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瘀,字面意思,就是排出身体内bai的瘀血,保障血液的正常流通。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排瘀是一种活血化瘀的方式。
我们常用的几种活血化瘀的方法有:
1、食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或食物;
2、注射活血化瘀的液体药物;
3、做养生,比如拔罐、刮痧、排瘀等。下面来做一下对比:
1、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改善身体血液循环,有活血调经功效,但是长期服用会对胃有不良反应;
2、静脉注射药物,我们都知道不能长时间注射,因为这样会造成血管扩张,血管壁变薄等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脑中风的患者每年都要输两次活血化瘀的药,但最终还是逃不过脑出血的结果的原因。
3、养生方式的增多说明大家的健康意识是越来越强的。像拔罐、刮痧、火疗、排瘀这些项目,都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4、我们把祛除疾病的功效做一个
数值化的对比:中药能达到20%;针术15%;理疗10%;汗蒸7%;温热7%、气功7%、运动10%等。而排瘀疗法具有把疾病根源除去80%左右的功效。为什么能达到这么高的比例?只有排瘀这一种疗法,是把存在于人身体的瘀血直接通过拔罐、加压的方式排出体外了,而其他的疗法基本上都是促进了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是没有能够能接把瘀血排出来。运动是最单纯有效的活血方式,可以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
一、每日用半小时左右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可明显改善不适症状。如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按摩术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还可按摩膈俞、血海、合谷等穴 。
二、比如经常跑步可以加快身体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有着活血化瘀的功效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太极拳可以修身养性,对于提高全身的协调能力有非常好的作用,而且非常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对于活血化瘀有非常大的帮助。三、血瘀体质的人想要健康就要多参加有益于心脏血脉的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比如太极拳、太极剑、舞蹈、散步、八段锦、内养操等,总之就是要让全身各部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活血化瘀的运动方法
四妙招促进血液循环 四妙招促进血液循环,从古至今健康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多做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强身健体,以下方法对于血液的流通也大有好处,一起来看看这四妙招促进血液循环 四妙招促进血液循环1 四种简单的运动方法 一、蹲立法 1、双脚分开站立,比肩稍宽些,双手交叉放在头背,伸直背部,挺胸,视线正前方。 2、伸直背部,慢慢向下蹲的同时缓慢吸气。切记,蹲时膝盖不要越过脚尖,臀部向后。 3、视线始终向前方,边呼气边慢慢站立。如此蹲立10次为1套,做完1套休息1分钟,共做5套。 做的过程中,动作应缓慢,累了就休息一会。平时较少活动的人,初蹲时膝盖会有些疼痛,可先减少蹲的次数,待身体慢慢适应后再增加蹲立的次数。如果适应后有足 够的体力,可拿着水瓶等增加负荷。如此坚持下去,肌肉会变得强壮,膝盖所承受的体重会逐渐由肌肉来取代支撑,能大大地减少膝盖的负荷,一般坚持3个星期左 右就能改善手脚冰凉状态。 二、按穴位 气 温降低后,很多人出现手脚凉、关节疼、颈腰椎疼痛等不适,其实这都和气血不通畅有关。中医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大家都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温暖的 夏季流水潺潺,严寒的冬季滴水成冰,这就是“寒则凝,温则行”。有三个穴位,建议大家多按摩一下,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御寒保暖的目的。 大椎穴这个穴在脖子后面最突起的骨头腰椎病的患者可以搓擦腰部,脊柱是针灸学中督脉循行的部位,督脉可以调节全身的阳经,按揉颈腰可以疏通督脉经络调畅气血,具体操作是两手搓热紧按颈腰部,用力搓30次左右。有颈椎病的患者可以经常揉按大椎穴。 合谷穴和足三里这两个穴都是阳明经穴,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对于经络气血的'通畅关系重大。如果能每天坚持按摩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还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三、上下踏梯 受天气影响或其他原因不能外出步行时,可充分利用家里现有的物料,如在废卡通箱内装满书籍做成小台阶,进行踏梯运动。2秒钟内一上一下,连续进行3分钟。休息一会后再进行,并可根据自身的健康状态,适当加快速度和次数。也可以通过走楼梯进行锻炼。 四、提脚跟 提脚跟是非常简单的运动,且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比如等公交车、看电视时都可以,坚持日久能强化腿脚和腰部的肌肉。具体做法是:双脚对齐并拢,身体保持竖直,然后慢慢提高脚跟至无法再提高的程度,保持几秒钟后再慢慢放下脚跟,动作要舒蘸。提脚跟不限时间和次数。 四妙招促进血液循环2 1、勤做按摩和运动:很多朋友平时出门就坐车,在办公室中一坐又是好几个小时,普遍缺乏运动,因此会导致血液循环功能差。应当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散步、快步走、慢跑、跳绳、瑜伽、太极拳等运动,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循环功能差的情况。除了积极运动,还要沿着毛细血管、淋巴、动脉的流动方向朝心脏方向进行按摩,这样有助于静脉血液流回心脏。 2、保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改掉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身体机能变差。要做到戒烟、戒酒,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及时缓解精神压力。 3、吃益气养血的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了脸色发暗、发黄的现象,可以吃一些红枣、枸杞、当归、丹参、阿胶等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食物,这样可促进血液循环,使人脸色红润。 4、积极治疗身体疾病:血液循环不好的患者,如果出现了局部麻木抽筋、脸色发紫、面色苍白等症状,就可能患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血液循环差,应当经常进行按摩和运动,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四肢乏力、身体发冷的症状。还要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戒烟戒酒,保持充足的睡眠。血液循环差的朋友;平时可以多吃一些红枣、枸杞等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果血液循环差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一定要及时治疗。 四妙招促进血液循环3 怎样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在生活中血液循环不怎么好的,应该怎么去注重呢?下面就给大家仔细讲讲如何促进血液循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有氧运动 慢跑、快步走、跳绳、跳迪斯科、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可运动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用。 穿棉袜 纯棉袜子不仅柔软舒适,还可吸收脚汗,让双脚整天都能保持干爽舒适。 进补热量食物 天气冷,为增加热量,改善手脚冰凉要有意进补。北方冬季寒冷,可补温热食品,如牛、羊肉或狗肉;而南方气候较温和,应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才更加适合;而且要尽量少吃寒性水果如梨、荸荠等。 保证充足睡眠 每天至少要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储藏阳气,阴精蓄积。 按摩手脚心 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经常揉搓手脚心,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并具有手脚温暖的效果。
活血化瘀的运动疗法
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机制、症状与体征,掌握各种损伤的处理与预防方法。常见运动损伤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常见运动损伤的资料,仅供参考。 常见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 一、挫 伤 挫伤:是指由于钝性暴力直接作用于机体某处而引起的的局部或深层组织的急性闭合性损伤。 (一)损伤机制 相互冲撞、被踢打、撞在器械上等。 (二)症状与体征 1、单纯性挫伤 (1)有明显的受伤史 (2)疼痛(初轻后重) (3)肿胀 (4)压痛,且皮下或皮下组织中有硬结(个别严重者有深部脓肿或骨化性肌炎)。 (5)功能障碍 2、混合性挫伤 如头部挫伤合并脑震荡或颅内出血;胸部挫伤合并肋骨骨折;腹部挫伤合并肝脾破裂等,除出现局部症状外,常可发生休克。 (三)处理 单纯性损伤的处理分为三个时期: 1、限制活动期 (1)制动 (2)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3)伤后24-48小时内,可外敷或内服活血、消肿及止痛的药物(新伤药、云南白药、七厘散等) (4)若肿胀不断发展,且局部皮温较高者,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2、恢复活动期(受伤24-48小时) (1)按摩、理疗等 (2)伤肢功能锻炼(先静力收缩,后屈伸) 3、功能恢复期 (1)按摩、理疗 (2)抗阻练习,增强肌力和关节功能。 对于混合性挫伤并出现休克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 (四)预防 1、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2、遵守体育竞赛规则 二、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指由于肌肉的猛烈收缩或被动牵伸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称之。 (一)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1)主动用力拉伤:(如跳远时小腿后群肌拉伤;起跑时大腿后群肌拉伤等) (2)被动拉伤:(如跨栏运动时大腿后群肌拉伤;压腿时大腿后群肌拉伤等)肌肉拉伤的好发部位:肌腹、肌腹与肌腱交界处、肌腱的起止点。 2、慢性损伤 如:末端病、肌腱腱围炎、肌腹部劳损等。 (二)症状与体征 1、有明显的受伤史 2、疼痛 3、肿胀(严重者皮下瘀血) 4、压痛 5、肌肉收缩试验阳性(严重者肌肉收缩畸形,如部分断裂伤处凹陷;肌腹完全断裂“双驼峰”畸形;一端短裂“球状”畸形。) 6、功能障碍 (三)处理 1、肌肉微细损伤或少量肌纤维短裂时 (1)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 (2)疼痛严重者,可口服止痛药。 (3)24小时后,外敷新伤药、痛点注射、理疗或按摩等。 2、肌纤维大部分断裂或肌肉完全断裂者,经处理后,尽快送往医院处理。 (四)预防 1、要作好准备活动。 2、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 3、运动负荷要合理 4、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三、关节韧带拉伤 关节韧带拉伤:是指在间接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范围的活动而引起的关节韧带损伤。 (一)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1、病因与损伤机制 膝关节突然内翻所致(即膝关节屈曲130°-150°,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与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内收内旋。) 2、临床表现 (1)膝内侧疼痛(局部压痛明显) (2)膝内侧红肿、(2-3天后)瘀血。 (3)屈伸活动受限(半腱肌、半膜肌保护性痉挛) (4)内侧副韧带分离试验( )(若内侧韧带完全断裂,则关节间隙增宽和小腿异常外展。) 3、处理 (1)冷敷、加压包扎。若侧副韧带完全断裂须夹板固定。 (2)24-48小时后,外敷新伤药;痛点注射。 (3)按摩、理疗(3天后)、针灸等。 按摩手法:按、揉、摩、擦、引伸等。 针灸穴位:血海、阳陵泉、内外膝眼、三阴交、阿是穴等。 (4)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5)若韧带完全断裂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手术缝合。 4、预防 (1)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性练习。 (2)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3)避免犯规与粗野动作。 (二)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1、病因与损伤机制 地面不平、身体失去平衡、着地时踩到别人脚上等,使足突然内翻所致。 2、临床表现 (1)有受伤史 (2)疼痛(压痛明显) (3)肿胀和皮下瘀血(距腓前韧带损伤时尤为明显) (4)出现跛行或功能丧失。 (5)若韧带完全断裂,则关节间距增宽,出现超常内翻。(抽屉试验阳性) 3、处理 (1)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2)24-48小时后,外敷新伤药。 (3)按摩、针灸、理疗、痛点注射。 按摩手法:按、揉、摩擦、拔伸、摇等 针灸穴位:昆仑、丘墟、解溪、阳陵泉、足三里和阿是穴等 (4)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5)若韧带完全短裂,经冷敷加压包扎后及时送医院手术治疗。 4、预防 (1)准备活动要充分。 (2)加强足部力量及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的练习。 (3)完善场地设施。 (4)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滑 囊 炎 A、滑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小囊。位于关节周围,介于肌腱和韧带的起止点与骨隆起之间。具有分泌滑液,减少摩擦的作用。 B、常见的滑囊炎有:肩峰下滑囊炎、尺骨鹰嘴滑囊炎、肘后滑囊炎、髌下或髌前滑囊炎、跟腱滑囊炎等。 (一)肩峰下滑囊炎 1、病因与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由于肩部受到暴力的直接作用,使肩峰下滑囊受挤压,使肩峰下滑囊充血、水肿等所致。 (2)慢性损伤 由于肩关节长期、反复地进行外展、外旋运动,使肩峰下滑囊长期受挤压和摩擦产生滑囊水肿囊壁增厚或纤维化等而导致慢性滑囊炎。 2、临床表现 (1)急性损伤 ①有直接受伤史。 ②疼痛(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后疼痛加剧;个别有放射痛或夜痛。) ③肿胀(血肿与水肿) ④功能障碍 (2)慢性损伤 ①疼痛:早期疼痛(酸痛)较轻,逐渐加重。肩关节外展、外旋时疼痛更甚。 ②肌肉萎缩:晚期三角肌出现萎缩。 ③功能受限 3、处理 (1)急性损伤 ①冷敷、加压包扎。 ②24-48小时后,外敷或内服消炎、消肿、止痛类药物,或穿刺抽液后痛点注射,并加压包扎。 (2)慢性损伤 ①按摩(手法:擦、按、揉、滚、运拉等) ②针灸(穴位:巨骨、臂 、 、阿是穴等) ③中药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热疗、拔罐等 4、预防 (1)准备活动要充分。 (2)合理安排局部负荷量。 (二)跟腱炎与跟腱滑囊炎 跟腱周围公有7-8层滑囊,且互不粘合,跟腱滑囊在踝关屈伸活动中起着润滑作用。 1、病因与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即做猛力地踏跳或急速起跑,使跟腱急骤收缩而引起。 (2)慢性损伤 长期做超过机体活动能力的跑跳运动,逐渐劳损而发病。 2、临床表现 (1)疼痛且压痛明显(早期活动开后疼痛会减轻,但严重时,牵扯跟腱均会疼痛) (2)肿胀(急性损伤) (3)皮温升高(多数出现) (4)严重者,跟腱与跟腱滑囊出现钙化。 3、处理 (1)急性损伤 ①冷敷、加压包扎 ②外敷新伤药或封闭。 (2)慢性损伤 ①足部热敷、热浴、理疗。 ②按摩、针灸、中药熏洗 按摩手法:擦、拿、提拉、揉和点按等 针灸穴位:承山、太溪、昆仑、悬钟、三阴交等 ③ 治疗期间应避免或减少跑、跳、蹬动作。 4、预防 (1)跑跳动作要正确。 (2)准备活动要充分。 (3)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防止突然加大运动负荷。 (4)高跟鞋能减轻对跟腱的牵拉。 五、腱 鞘 炎 腱鞘分内外两层,其内层覆盖于肌腱的表面,外附着于肌腱周围的韧带及骨面上,两层之间有滑液。其作用是减少肌腱活动时的摩擦和防止肌腱向侧方滑移。 常见的腱鞘炎有:桡骨茎突腱鞘炎、手指屈肌腱鞘炎、肱二头长头肌腱腱鞘炎、踝部腱鞘炎等。 (一)桡骨茎突部腱鞘炎 1、病因与损伤机制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不断地与腱鞘发生摩擦,而使腱鞘出现水肿、增生、粘连等损伤性炎症病变。 2、临床表现 (1)疼痛:桡骨茎突部疼痛,并呈进行性加重。 轻者:拇指活动时疼痛。 重者:疼痛可向前臂和肩部放射。 (2)肿胀:桡骨茎突处轻度肿胀。 (3)压痛:局部压痛,并可触到小结节。 (4)有摩擦音或弹响(严重者)。 (6)功能障碍 3、检查方法: 屈拇指握拳尺侧偏试验( )、抗阻力试验( ) 4、处理(原则: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1)热疗与中药熏洗 (2)按摩(手法:揉、按、弹拨、一指禅、捻、运拉等 ) (3)针灸(穴位:列缺、阳溪、偏历、手三里等) (4)封闭 5、预防 (1)合理安排腕部负荷量。 (2)避免寒冷刺激。 (3)避免掌指关节过度屈伸和用力过大。 (二)手指屈肌腱腱鞘炎(弹响指) 1、病因与损伤机制 由于手指长期用力或快速活动,使拇长屈肌、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不断与拇长屈肌腱鞘和 屈总腱鞘摩擦,而出现肌腱和腱鞘的水肿、增生等损伤性炎症病变。 2、临床表现 (1)疼痛(掌侧疼痛,可向腕部放射) (2)压痛(局部压痛,可触及小结节) (3)有弹响声(用力屈指) (4)功能障碍 3、处理方法 抗阻力试验( ) 4、处理(原则:舒经通络、活血化 瘀); (1)中药熏洗、热疗 (2)局部封闭 (3)按摩(手法:捻、揉、拔伸、弹拨和摇等) (4)针灸(穴位:阿是) 5、预防 (1)避免手长期快速活动或长期用力握物。 (2)注意运动后局部的放松。 (3)注意局部保暖。 (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1、病因与损伤机制 由于肩关节长期做超范围的转肩活动或上臂上举活动,使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结节间沟内与腱鞘反复发生摩擦,或由一次突然的过度牵扯所致。 好发项目:标枪、吊环、单杠及排球等运动项目。 2、临床表现 (1)急性损伤 A、疼痛(局部疼痛,并向三角肌放射) B、压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有锐利压痛) C、功能明显受限(上臂上举、后伸或提物时疼痛明显) (2)慢性损伤 A、疼痛(三角肌处) B、压痛(局限于结节间沟) C、功能受限(肩关节活动除上臂外上举再向后做背伸时疼痛外,其他方向则没有。) 3、检查方法: (1)肩关节内旋试验( ) (2)反弓试验( ) (3)抗阻力收缩试验( ) 4、处理 (1)急性期:停止训练,并用三角巾悬挂患肢。 (2)急性中、后期及慢性损伤:可进行封闭、按摩、拔罐、针灸和理疗等。 按摩手法:擦、按、推、揉、拨筋、运拉等。 针灸穴位:天宗、肩贞、巨骨、肩 、阿是等。 (3)功能锻炼 5、预防 (1)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避免局部过度负荷。 (3)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4)注意运动后疲劳的消除。 六、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一)损伤机制 1、肌肉牵扯学说 由于长期进行跑、跳类运动使屈拇、屈趾肌、胫骨后肌及腓骨等反复收缩不断地牵扯胫腓骨上的骨膜,导致骨膜与和骨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从而出现骨膜松弛、瘀血、水肿等病理性改变。 2、应力学说 由于身体的重力线与胫骨中线轴线不重叠,致使身体的重力和支撑面的反作用力使胫骨的凸面处受拉力最大,从而使骨膜松弛、瘀血、水肿等病理性改变。 (二)症状与体征 1、疼痛:疼痛多隐痛或牵扯痛,严重者出现刺痛或烧灼感,个别有夜间痛。疼痛部位为胫骨内侧中下段及腓骨外侧缘下段。 2、肿胀:急性期出现凹陷水肿 。 3、压痛:局部骨面上有压痛,并可触摸到硬块压之锐痛(晚期)。 (三)检查方法 1、后蹬跑( ) 2、X线检查:晚期骨质增生。 (四)处理 1、早期症状较轻者: (1)减少下肢的跑跳练习。 (2)局部热敷和外周按 摩。 (3)弹力绷带包扎患部,并抬高患肢。 2症状严重者: (1)停止跑跳练习。 (2)弹力绷带包扎,并抬高患肢。 (3)中药外敷、按摩、针灸、理疗等 (五)预防 1、合理安排运动量,注意改进训练方法。 2、避免在坚硬的地面上过多进行跑跳练习。 3、要及时消除小腿部的肌肉疲劳。 七、髌 骨 劳 损 髌骨劳损是指软骨病和髌骨周缘腱止装置的慢性损伤统称。 好发项目:篮球、排球、举重、速度滑冰等。 (一)损伤机制 主要为膝关节长期负荷过度或反复细微损伤的积累而引起。 (二)临床表现 1、膝软与膝痛 2、关节积液(少数出现) 3、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股四头肌及股内侧肌出现萎缩。 4、髌骨压痛与髌周压痛: (三)检查方法 1、髌骨压法( ) 2、髌骨周围指压法( ) 3、伸膝抗阻(半屈曲位)试验( ) 4、半蹲试验( ) 5、髌骨摩擦试验( ) 6、X线检查:早期意义不大,晚期有囊变和骨质增生等。 (四)处理 1、减少或停止膝关节半蹲发力各练习动作。 2、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是防治髌骨劳损的积极手段。 3、封闭、渗透药外敷、理疗、按摩、针灸等 4、上述治疗无效的须考虑手术治疗 (五)预防 1、杜绝单打一的训练方法,减少膝部负荷过大。 2、加强骨四头肌的力量练习。 3、运动后注意疲劳的消除。 4、要早发现以便早治疗。 八、骨 骺 损 伤 (一)解剖生理特点 1、骨骺的分类 骨骺分为2类: (1)受压骨骺:位于长骨两端,参与关节构成,并承受压力。其骺板损伤影响骨的长长,如股骨头、肱骨头等。 (2)牵拉骨骺:位于肌肉的起止部,承受肌肉的拉力。其骺板损伤不影响骨的长长,如股骨大转子、胫骨粗隆等。 2、骺板的组织结构 骺板分为三层: (1)生长层:此层中,细胞大量分裂并渐成柱状排列,间质增多。 (2)转化层(钙化层):细胞逐渐肥大、变性,基质逐渐减少并钙化。骨折常发生于该层。 (3)化骨层:此层中,软骨溶解,基质钙化,软骨组织被骨组织所代替。 3、滋养血管进入骨骺的形式 (1)直接进入:滋养血管在远离骺板处穿过骨骺的边缘进入, (2)间接进入:少数滋养血管通过骺板的边缘进入骨骺,骨骺骨折或分离时易伤及血管,而影响骨的生长发育。 (二)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1)暴力(剪力、劈力、挤压力)作用,使受压骨骺发生骨折或骺板分离。 (2)肌肉主动猛烈收缩或被动过度牵扯,并由于骺板的强度弱于肌腱、韧带2-5倍,因此易发生骨骺分离。 2、慢性损伤 (1)由于局部负荷过大或肌肉反复收缩牵扯,使骨骺出现炎症。 (2)患坏血病、佝偻病、内分泌紊乱等疾病更易发生骨骺损伤。 (二)临床表现 1、骨骺分离或骨折 (1)有明显的外伤史 (2)体征:疼痛、肿胀、压痛、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 2、骨骺炎 (1)病史:典型的运动史,而无明显的外伤史。 (2)疼痛:早期为隐痛,局部负重、冲撞、牵扯时加重。 (3)肿胀:表浅部位可见轻度肿胀。 (4)压痛:患部有压痛。 (5)功能障碍 (6)绞锁:骨骺损伤后若有骨骺碎裂,可致绞锁。 (三)处理 1、骨骺分离或骨折的处理 骨骺分离或骨折的处理原则与方法基本同于骨折。(骺分离或撕脱性骨折的愈合时间约为骨折的一般,其它类型的损伤大致与同类骨折相同。) 2、骨骺炎 (1)减少或控制局部负荷,并适当固定病变部位。 (2)按摩、针灸、理疗、外敷或内服中草药。 (四)预防 合理安排训练,避免局部负荷过重;改进组织方法,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九、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一) 损伤机制 由于经常反复做伸腕及前臂旋前、旋后的动作,使伸腕肌群不断牵扯肱骨外上髁上的滑囊或关节囊而导致慢性损伤。 (二)临床表现 1、多无明显外伤史 2、疼痛:初期为酸疼,或重复受伤动作疼痛。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出现持续性疼痛,并可向前臂放射。 3、压痛:局部压痛明显。 4、关节功能障碍 (三)检查方法 1、Mill氏试验 2、抗阻伸腕试验 (四)处理 1、减轻或停止腕关节的伸及前臂的旋转动作。 2、可采用按摩、针灸、理疗、中药外敷和封闭(严重者)等疗法。 按摩手法:揉捏、按、弹拨、提拿等。 针灸穴位:曲池、尺泽、阿是等。 3、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五)预防 1、加强准备活动,提高肌肉的反应性。 2、合理安排局部负荷。 3、及时放松局部疲劳肌肉。 4、注意局部的保暖。 十、腕舟骨骨折 (一)病因及损伤机制 多由传达暴力作用使腕关节极度背伸桡侧偏时,舟骨被锐利的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缘或茎突所切断。 (二)临床表现 1、疼痛(腕关节背伸桡侧偏时疼痛加重;鼻咽窝压痛明显) 2、肿胀:腕部出现红肿。 3、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加重,功能障碍越来越明显(这是诊断陈旧性舟骨骨折的重要指征) (三)检查方法 1、拇指轴心挤压试验 2、掌骨头叩击试验 3、X线检查 (四)处理 1、采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患部,固定时间视病情而定,时间约2-4个月。 2、内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药物。 3、骨折不愈或坏死的,应考虑做植骨手术。 (五)预防 1、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2、提高专项技术水平。 3、早诊断,早治 十一、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一)损伤机制 1、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时,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关节不稳。此时,如果大腿或小腿处于内外翻位,再突然旋转并伸直(屈曲)膝关节,易引起半月板损伤。 2、膝关节突然猛力过伸及国绳肌肌腱前后断裂,也可引起半月板前角或边缘的分离。 (二)临床表现 1、有明显的受伤史 2、疼痛:由于滑膜受牵扯而疼痛,若半月板损伤没有牵扯滑膜则疼痛不明显。 3、压痛:关节间隙内侧或外侧疼痛。 4、肿胀:早期有积血和积液,慢性期有常有少量积液。 5、响声 6、绞锁 7、严重者骨四头肌萎缩 (三)检查方法 1、麦氏试验 2、艾氏研磨试验 3、浮膑试验 (四)处理 1、急性损伤 (1)控制伤部活动,避免加重损伤。 (2)肿胀明显者,可通过穿刺法抽取积血与积液。 (3)采用石膏或夹板于膝关节微曲位固定2-3周。 (4)加强骨四头肌的功能锻炼。 (5)解除固定后,可采用按摩、针灸、理疗和中药外敷等疗法。 按摩手法:揉、推、滚、拿等 针灸学位:风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等。 (五)预防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合理安排局部的负荷量 3、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敏性。 4、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十二、脑震荡 (一)损伤机制 头部受到暴力作用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到震荡而出现一时性的意识和功能障碍,且多无明显的解剖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1、精神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数秒或30分钟不等) 2、呼吸表浅、脉率缓慢、肌肉松弛、瞳孔扩大但左右对称、神经反射减弱。 3、清醒后,短时间内反应迟钝,出现“逆行性健忘”。此外伴有头痛、头晕、恶心或呕吐等症状。 (三)处理 1、使伤员安静平卧,头部冷敷,并注意保暖。 2、昏迷者,刺激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呼吸障碍者进行人工呼吸。 3、昏迷超过5分钟,瞳孔扩大且不对称,耳、鼻、口出血及眼球青紫,清醒后有剧烈疼痛、喷射式呕吐或再次出现昏迷者,说明脑组织损伤或继发颅内压增高,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4、患者清醒仍需卧床休息,直到头痛、恶心等症状完全消失。以免引起后遗症。 5、伤员康复后,可用闭目举臂单足站立平衡试验来判断能否参加体育活动。 (四)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