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内容不同:元精,遗传物质。元气,遗传物质滋养形成的抵抗力。肾精,靠自身摄入食物化生出的血细胞和激素。肾气,肾精产生的功能。元阳,遗传物质中产生生殖功能的生长激素。阳气,氧气和钾钠膜交换产生的电(肌电,脑电波)。
3、意义不同:元精、元气、元阳指:先天秉承父母得来的精神、体质、资质。肾精、肾气、阳气指:后天自己涵养的精神、体质、资质。提升阳气的方法:
1、健身、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是全方面的,让身体加速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阳气流动起来。
2、艾灸。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艾灸就是其中一种,而且是公认的提升阳气非常有效快速的好办法,简单易学方便操作,市面上也有售卖艾灸盒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艾灸。
3、泡脚。睡前一盆热水,热热的泡半小时,浑身舒服,感觉全身的血液快速流动起来。
4、热食。身体尤忌讳寒凉,生冷的食物让消化吸收功能停滞,影响脏器的正常功能,阳气阻滞,一定要饮用,食用温热的食物。
5、按摩。人体分布着无数经脉,最好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多按摩,比如肝经、心包经,等等,对提升阳气有很大帮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精 百度百科-元气 百度百科-肾精百度百科-肾气百度百科-阳气
补元气和补精气的区别在哪
元气,精气都是中医理论里的,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淑)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人本新陈代谢。

元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可细化为思维反应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气顺畅,气色良好声音亮。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精气”有三种不同的概念:
(1)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
(2)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
(3)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以上三种概念中,凡无形之精气都是气当中的一部分,如宇宙中气的精粹部分和人体中有用的无形成分,都包括于气的整体之中,而以后者与中医学的关系更密切。凡有形之精,与气都可以互相转化,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即所谓“精气互化”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优、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家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
补元气和补精气的区别是什么
气血的气是元气的一部分 【延伸】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淑)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人本新陈代谢。 元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可细化为思维反应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气顺畅,气色良好声音亮。 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中医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也就是说,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从而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因此造成死亡。 [编辑本段]元气乃生命之本 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现在大多数女性都元气不足甚至后天造成了元气大伤。人的元气不充足,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最后元气耗尽便会死亡。补充元气是极为重要的。 ■五观元气不足 观舌相:阴虚者,舌齿红,舌形瘦,苔少,苔薄;阳虚者,舌齿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观精神:阴虚者,燥热不安,易发火;阳虚者,气短,懒语,抑郁不欢,疲惫,爱哭。 观寒热:阴虚者,怕热,出热汗,手心烦热;阳虚者,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 观病痛:阴虚者,腰酸;阳虚者,腰痛。 观面色:阴虚者,颧红,脸是绛色;阳虚者,面色青白无光。 ■后天造成元气大伤 1、因外伤或手术失血过多,做过人工流产手术等 2、月经经血量大,甚至过多 3、过度的情绪波动,大悲、大怒等 4、精神压力过大 5、过度劳累,经常加班、熬夜等 6、久病未愈 ■元气不足的隐患 1、手脚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 3、易脱发 4、尿急尿频,进入40岁以后,严重的会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静脉曲张、腿肿、脚肿,或风湿、腰痛、骨质增生、耳鸣耳聋等 6、出现精神恐惧、睡眠不安,凌晨腹泻等 7、过早进入更年期 ■选食材补元气 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元气不足乃至大伤要从补气虚(气虚者)、补血虚(血虚者)、补阴虚(阴虚者)、补阳虚(阳虚者)四个方面依照个人的体质和病症进补,核心就是要补虚扶正。 气虚的症状: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 补气虚食材:粳米、牛肉、狗肉、鸡肉、鲢鱼、鳝鱼、鳜鱼、大枣、樱桃、花生、山药、燕窝 药食同源:人参、黄芪 血虚的症状: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补血虚食材:乌骨鸡、猪血、猪肝、红糖、红豆、黑芝麻、龙眼肉、黑米 药食同源: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 阴虚的症状: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易波动、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有黄褐斑、蝴蝶斑滋生,过早进入更年期。 补阴虚食材:甲鱼、乌贼鱼、鸭肉、黑鱼、海蜇、银耳、藕、金针菇、枸杞、桑椹、荸荠、生梨 药食同源:可选用冬虫夏草、生地、麦冬、玉竹 阳虚的症状:除有气虚的表现外,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头晕目眩,两肋不舒,乳房胀痛,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 补阳虚食材: 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 药食同源:红参、鹿茸、杜仲、海马等 ■调养食谱 补血虚食疗 阿胶龙眼红豆粥 主料:阿胶9g(研碎) 辅料:黑米50g、红豆30g、黑芝麻20g 调料:红糖适量 做法:因红豆不好煮熟,需提前一天浸泡。将材料放入锅内,加水一起熬制,最后依个人口味放入红糖即可。 阿胶:性平,味甘,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为治血虚的主药。 黑米:性平,味甘,有开胃益中、健脾活血、明目的功效。适宜产后血虚、病后体虚者或贫血者。 黑芝麻:味甘,微寒,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适宜身体虚弱、贫血、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老年哮喘、肺结核,以及习惯性便秘者食用。 红豆:性平,味甘,味甘酸。健脾养血,利水消肿。 补阴虚药膳 虫草鸭 主料:嫩肥鸭1 只, 虫草10g 辅料:黄芪30g、山药50g 调料:大葱10g、姜10g、盐3g、黄酒25g 做法:将净鸭去内脏、肛门后,放入沸水锅内煮尽血水,捞出,斩去鸭嘴,鸭脚,将鸭翅扭翻在背上盘好;虫草用30度温水泡15分钟后洗净;将竹筷削尖,在鸭胸腹部斜戳小孔,每戳一孔插入一根虫草,逐一插完后盛入大品锅中(鸭腹部向上),加黄酒、姜、葱、盐、鸭汤,将锅盖盖好上笼蒸3小时即可。 冬虫夏草:味甘,性平,能补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是补阴虚第一圣药。 补阳虚药膳 韭菜爆炒虾仁 主料:韭菜200g,虾仁100g 调料:葱、姜、料酒、生抽、花椒粉、盐 做法:先将虾仁煸炒2-3分钟,烹料酒,加生抽稍炒,最后放入韭菜旺火快速翻炒,急火炒4-5分钟,加入剩余调料炒匀即成。 韭菜:性温味甘、辛。有温中开胃、行气活血、补肾助阳、散瘀,可增强体力,促进血液循环。常常手脚冰冷、下腹冷、腰酸、月经迟来的女性可以多吃。 虾仁:性温,味甘、咸,有温补肾阳的功效。 补气虚药膳 黄芪山药鸡汤 主料:鸡1只(乌鸡也可) 辅料:黄芪30g、山药50g 调料:大葱、姜、盐、料酒 做法:将鸡放入沸水中焯一下, 再将黄芪放入鸡腹中,入锅,注入鸡清汤,放入调料,小火炖至肉烂入味加入山药再炖几分钟即可。 鸡肉:性温,味甘,有温中、益气、养血的功效。 黄芪:性微温,味甘,为补气诸药之最。 山药: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肺气虚或肾气虚或脾气虚的药方中都常用到它。 气血 气血 qìxuè 基本解释: 。[qi and blood] 中医指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 ﹐精力。参见"气血方刚"。 相关资料: 气血俱动。——唐·李朝威《柳毅传》 气血两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