俗通义》腊条交代得很清楚: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大寒所在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最早源头就在这里——祭祀的月份。祭祀是大寒节气后古人最紧要,也是必须要做的事。

尾牙祭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饮食变化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2009年春节就包含在大寒节气里。因此这样的大寒节气里,除干农活顺应节气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对于冬季进补,医学专家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有着许多的专家持反对态度: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代人的体质与以前大不相同,没几个虚的,所以在秋冬进补和预防疾病时,要考虑这种体质变化。

但也有持支持态度的:冬令进补,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进补法则,历经考验,其效果不用置疑。

中医的精华是辨证论治,因而大多数专家支持认清体质,辨证进补。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借此之节气,重笔女士调养之法。

本节气最需预防的是心脑血管病,肺气肿,慢支气管炎,早晨和傍晚尽量少出门。

注意保暖,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

早晚室内要通风换气。室内取暖时要在地板上泼些水或凉一些湿毛巾之类以保室内湿度。要多喝白开水,补充体内水分。

老年人可在居室中坚持脸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法,以此来增加机体的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