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可以治哪些毛病 1、放血的部位:头痛取穴大椎和太阳。大椎用三棱针点刺3—5针,上罐,大约出血5—10毫升。太阳穴放血,点刺2—3针,上罐,出血大约2—5毫升。耳尖,点刺,挤出5—10滴血放血疗法液。这种放血适合头痛,眼病,感冒发烧。 2、小儿咽痛,可以放血少商和商阳。捏住指尖,快速点刺,挤出血液5滴左右。可以适用于发烧,咽痛。 3、腰病治疗放血取穴:委中,主要看血络,在血络上点刺,点刺后上罐,多者出血50毫升左右。腰阳关,点刺3—5下,上罐出血约10—20毫升。适合腰病和坐骨神经痛。 4、一些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这些疾病,要在多处放血,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放血后,看其效果,有的一次见效,就不用第二次或第三次,有的一次放血量很大,那么就要等10天或15天进行第二次,放血,如果出血量不大,那么就可以三天或一周放血一次,放血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转情况而决定间隔放血的`天数。 放血疗法常用穴位 太阳:主治头痛,眼红肿; 上星:主治头痛,目痛,鼻衄,热病; 水沟:主治癫痫,小儿惊风,中风昏迷,中暑,口眼歪钭,牙关紧闭,急性腰扭伤; 龈交:主治齿龈肿痛;内地仓:主治面瘫; 金津、玉液:主治口疮,舌肿,呕吐; 十宣:主治昏迷,癫痫,癔病,乳娥,小儿惊风,中暑; 四缝:主治小儿疳疾,百日咳;八邪:主治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肿痛; 曲泽:主治烦热,胃痛,呕吐; 少商:主治急性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肿大,鼻衄,发热,昏迷; 商阳:主治急性咽喉肿痛,齿痛,手指麻木,昏迷; 委中:主治腹痛,吐泻,腰痛(急性腰扭伤疗效好), 丹毒;八风:主治脚气,趾痛,毒蛇咬伤足跗肿痛。 放血疗法的方法 1、刺络法 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腘窝、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2、点刺法 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郁血积聚。右手拇、食两指持针柄,中指紧靠针身下端,留出1~2分针尖,对准已消毒的穴位迅速刺入1~2分,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对重症患者有时可出血十数滴,血由黑紫变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曲泽、委中穴,在孔穴周围上下推按之后,可先在孔穴近心端扎紧止血带或布带,这样静脉暴露的更明显,更容易出血,刺出血后,再将止血带放松)。 3、散刺法 又称围刺法,是在病灶周围点刺出血,主要用于丹毒、痈疮。 4、挑刺法 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挑破出血(如治疗红丝疔,应在红丝近心端尽头处以及红丝之上寸寸挑刺出血)。有时需挑破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常用于目赤肿痛、痔疮等证的治疗。 5、划割法 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为宜,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进刀划割。适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活血化淤的方子
活血化瘀药是一种能疏通血管、活血化瘀的药,用于血瘀症的治疗。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可分为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等。如川芎、红花、花粉等属于化瘀镇痛药。破血散瘀的更有桃仁、三菱等。这些药在统归大类上都属于活血散瘀的药物,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他们的药性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活血化瘀药一般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和增加器官血流功能的作用。活血化瘀药22种药物对股动脉血流及血管阻力均有影响。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管阻力。血瘀药物一般具有对血管舒张作用,如22种中草药对股动脉的扩张作用的穿山甲、水蛭、莪术、益母草、桃仁的作用更加突出,除了这些,还有破血散结药,活瘀股动脉血管扩张药,破血散结药药效是最强的。这项研究也表明,延胡索、丹参、川芎等则对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更为突出。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典型的血瘀症状,活血化瘀药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许多病例可以证明,活血化瘀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的供氧功能,如丹参、毛东庆、红花、益母草、当归、赤芍、延胡索;以散血瘀为主的复方丹参、赤芍、红花等。从鸡血藤、丹参鸡血藤、郁金、乳香、没药、血竭、蒲黄及其组成的通脉灵,也有类似的或更大的影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常有血瘀症,如肝痛、皮肤发黑、腹内痞块、等。肝区高频阻抗图显示,血瘀患者肝区脉动血流常低于健康人,流出阻力高于健康人。活血化瘀后,随着肝功能的改善,肝区脉动血流量增加,流出阻力降低。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流量、脑血流量的减少、血循环瘀阻的改善、脑循环的改善。与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瘀,活血化瘀后,也能看到在病变器官血流量的增加。活血化瘀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常用方法之一。对炎症的早期和不同类型的炎症浸润有明显的影响。从活血化瘀药对实验性炎症的治疗效果可以看出,其抗炎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的促进吸收引起的炎性渗出物。某些活血化瘀药物也有一定的抗菌、抗感染的作用,如丹参、赤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赤芍、川芎等药物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
活血化瘀第一名方
一个活血化瘀的千古名方:血府逐瘀汤
瘀血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痛起来位置也是固定的,像针扎在上面似的。比方说头痛,头部有瘀血箍在那里,像戴了个金箍,这种痛它的位置就是固定的。王清任说了:“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头痛,不是因为外感,也不是因为气虚,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但就是痛,而且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痛,就像天气一样,今天好一点,明天差一点,让人捉摸不定,血府逐瘀汤把瘀血化掉,痛就止住了。
还有胸痛。为什么叫血府逐瘀汤?血府在哪里?就在人的这个胸部。中医认为胸部是血液汇聚的地方,瘀血停留在胸部,导致的各种疼痛,不管是胁肋痛,胃脘痛,还是后背痛,又或者是跌打痛,只要是刺痛感在那里,血府逐瘀汤就管用。
血府逐瘀汤可以止汗瘀血这个东西它在体内瘀积的久了,会化热。为什么?血液之所以在体内上上下下的循环流动离不开气的推动,这叫气能行血,
反过来,血能载气,血里面是有气的,气是一种能量,当能量淤积在一起的时候必然会化热。热把津液赶到皮肤外面去了,表现出来就是汗。出汗的同时还会感到有股热气从内往外冒。
干呕不是因为吃坏了东西,也没有其他症状,就是干呕,王清任认为是咽喉这个地方有瘀血。顽固呃逆,通俗一点叫打嗝,一般认为是胃的问题,胃气不降,但是降气的路子又走不通,因为气机运行的通道被瘀血堵住了。心慌心跳心是靠血养着的,心血不足,心就会慌乱不安。这种情况可以吃上一点归脾丸。还有一种情况,不是心血少了,是心血进不到心脏里去,
瘀血堵在血脉管道里头,新血要进到心脏,发现周围被一层瘀血堵住,堵住了,进不去,心脏就缺血了,能不慌乱么?像这种情况用补血药是不管用的。因为补的再多,它也去不到该去的地方,要怎么样,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