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吃喝住行中,吃又位列第一,可见古人对于饮食是何等的看重。古有“民以食为天”之说,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理论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人们不单单只求有的吃,能吃饱,更加注重怎么样吃得好,吃得健康,吃的养生。因此古人留下的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吸取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深远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由此可见,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许多疾病都能通过饮食来预防、缓解。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所以,现如今许多人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医家用食方,烹饪师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为很自然的事情。而现代也有营养学这一专门研究,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另一方面,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饱食”等等。众多养生家都赞同“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的观点。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少量多餐。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是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女生对于这一点尤为要注意,这可是减肥大忌饿。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酸属春,苦属夏,辛属秋,咸属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酸、苦、辛、咸四味调和食品。五味进食得当,能营养五脏,增进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偏颇太过,相关脏腑不胜负担,反易得病。现代医学认为:酸辛太过,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食用糖过量,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都有密切关系;食用盐过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不洁的、变质的、疫死的肉不能吃,其理甚明,毋须多说。尤其是现在是流感病毒盛行的时期,更应该注重饮食安全。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饮食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饮食时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动怒。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开朗,精神愉快,是养身的第一要诀。吃饭的时候,如争吵动怒,或内心郁塞,都会影响消化,导致各种疾病。同样,音乐对于消化功能也大有裨益。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时,来一段悠扬的音乐,不是很有feel吗?早上,是一天的开始,这个时候,你吃再多的食物,在生发、生长时,这些食物都能被消化吸收;而到了晚上,人体开始平静,如果你吃太多的食物,非但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还会要吊你的元气,来消化这些食物,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还有害。所以说,早上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一些女生,为了减肥,早上不吃早餐,中午又减量缩食,直恶得头昏眼花,到了晚上忍不住要饱吃一顿。其实在早上,吃再多的食物,随着白天的运动,都能消化吸收,不会使人发胖。而晚上饱食而眠反而达不到减肥的目的。这些也都不是健康的饮食习惯。有研究表明,不吃早餐老得快。因为在睡眠中,胃仍在分泌少量胃酸,如果不吃早餐,胃酸没有食品去中和,就会刺激胃粘膜,导致胃部不适,久而久之则可能引起胃炎、溃疡病。不吃早餐,人体只得动用体内贮存的糖元和蛋白质,久而久之,会导致皮肤干躁、起皱和贫血等,加速人体的衰老。对于学生、教师、医生等脑力工作者而言,由于晚上需要脑力劳动,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少吃晚餐,相反,还要适当加点夜宵。否则经常熬夜挨饿,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产生胃肠疾病和低血糖症状,对健康不利。晚上需要较长时间工作、学习的人,一定要将晚餐吃饱、吃好。

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道教的养食之道,包括服饵、辟谷、外丹、鼓漱等功。道教认为,人的精神受肉体支配,而肉体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须“止绝臭秽,休粮清肠”(《抱朴子》)。《庄子》中所谓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乃辟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可能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佚书。 辟谷——是一种修炼方法,即不食五谷杂粮、蔬菜肉蛋等日常食物。辟谷也称断谷、绝谷、绝粒、休粮等。这种方术认为:“草食者善走而愚,肉食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这是说,食用日常食物,虽能维持日常生命活动,但不能长生不死。又说:“欲得生,肠中当清,欲行不死,肠中无滓。”即日常食物会在肠胃中留下有害渣滓,会使人身上火,减少寿命。 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虫,亦名三尸。道经上说,三尸常住人脾,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在人体中靠谷气生存,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欲气,那么三尸在人体即不能生活,人体也就灭除了邪魔。所以要益寿长生,便必须辟谷。 辟谷之术,历史甚久。《史记·留侯世家》说:“留侯(张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谷。”又《抱朴子·至理篇》:“昔留侯……曰:‘吾将弃人间之事,以从赤松子游耳。’遂修导引,绝谷一年。”《上清黄庭内景经》说: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哪从返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认为可以用食气之术,达到辟谷,又《云笈七签》卷三八庚申部《中山玉匮经服气消三虫诀》也说: 既食百谷则邪魔生、三虫聚。贯空五脏、环凿六腑,使丹田不华实,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宫,阴魂不闭户,令人耽五味,长贪欲,形老神衰,皮皱发落。若不却粒绝味,禁嗜戒色,则尸虫全而生身必死。若灭三虫,弭尸鬼,安魂魈,养精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气术而不可以倚也。 一般说,去三尸之法,都应先持斋戒,认为不先斋则不得尸气内助,不存想则神气不得内补;然后以服气、胎息之法达到绝粒。辟谷是不食谷物,而非不吃食物。炼功者在服气的基础上,由一日三餐减至二餐、一餐,渐至饮水服气为主。同时服食一些辅助食物,如石苇、白术、山药、黄精、巨胜、茯苓、花生、大枣、板栗、核桃、蜂蜜等。这些食物在祖国医学中多作药用,为补益气血之佳品,历代本草中多有收录。如“却谷者气”篇中即有“却谷者食石苇”的记载。《太平经》已提倡此功的锻炼,《抱朴子》中论述更加详尽。如《抱朴子·杂应篇》说:“其服白术及饵黄精又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气力,堪负担远行,身轻不极”,“以甘草、防风、苋实之属许十种捣为散,先服三十七,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辄更服散,气力颜色如故也”等。据有人不完全统计,散见于道书中的辟谷方剂约百十种,皆为食疗食养之良方,现仍应用于临床,确有不可估计之良效,特别是为慢性病患者所接受和欢迎。 服食——也叫服饵,指服丹药,是一种修炼方法。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引述《神农》四经曰: “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 葛洪认为: 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硫黄……次则松柏脂,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象紫。一名托卢是也。 《云笈七签》卷七四《方药》说: 夫茂实者翘春之明珠也,苣胜者玄秋之沈灵也,丹枣者盛阳之云苓也,茯苓者绛晨之伏胎也,五华合烟,三气淘精,调安六气,养魂护神,能用得其方,位为天仙,老者复壮,返婴童颜,千害不伤,延寿万年。 又说: 云母味甘平无毒,……除邪气,安五脏,益精、明目、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轻身延年,悦泽不老。 《方药》中还介绍了很多服食药物成为成仙的故事,据说韩终服菖蒲16年,赵他子服桂20年,移门子服五味子16年,楚文子服地黄8年,杜子微服天门冬,任子季服茯苓18年,陵阳子仲服远志20年,都成了陆仙。惟服饵之术,不懂医理药性者,不可轻率为之,不然,可能中毒危及生命。 鼓漱——是道士每日必做的基本功,隋唐以后盛行于世。它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和咽唾几个连续过程。《千金方》曰:“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清代马齐《陆地仙经》亦说:“睡眠时即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叩齿功不仅在晨起时做,午餐,晚饭后都应做一次,姿势站坐卧均可,每次约叩48次,此为叩齿阶段,有坚齿益精之效。叩后用舌沿牙齿的外上、外下、里上、里下依次轻轻转搅九圈,此为搅舌阶段。将搅舌所分泌的唾液在口中漱九次,清洗口腔内部,此为鼓漱阶段。然后将口水分九次慢慢咽下,亦即咽唾阶段。此法《后汉书·王真传》中称为“胎食之方”。孙思邈的《千金方》还说:“人当朝口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浊而齿坚,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炼精。”《李真人长生十六字妙诀》方:“一吸便提,气口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久久行之,却病延年”,这是养生学中极为有名的“十六锭金功”。明清代名医均认为是养生良方。明代宋濂所著《养和八笺》中,详尽地介绍了鼓漱功的过程,并指出其功效:“久行之,则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气血流畅,诸病不生,永除后患,老而不衰。”现代医学表明,此功确有保护牙齿,清洁口腔,杀菌消毒,促进唾液分泌,加强消化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