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门武功流派,其显著地养生保健作用已经逐渐的被大众认可并且得到世界的承认,那么太极拳到底怎样养生又怎么样健身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打太极拳的养生作用 导引与吐纳,是养生法在呼吸和肢体运动上的创造——俯仰旋转屈伸以运动肢体的“导引术”与腹式深呼吸的“吐纳术”,完全符合了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具有“沟通表里、执行气血、阴阳平衡”的功能。而太极拳则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螺旋式的旋转缠绕运动按人体经络规律执行,在有规律的腹式呼吸中进行体内 *** ,轻柔运动脏腑,以求得人体内各个系统的阴阳平衡和谐,从而达到祛病养生,强身健体的效果。 实践证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及其习练方法,具有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医疗作用。在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增强呼吸机能,加强肌肉骨骼系统运动,促进新陈代谢、畅通经络、 *** 穴位、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效果。 一、练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意识引导动作,思想上要高度集中,心无杂念,意识贯穿于动作当中,是动中求静的一种气功导引状态。当你按套路动作要求进行螺旋圆弧、松柔缓慢、均匀舒适的做运动,不得不静下心来进入忘我的状态,促使大脑内杂念消除而归于宁静,从而缓解心理紧张,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身心得到放松。对治疗、缓解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晕耳鸣、心烦气燥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练太极拳要求以心行气、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要做到细、深、长、匀、缓等要求,腹式呼吸使胸腹部有节奏的进行开合折叠运动,使膈肌和腹肌收缩与舒张、促进血液回圈;深长细缓的呼吸特点对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作用。通过“气沉丹田”进行腹式深呼吸的运动方法轻柔的 *** 体内脏腑,有效地增强了脏器的吸收功能、排泄功能,经络气血得到畅通,体内微回圈增加,可有效的减少动脉硬化、血栓、高血压、 心脏、肠胃、呼吸等方面的疾病。 三、练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松腰敛臀,主宰于腰而带动四肢,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根因是脊椎排列紊乱、错位、椎矩缩短等。而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要求是撑直脊椎,背部拔长,腰如轴立,立身中正,头上顶而减轻脊椎的压力,腰部带动全身,腰肌、脊柱在运动中缓慢的进行拉伸、旋转,从而防止脊柱退化性变化,缓解颈椎、胸椎、腰椎疼痛、变形,腰肌劳损等疾患。 四、太极拳要求屈膝开胯、重心虚实变换,裆走下弧,动作有踢腿、独立、下势等静立性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效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发达腿部肌肉,骨密度增强,有意识的在重心变换中控制平衡,犹如“不倒翁”,从而延缓骨质疏松,避免引发骨折,有效防跌跤。大腿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人老腿先衰,腿部有力则心脏供血能力得到加强。 五、太极拳要求松腰敛臀,重心下沉,臀部随着胸腹部的开合、摺叠运动,作到有规律的收肛提阳、收腹敛臀,一套拳打下来可以达到几百次的臀部收放,由于腰部的旋转、臀部的收放对肾脏起到牵引作用,加之裆走下弧的重心变换练习,增大了下肢的运动量,有利于血脉的畅通,从而精气充盈,对内分泌系统、生死系统均产生有益的调节。通过敛臀对治疗痔疮病症极为有效,也对延缓前列腺疾病、肾脏疾病等具有显著效果。 六、太极拳要求在练习时心静体松、内外合一,动作轻灵圆活、协调连贯、缓慢均匀,心神安宁、肢体有规律的进行开合,呼吸深长细缓,全身各部位协调行动,一动而全身皆动,全身关节、肌肉得到充分锻炼。整套传统太极拳动作的达七、八十个,演练一遍需时几十分钟,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的进行弧形运动,使人精神集中而引人入胜,动作完成汗流夹背,通体舒畅而不气喘吁吁,实为一项符合科学的有氧运动,既安全又有趣味。其又适合各年龄层次,不需专用器械、场地等便利。太极拳被誉为“思维运动”、“体疗运动”、“德育运动”、“艺术运动”,实为我国古代先哲的智慧结晶。而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医疗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消除病灶反馈性影响 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太极拳中清静用意、“意守丹田”,乃为静功养身之术。这种静功,可以增加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从而产生阻止病因病灶反馈讯号机制的传递,起到纠正修复病灶反馈的恶性回圈,抑制病情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心静勿虑,意守丹田,是鼓动内气的基础,是产生毅力的条件。毅力是练拳的保证,锻炼持之以恒,就可以从内气到外形协调一致。使气沉于丹田,贯于尾闾,环流周身,从而使脏腑得充,周身得养,精力充沛,有利于病变和精神创伤的修复,有利病体的恢复和精神的保养,由于它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改善微回圈系统,扩大肺活量,提高气体交换能力 血液担负著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的作用,然而心脏则是血液执行的动力,毛细血管是微回圈物质交换的场所。一个久练拳的人,每分钟心律在60次左右,这种由于久经锻炼而得来的心律减慢,延缓了心脏舒张期,使心肌得以充分休整,促使心肌收缩力加强,输出量增加,提高了心脏的工作能力。 持久锻炼,内气得以流通,周身放松,使微回圈功能加强,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减少肌酸的蓄积,减轻疲劳,益于疾病的恢复,特别是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下纳于肾是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肾纳气,则是气沉丹田,肾不纳气则上浮胸中而喘。太极拳锻炼的呼吸方式要求深长匀柔,它可以增加膈肌及腹部肌肉的活动度和调节肋间的呼吸功能,使肺与胸廓之间的牵张力加大,增加肺活量,提高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使氧及二氧化碳弥散能力增强。经过长期锻炼,可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具体的表现是在练拳时“汗流夹背不发喘”。他对防治慢性肺气肿有一定的作用,对防治各种慢性肺部病变均很适宜。 、改善骨的理化特性,畅通经络,有利于营卫气血的通行 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畅通到外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动”中。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及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快慢相间,节节贯串运动都熔为一体。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关节韧带、腱鞘肌群,都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肌肉丰满发达,骨骼强健有力,使骨的理化物性得以改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对老年人关节病关节僵硬,行走坐起不便,足膝萎软,屈伸无力、骨质增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经络是气血执行的通道,人体健康与否、与经气畅通与否密切相关。练太极拳的人,练到一定程度,就有小腹发热,四肢末梢发胀,发麻之感。中医针灸学认为这种现象是“得气”的表现,也就是调动内气,打通经络,经气执行的表现。 太极拳运动,“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腰为肾之腑,又为带脉所绕之处。腰脊运动带动身形,行于手指,行于四梢,复归丹田。丹田乃小腹部位,任督脉冲乃一源三岐,出会阴,复灌诸经。长期锻炼,可使肾气旺盛,带脉充盈,阴阳调和,神清目明。 “尾闾中正”乃太极之要领,这是稳定自己重心,加强发劲的根本。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与“尾闾中正”上下相应,“百会穴”与“长强穴”相互灌注,有利督脉经气的畅通。百会、长强乃督脉之要穴,气通此穴后,便能升提中气,增强韧带及扩约肌功能。故对脱肛、痔疮、子宫下垂,均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总上所述,“尾闾中正”、“虚领顶劲”有利于任脉、督脉经气的执行。任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手足三阴经脉,督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阴阳经手足三阳经脉。内联奇经诸脉使之畅通。加之“气沉丹田,螺旋缠绕”,从内到外,从躯体到四肢末梢,得以特殊的运动,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华佗传。要使其起到防病健身作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动作正确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刻苦锻炼,不管男女老幼,都可收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养生方法驴打滚
九种体质养生方法:1、体质类型:平和体质——调养采取“中庸之道”平和体质是正常体质,这类人体形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睡眠、食欲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患病少。养生要点:重在保持和养护,不宜药补,饮食应该多样化,且清淡。对策:平时只要注意饮食有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即可。2、体质类型:阳虚体质——主要做好“温补肾阳”阳虚体质的人,肌肉不健壮,时感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吹空调,喜欢安静,吃或喝凉的食物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多。性格多沉闷、内向。患病倾向,易出现寒病,腹泻、阳痿等。养生要点:温阳补益气 防腹泻、阳痿等疾病对策:食宜温阳。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葱头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起居要保暖,特别是背部及下腹丹田部位,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防止出汗过多,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运动避风寒,冬天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雾、大雪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3、体质类型:阴虚体质——饮食调理原则是保阴潜阳阴虚质的人,体形多瘦长,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面颊潮红或偏红,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性情急躁,外向好动,舌质偏红,苔少。患病倾向为易患咳嗽、干燥综合征、甲亢等。养生要点:滋阴,注意甲亢等疾病对策:注意食宜滋阴,多吃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瓜子等性温燥烈之品。起居忌熬夜,避免在高温酷暑下工作。运动勿太过,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不宜洗桑拿。4、体质类型:湿热体质——性格表现急躁易怒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粉刺,皮肤容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患病倾向是疮疖、黄疸等病。养生要点:注意清热利湿对策:食忌辛温滋腻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雯助热的食物。起居避暑湿,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不要熬夜、过于劳累。运动宜增强,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5、体质类型:气虚体质——容易患感冒、胃下垂气虚体质的人,经常感觉疲乏、气短、讲话的声音低弱、容易出汗、舌边有齿痕。患病倾向有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养生要点:益气健脾 注意胃下垂疾病对策:平时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起居宜有规律,夏季午间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运动宜柔缓,不宜剧烈运动。6、体质类型:气郁体质——多愁善感气郁体质的人,体形偏瘦,常感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容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容易感到害怕或容易受到惊吓,常感到乳房及两胁部胀痛,常有胸闷的感觉,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咽喉部经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容易失眠。神情抑郁、忧虑脆弱。患病倾向有失眠、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等。养生要点:防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等疾病对策:食宜宽胸理气,多食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食物。起居宜动不宜静,气郁体质的人不要总待在家里,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居住环境应安静,防止嘈杂的环境影响心情。睡前避免饮茶、咖啡和可可等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饮料。宜参加群体运动,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打球,跳舞,下棋等,以便更多地融入社会。7、体质类型:血瘀体质——易患心脏病血瘀体质的人,面色偏暗,嘴唇颜色偏暗,舌下的静脉瘀紫。皮肤比较粗糙,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会出现皮肤淤青。眼睛里的红血丝很多,刷牙是牙龈容易出血。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养生要点:行气活血 防肿瘤、中风、胸痹等疾病对策:食宜行气活血的食物,多食山楂、醋、玫瑰花、金橘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起居不要过于安逸,以免气机郁滞而致血行不畅,保持足够的睡眠,可早睡早起多锻炼。8、体质类型:痰湿体质——最受富贵病青睐痰湿体质的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容易出汗。经常感觉导肢体酸困沉重、不轻松。经常感觉脸上一层油,嘴里常有黏黏的或甜腻的感觉,嗓子老有痰,舌苔较厚,性格比较温和,舌苔厚腻。患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养生要点:化痰祛湿,防中风、胸痹等疾病对策:食宜清淡。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如炸糕、驴打滚。可多食海带、冬瓜等。起居忌潮湿,居住环境宜干燥而不宜潮湿,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衣着应透气散湿,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淋雨,不要过于安逸。运动宜渐进,因形体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9、体质类型:特禀体质——主要是过敏特禀体质是一类特殊体质特殊的人群。有的即使不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有的皮肤容易起荨麻疹,皮肤常因过敏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养生要点:防哮喘、皮肤疾病对策:食宜益气固表。饮食宜清淡、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浓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加强体育锻炼,防止感冒。

太极养生十三法
前言:

一、今天承梁志及张肇平先生的邀请,使本人能有机会与诸位见面谈谈太极拳问题,觉得很高兴;同时亦觉得很怕,怕的是本人对太极拳的功夫很浅薄,怕在各位专家面前见笑。梁、张两位邀请我来演讲,我不敢马上答应,其原因就在此。
二、今天的讲题是「太极拳的中定」,内容完全是先师 曼青先生的理论。是从他的著作里面,和口授讲解以及他在美国期间给我许多指导信件中,就有关太极拳中定部份,加以特别说明的。
三,这篇「太极拳的中定」,虽然都是引用先师的言论,但是由我从各处零碎的抽出来,作有系统的整理与说明时,深恐或有未洽先师的原意,曾在一个多月前在时中学社开会时,提出报告,请各位同学研讨指正,但是直到各位同学还没有给我提出指正的意见来,不得已乃自行检讨,略为修正补充,提出来就教於各位,务请各位多多指教。 今天所讲太极拳的中定,内容分为:一、何谓中定?二、中定有什么好处?三、中定的链法,和四结论等四项来说明如次。
壹、何谓中定?
中定是太极拳十三式中最后的一式,曼师在其所著太极拳十三篇中,对中定的解释约有三处:
一、在「后记」(见原书一一二页)中说:「生理学所谓人体重心,在脐线间,其地位及意义正与丹田相同,重心即太极拳所谓中定,中定不能离乎丹田,拳论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又云『主宰於腰』、『腰如车轮』皆是也」。
二、在「述口诀」篇中解释「磨转心不转」一则说:「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三、在「明生克」篇〈见原书第四十四页〉更为详尽的说:「变易不易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义,所谓变易者,阴阳刚柔相互易而生变化,十三式之相与摩荡而无一非变易也。至於不易,是十三式体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犹中定之定力也。何谓中定?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中庸所谓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依据曼师上面这些指示,我们对中定即可得如下一个概念:中定简单的说,就是重心的安定。亦就是气沉丹田的功夫,此种气沉丹田的中定,是永恒不易的,不能一时或失的。
贰、中定有什么好处?
中定是太极拳十三中式最基本的一式,十三式中除了中定本身外,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任何一式,都不能没有中定,失了中定的掤、履、挤、按……就不成其为掤、履、挤、按……所以亦可以说,没有中定的太极拳,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足见中定在太极拳所占的地位,是如何重要,至於中定究有什么好处,简要的说,约有下面几点:
一、依物理学公例,凡物重心定则安,重心偏则倾,中定即所以使重心安定,与人交手,即可不至於失却重心而跌倒。
二、如果不失重心,就能够「立如平准」与「立身中正安舒」,而能「支撑八面」,所以重心安定,不特可使自身稳定,立於不倒之地,同时亦是应敌的绝妙身法。
三、气沉丹田的中定,是练气之初基,亦是养身之道的功夫:
曼师在其太极拳十三篇一书,谈到这些的很多,例如:「别程序」篇中之二阶,即言气沉丹田为链气之初基,在「专气致柔」篇则言太极拳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为水火既济之功。进而论及拳论「意在精神不在气」、「无气则纯刚」为太极拳可达浑一纯阳之候,与老氏专气致柔之说相终始,而谓为「能如是,则祛病延年之说,抑亦未矣」云云。此外在「通玄实」、「陆地游泳」、「心与膂并重」、「劲与物理」、「养生全真」、「益脏腑」、「起肺疾」、「明生克」、「述口诀」等各篇,亦均对重心或气沉丹田的功夫,有极重要的说明。〈全书十三篇中,仅有「释名义」及「变化气质」两篇未予言及〉希望各位同道多加以研究发扬。 参、中定的练法:
这一项最为重要,亦最不好讲。这里系根据 曼师所指导的言论而能够体会得到的提出来报告如下:
一、要力求平正:
曼师在其太极拳十三篇「后记」中〈见原书第一一二页〉即言「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支撑八面,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语,皆言力求平正,不失重心已也」。按平正两字最为平凡,但却是中定的基本条件,不论在链拳或推手,都必须力求平正,身体姿势能平正,则全身筋络方能松开,松开的结果,自然而然躯干皆从下沉,能做到松与沉功夫,就是中定。而松沉是由平正二字得来的,所以说平正是中正的最基本条件,但要注意的是要身体姿势力求平正之外,心意方面亦要力求平正,方为澈底,心得其平,心得其正,方能一切放下不起紧张心理,而做到澈底松沉的中定。
二、注意时时保持中定:
曼师在「明生克」篇中解释「中定定力」一辞时说:「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这里的「时中」与「不失中定」,即系时时中定,亦即任何时间,任何情况都不能失却中定之意。此点极为重要。亦极为难能,请勿予忽视,至於如何保持时时中定的链法, 曼师在「述口诀」篇中,即有几处极为重要的指示,如:
〈一〉、在「磨转心不转」一则中之「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此指明不管腰如何转,但中定仍然保持其中定。在这里,我有一句相似的话:「权变中不变」及论语的「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按「权」指称锤而言〉,可以用来参考,当较易明了。
〈二〉、在「须认真」一则中之「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此指明在不发劲时,或不动时,固需要中定,在发劲时更不可失却中定,其方法就是「要蓄其劲」,而「蓄其劲」亦无非意在力求平正,不失中定而已。
〈三〉、在「分虚实」一则中之虚实转换时,「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即指明在定式不变中,故需要中定,而在招式转变过程中,亦仍要以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的口诀来保持其中定不变。
由上面几点来看,中定必须随时随地保持其中定,它具有一个不可变易的特性,而 曼师之所以有「所谓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见中定之难矣」之叹,即系叹其难,难在於随时随地保持中定之不容易。又上面这几个中定链法,看起来很简单,很平庸,我曾经下过一段时间去细心练习,愈练而愈觉得 曼师所言确是言中有物,绝对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各位只要去细心揣摩,下番苦工练习,必会有所获的。
其次在这里我要提出一点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行功的练法」,所谓行功的练法,就是每一招式不仅仅在定式时要平正,要中定,而是要求每一招式在行进过程中,处处要求平正,处处不失中定的练法。此与站功有别,站功重在定式的练法,而行功重在进行式的练法,只注意站功而忽略行功的练法,是绝对不可能时时保持中定的。
三、要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
此即上面所说为链气初基及养生之道的功夫,曼师对此方面之指导,在其自修新法「绪论」中〈见原书第二十四页〉即有「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位於腹中,在脐与脊之间,与脐近脊远,约三与七之比,先之以意导引,沉气要缓缓逐渐而下,不可太骤,太骤气便浮起,其诀有四字,曰细长静慢,既能娴熟,则随时随地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则直养而无害矣……」,又在自修新法「谈心得」中〈见原书第二十页〉则有「丹田古人所谓行坐处卧,不离这个,是要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如鸡之孵卵者,此所谓知止,止於至善之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以上指导练法,仅列举其一、二,已甚详明,其余散见十三篇各篇中尚多,这里不及备述,综其所说,并没有什么神秘虚玄之处,各位不妨依法照做。
肆、
中正为十三式惟一不易定理,我认为拳论「舍己从人」的原则,在十三式中,举凡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任何一式,都能适用,惟一不能适用的,就是中定一式,举个例说:人要我掤〈要我履……〉我就掤〈就履……〉人要我不掤〈不履……〉我就不掤〈不履……〉人要我中定,我当然亦中定,但人要我失却中定倒地,我则仍然要维持我之中定不变,所以说中定是永恒不易的,不能一时或失的。这个意义在佛教方面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语,儒家亦有「有所不为」及「时中」之义。 曼师生前创办拳社,即以「时中」二字命名,其意不外即注重此时时保持中定不变的修为及「有所不为」的节操与乎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的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的修链功夫。此一意义,实亦为我们链拳、养生以及为人处事之根本指针,而究其实,这就是太极拳的中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