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祛湿,中医有一种说法,叫湿邪如油掺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油混合进了面里面,再分开有多难。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毛巾比作我们的身体,毛巾里面的水湿就好比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湿,要把毛巾里面的湿去除,都有哪些办法呢? 大家第一个想法可能就是,把毛巾拧干就可以了! 的确,这是中医的一个祛湿方法——利湿 利湿大家可能不好理解,利水和利尿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吧!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利湿的中药把身体内的湿浊从小便排出去,可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的是,毛巾用尽全力去拧,湿气还会留在毛巾上面,所以利湿在所有祛湿方法中不能算很好用的一个,属于治标法。 有的朋友可能会想到了,我还有一个方法,晴天晾在外面让它自然晒干。 这就属于我们中医的第二种祛湿方法——渗湿 这个方法也好理解,就是让湿慢慢地渗出来。举个例子,当我们在炎热天气都会排汗,汗从毛孔逐渐排出来,挂在皮肤上,这些水湿就是通过毛孔渗出来的,那我们通过药物让水湿逐渐渗出来,就是渗湿的方法。 有的人经常大汗淋漓,这种属于不正常的表现,但有的人在大夏天也不出汗,这种也是不好的,出汗一方面可以排除体内毒素,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散热作用。 有的朋友又想到一点,把毛巾放在炉火上加热,这是不是另外一种方法呢? 的确,这属于中医的第三个祛湿方法——燥湿 燥湿,看燥字就能想到火,是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燥湿,就像把毛巾放在温热的火炉上方烤,这样湿也能被蒸发掉。 有的朋友想到了,毛巾挂在衣架上,让风吹干可以吗? 不错,中医认为, 风能胜湿 ,说到风,就要与我们五脏的肝联系到一起,肝属于风木,我们平时要注意让肝调达,肝调得起来,五脏六腑都会精神舒畅,但现代人压力大,大多数都有肝气不舒的情况,要么肝郁气滞没有风,要么肝火上炎,狂风大作。 所以要用疏肝、理气、化湿的药,让体内维持一种春风和煦的状态。 有的人要补充了,马医生,你之前视频不是说过芳香药物可以化湿吗? 芳香药物祛湿。 大大的赞,芳香的不是直接把湿气排出去,而是提振脾的阳气,提高脾胃的运化功能,恢复脾升清,胃降浊的功能,使得清阳发腠理,浊阴归六腑,湿气就干干净净,经典的藿香正气散中藿香、佩兰就是芳香燥湿的药物。 因此呀,中医祛湿可以从五路到罗马, 利湿、渗湿、燥湿、风胜湿、芳香化湿、 先别太高兴,五种方法都是治标的办法,没有治本。 祛湿治标,那如何才能治本呢?答案就是切断湿的来路,不然这边祛湿,那边湿还在不断产生,不是做了无用功? 中医五行当中,谁能克制水呢?当然是土,水来土掩嘛!土就是中医的脾,所以要从根源除湿就要做好健脾。 《黄帝内经》也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想切断湿额来路,调理脾胃就很重要。 除了调理脾胃,还要温阳,因为湿邪,属于阴邪,要靠阳气来温化,所以伤害阳气的方子是不是就不能服用太久呀!长期应用是不是要加温阳的药物呀? 那参苓白术散加上麦芽、山楂、生姜就是一个不错的煮水祛湿的代茶饮的方子 你像茯苓、炒薏米、荷叶都有很好的利湿作用,生姜是一个温热的药物,可以温阳化湿呀! 陈皮就是一个燥湿的药物,就像毛巾架在火炉上烤一样。 陈皮、砂仁都有行气的作用,他们就能起到风胜湿的作用。 同样,砂仁也是芳香类的,也可以起到芳香化湿的作用,所以你看,一个药有很多方面的作用。 前面说的都是治标的方法,要治本必须要健脾,让脾胃这个中间的轴转动起来,所以白扁豆、甘草、大枣,健脾补气,解决脾胃不能运化的问题。 最后的还是要 文中说的是常见的脾虚湿盛的情况,如果你既有湿盛、还有盗汗,五心烦热、还容易感冒,这种就是兼有阴虚火旺和表气虚了,这种情况复杂,阴虚和湿矛盾,要整体考虑,所以要在线下当地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的中药
脾胃不好对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保持身体健康,保养脾胃是关键。那么补脾胃的中药材有什么呢?下面我给您介绍一下!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补脾胃的中药材: 逍遥丸:【成 份】柴胡、当归、白术(炒)、白芍、茯苓、甘草(蜜制)、薄荷,其功效为疏肝健脾,渗水除湿。 人参健脾丸: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炙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炒)、远志(去心甘草炙)、木香、炙甘草。 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人参归脾丸: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炙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炒)、远志(去心、甘草炙)、木香、炙甘草等有补气、补脾、安神、益胃、调血、安胎的功效。在治疗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两种病症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补中益气丸(党参,炙黄芪,炙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党参和炙黄芪都可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当归则可以润肠通便、补气血,调经止痛。炙甘草和白术都可用于脾胃虚弱,有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白术还可以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柴胡可用于气虚下陷、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从分析其成分作用,不难看出补中益气丸功效主要是补中益气。)。 香砂养胃丸 :党参、白术、茯苓、苍术、甘草、半夏曲、陈皮、砂仁、藿香、木香、香附、枳壳、厚朴、六神曲、南山楂、麦芽、莱菔子。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香砂六君子丸 :党参,茯苓、白术、法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甘草。 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木香顺气丸 :木香、香附、陈皮、枳壳、山楂、槟榔、乌药、莱菔子、茯苓、神曲、麦芽、青皮、甘草。顺气止痛,健胃化滞。 陈夏六君子丸 : 补脾健胃,理气化痰。 参苓健脾丸(党参健脾丸): 党参50g白术(土炒)、薏苡仁(土炒)120g、白扁豆(土炮)60g、山楂(去核清炒)60g、谷芽(清炒)50g、芡实(麸炒)50g、陈皮50g、六神曲(麸炒)60g、莲子肉(土炒)60g、麦牙(清炒)60g、茯苓60g、山药(麸炒)60g、枳壳(麸炒)30g、砂仁40g、甘草(蜜炙)30g 作用: 健脾,开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面色萎黄,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参术健脾丸 : 党参、白术(炒)、厚朴(姜制)、陈皮、砂仁、半夏(制)、山楂(炒)、茯苓、六神曲(炒)、甘草。 作用: 健脾消食。 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山药100g,白扁豆(炒)75g,莲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功效】补脾胃,渗湿止泻,益肺气。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脾肾阳虚的人,服用寒凉食物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治疗起来也是“寒者热之”,服用散寒的药物,比如:同仁堂参桂理中丸:人参、肉桂、干姜、附子(制)、白术(炒)、甘草。温中散寒,祛湿定痛。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的腹痛泄泻手足厥冷,胃寒呕吐,寒湿疝气,妇女血寒,行经腹痛。桂附理中丸:肉桂 附片 党参 白术 (炒) 炮姜 炙甘草。是温补脾肾之阳、散寒止痛的名方。方中附子、肉桂温肾阳,炮干姜、炒白术温脾阳,党参、炙甘草补益中气,中阳得温,斡旋四旁。凡脾肾阳虚见腹痛泄泻、四肢厥冷、畏寒倦卧者,为首选之品。 附子理中丸:主要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腹泻。脾虚,对脾胃虚寒,寒气郁腹,胸腹胀气,腹部喜暖、喜按,呕吐泄泻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的中成药
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 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 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g,改苍术为白术15g,继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进食觉香,食量仍少,大便软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腻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巩固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