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李波:秋分节气到,小儿推拿正当时,滋阴润燥,健脾 养 肺 一、秋分节气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分就是半,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1、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 2、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3、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日平均气温可下降到22度左右,秋分候逐渐步入深秋季节。二、秋分前后是最易生病的季节 ,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就如同高原反应一般,容易发生疾病。 、昼夜温差大,导致人体的呼吸道系统、热平衡系统以及皮肤的免疫力下、无法适应,自然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 、偏爱冷饮,这样导致了脾胃受损,身体中一些营养素的缺乏,这些都容易引起疾病问题。 ,肺与秋季相应,要多注意养护孩子的“肺”,秋季,也可能是个“多事之秋”,脾胃功能面临很大挑战。脾肺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在此秋季则更需注意养护。 三、 秋季常见疾病预防 1. 降温——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所以在秋分时节做小儿推拿可以为孩子防秋燥的同时还起到养肺润肺的作用,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2. 秋燥——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注意凉躁引发的各种疾病。 秋燥伤肺 ,肺是人体比较柔弱的器官,它喜欢湿润讨厌干燥,秋季特别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侵袭。 秋分以后天气渐冷,气温会以凉燥为主,即在燥的症状外,人体还会增加受凉的表现,如畏寒怕冷、咳痰发白等。故此时亦须注意防寒保暖、固护阳气,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适度“秋冻"。睡觉时要盖好被褥,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要注意固护脾胃,以防寒冷刺激引发旧患。 3. 贪凉——肠胃疾病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寒凉食物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寒凉食物,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还有的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这种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传染性很强,在幼儿园、学校等孩子聚集的地方,很容易出现大范围的传染。最容易发生在 6 月龄~2 岁的婴幼儿身上。因此在此时要额外注意卫生哦! ——过敏鼻炎 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 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四、秋分以后孩子应注意什么 秋分以后体内的阴阳之气会顺应自然界中阴阳的变化,阳气逐渐收敛潜藏。在秋分时节,人体的阳气如同一扇门刚好关到一半。这个时候,要注意勿动阳气,勿扰乱阳气收敛潜藏的枢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可见秋天是一个要注意养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不宜让孩子晚睡,同时入夜之后也不宜做剧烈运动,应安神宁志。 秋分时节要合理膳食,提高免疫力,不要再吃冷饮、热气上火的东西,饮食应以清淡、温热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荤素夹杂,可以提高营养的吸收率。可食用瘦肉、家禽、鱼、奶、豆制品及蔬菜水果等。时令水果中,梨和甘蔗具有健脾、益肺、止咳、祛痰的功效。 五、小儿节气 养生 推拿之秋分 节气前后气温气压经常升高或下降,人体容易生病,“节气推拿”就是在节气前后,结合小儿自身的体质特点,采用穴位推拿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对环境变化、抵御疾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肺主治节,临床上小儿肺系疾病居多,在季节变化之季呼吸道感染疾病尤为增多。自然界之所以出现季节和时序变化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如果人体自我调理机制不能对应天地阴阳之变化,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 1、补脾经2、揉板门3、顺运内八卦4、补肾经 5、揉二马 6、补肺经 7、摩腹 8、揉足三里9、捏脊10、揉涌泉 小儿推拿李波:秋分节气到,小儿推拿正当时,滋阴润燥,健脾养肺

秋分节气中医养生,秋分节气中医养生保健分享

秋分节气中医养生歌诀

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

每年9月23日前后,秋分如期而至,秋分之后,秋季算是真正开始,天气也越来越凉爽。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特点是昼夜同长,所以我们养生也要顺应时节变化,遵守“阴阳平衡”的原则,更好的调养身体。

秋分节气与健康原则1、建议早睡早起遵守“阴阳平衡”原则,关键是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早睡符合集阴精,以滋养“集”气; 它使我们能够尽快适应季节变化,保持充足的精力,避免疲劳和嗜睡。2、“秋冻”要适度秋分过后,气候慢慢转凉。俗话说“秋分白露一夜冷”,下一场秋雨,气温将下降几度。 古语虽提倡“春覆秋霜”,但也要注意风寒进入体内引起感冒,尤其是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的老人和小孩。 为避免风寒,要及时添衣。为防止感冒进入体内,还要注意保持胃部温暖。秋冬季节,肠胃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所以要注意不要吃太冷、太热、太硬、太辣或太粘的食物,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 .,宜食辛酸秋分后的“燥”凉凉,燥伤肺。 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些润泽润泽的食物来抑制秋燥,如芝麻、核桃、糯米等。多吃酸甜、甘润或有降肺气作用的蔬果,如石榴解渴提精、板栗补肾健脾、柿子润肺通气、秋梨清肺 润肺止咳,葡萄补气养液。 、开胃苹果、中出番甘蔗、莲藕消食凉血、萝卜理气化痰、红薯益气等。 4、一定程度的进补,不要过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秋分时进补,不宜过多,适量。 进补要分清虚实。 虚病可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秋季养生,主要运动是“恢复”,运动量不宜过大。 可以选择活动量少的轻松温和的活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登山等。出汗过多,阳气不足。运动时,最好在全身微热不出汗的时候,出汗就可以止住。 不要大量出汗。 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防止冷空气通过毛孔进入体内,引起疾病。 运动不宜过早或过晚,最好在太阳升起后开始,日落前结束。 ,放松心情“秋风秋雨不悦。” 秋天,天气转凉,一切都渐渐淡去。 有些人容易感到悲伤和悲伤。 秋分养生的关键是精神的保养。培养乐观精神,保持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克制精神。 乐观的心态和平静的心更能适应秋天的干燥。 建议选择登高望远,可以让人心情轻松愉悦,消除抑郁、忧郁等负面情绪。

秋分节气中医养生保健分享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注意:平衡营养、少辛增酸。

一、平衡营养:

营养学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样化才能提供给人体全面的营养。如谷类,主要供给热能和维生素B1;豆及豆制品,主要供给植物蛋白质;蔬菜水果,主要供给维生素C,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等。

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营养的平衡,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足,特别应多吃耐嚼、富于纤维的食物。

二、少辛增酸:

所谓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之侵入。

根据中医营养学这一原则,在秋季这6节气期间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

三、阴阳平衡:

秋分时节昼夜均等,所以我们养生也要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使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衡”是中医的说法,其实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七天营养素”的平衡摄入。秋分时节适宜吃的食物:

1、白萝卜

白萝卜能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脂肪,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废物,因为具有益胃、顺气、消食的功效,非常适合消化不良、积食的人群食用。白萝卜味道微辣,可与排骨、牛肉、羊肉、猪蹄等一起煲汤,既可减轻辣味,还可以解腻,有补气顺气之功效。

2、南瓜

秋冬季节是吃南瓜的黄金时节,南瓜富含碳水化合物、果胶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等成分,可以起到保护肠道、促进消化、促进溃疡愈合以及排毒的作用。南瓜中的甘露醇可以减少粪便中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同时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南瓜烹饪简单,蒸食、煮粥或煲汤皆宜。小米南瓜粥,取小米100克用水浸泡20分钟,南瓜300克去皮切块,小米煮30分钟后加入南瓜,搅拌均匀后继续煮15分钟即可。

3、生菜

生菜受到很多减肥爱好者的喜爱,常被用作蔬菜沙拉中的原料。生菜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并且含有大量水分,秋季干燥,多吃生菜有助于补水,防治秋燥。生菜中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较白菜多,女性常吃有助于保持苗条身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秋分节气吃什么好?7种食物最养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秋分节气如何养生?必吃4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