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被发现的时间是1981年的春天,地点是美国的洛杉矶。当时洛杉矶的一家医院收进一名症状有点奇特的患者,病人咽喉部有严重的霉菌感染,感染产生的炎症不象通常那样向呼吸道蔓延,而是向食道发展,食道几乎完全堵塞了,患者逐渐消瘦,体重显著减轻。对症治疗,所用的药物均无效果,这是非常奇怪的。这种不治之症以病人死亡而告终。不久,又有4个人以同样的症状来医院诊治,结果同样被死神夺去了生命。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怪病,各种药物又都毫无效果,这可难坏了医生。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这5个人得的是同一种病?平时很有效的药物,在他们身上为什么不起作用?带着这些疑问,医生们进行一系列研究,发现这5个人都是同性恋者,而且都患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同年7月,当地医院又发现26例卡波氏肉瘤患者。新的病例不断上升,医生们的研究也深入了一步,终于发现这些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细胞免疫缺陷,于是,在1982年9月,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定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两年后(1983) ,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首先分离得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随后证明AIDS的发生是由HIV 感染所致。中国大陆于1985年发现首例AIDS患者。

艾滋病的起源 艾滋病的起源故事

艾滋病的起源故事

在喀麦隆(非洲国家),大约一百年以前的,更精准的是说在1908年,一个猎人用箭射杀了一只黑猩猩。在清理猎物时候,他不小心划伤了自己,导致猩猩的血直接碰触了自己的血液。在那个瞬间,一种未知病毒‘越界’了。换句话说,这个病毒从一个物种传入了另一个物种。AIDS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受伤猎人”的故事只是一种版本,但却被认为是最为可能的一种情景来解释类人猿免疫缺陷症是怎么传至人身上,并且成为HIV的。特别的是,因为科学家能够追踪这种病毒,我们可以准确得知道病毒的跨界是在哪里发生的。就像所有的病毒一样,HIV病毒会以恒定的概率发生突变。科学家们能够利用突变的比率来了解病毒变化的历史与趋势。由于HIV和类人猿免疫缺陷病毒较为相似,研究者认为HIV应该也是起源于猩猩携带的病毒。通过对非洲猩猩种群完全的抽样检查,且对他们找到的病毒进行突变概率测量,科学家缩小了‘越界’发生的地点,是在20世纪初期,现今喀麦隆内一个偏远的地区。因此接下来的故事,受伤的猎人沿着河流回到了临近的城镇,通过肉体的碰撞无意间传染给了其他人。然后病毒在城镇之间传播,直到利奥波德维尔(现在刚果的首都金沙萨)。而金沙萨在1920-1950年代由于人口扩展迅猛,比利时的殖民官在开展医疗治疗运动中重复使用注射器导致病毒交叉感染。这使得病毒的传播更加的迅速。在1960年,比利时放弃了刚果殖民地,主导金沙萨的医疗社区海地人回到海地。他们中至少有一人把HIV带回了海地。随后当地的一家由美国人运营的诊所付费收集血浆。由于诊所重复使用针头,进一步导致了病毒在太子港的传播。1969年左右,一些受到感染的血浆进入美国,被用于医院与诊所中。至此后,病毒通过吸毒人员公用针头以及gay之间的性接触进行传播。这种病毒,随后被称为人体免疫性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导致自身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慢行病毒症(AIDS)。截止2017年,约有3500万人死于AIDS。由于医疗的进步与预防性措施,年均死亡人数和新感染人数在2005年峰值之后,逐年下降。

艾滋病的起源发展史

艾滋病日的概念来源于1988年,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

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扩展资料设立目的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艾滋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