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一条“水产市场用麻药‘晕鱼’”的视频在微博刷出百万播放——画面里,活蹦乱跳的草鱼被倒进装着泡沫的塑料桶,不过五分钟就翻着肚皮浮在水面,拍摄者配文“不是死了,是被麻醉了,运输怕鱼应激才这么干”。这条带着“实地拍摄”标签的视频,把藏在水产批发环节的“潜规则”,一下拽到了公众眼前。

市场里的“醉鱼”生意:换水“醒酒”背后,是成本与风险的权衡

10月底,我跟着跑了重庆、成都的三个大型水产批发市场,不少商家对“麻醉鱼”的事并不讳言。在重庆某市场,一位卖了八年淡水鱼的王老板蹲在鱼盆边,用网兜拨了拨水里的鲈鱼:“这鱼昨天刚‘醉’过,换了三回水,今天刚醒透。”他说的“醉”,指的是用丁香酚泡鱼——这种从丁香树里提取的物质,被商家称为“渔用麻醉神器”。

“丁香酚有股子香辛料的味道,鱼泡过之后得换清水养两天,不然顾客一凑近就能闻出来。”王老板摸出手机翻出进货记录,“一瓶100ml的丁香酚25块,能泡两三百斤鱼,运输时能少损一成鱼,算下来每车能省上千块——比死鱼烂在车里划算多了。”在电商平台上,我搜“鱼麻药”,出来的全是“丁香酚”“渔夫宝”之类的产品,标题写着“一滴鱼全醉”“运输必备”,有的商家还特意标注“量大价优,支持批发”。

水产市场“麻醉鱼”调查
丁香酚的“安全迷雾”:商家说“没事”,专家却捏着一把汗

“纯植物提取,安全无残留,国外都用了几十年。”这是商家对丁香酚的统一说法,但真的如此吗?

广东一位从事水产研究的张工跟我解释,丁香酚确实能做食用香精——比如口香糖、饮料里都有,但“用在鱼运输上,国内没明确规定”。他翻出两份文件: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出了《水产品及水中丁香酚类化合物的测定》,2021年又出了气相色谱-质谱法的检测标准,但“这俩都是‘怎么测’,没说‘测多少算超标’”。换句话说,就算检出丁香酚残留,也没法判定“是否有害”——因为压根没有“安全线”。

关于“吃了麻醉鱼会不会伤身”,业内也没个准话。有的专家说“丁香酚不耐高温,蒸几分钟就挥发了”,但华南农业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提醒:“世卫组织说成人每天可接受2.5mg/kg,但鱼里的残留量是多少?长期吃会不会累积?尤其是小孩、孕妇,谁也不敢打包票。”更关键的是,之前被禁的“麻醉鱼”就是教训——这东西会永久残留,吃多了会嗜睡、精神混乱,现在换成丁香酚,不过是“换了个更‘天然’的名头”,风险却没消失。

水产市场“麻醉鱼”调查
监管空白下的“灰色地带”:要“方便运输”,更要“吃得放心”

“麻醉鱼不是不能用,但得讲规矩。”广东海洋大学汤保贵教授的话,戳中了问题的核心。他告诉我,去年湛江一家供港虾企找他咨询,想用水丁香酚麻醉虾运输,结果被他劝住了——“供港的虾要过药残检测,国内没标准,但香港有,怕查出来超标。”

这事儿挺讽刺:国内市场里的“麻醉鱼”没人管,出口的反而得守规矩。汤教授说,现在最缺的是“数据”——“得搞清楚丁香酚在鱼体内的代谢规律,比如多久能排干净,残留多少对人无害,不然监管就是空口说白话。”

而消费者的困惑更直接。在市场里,一位买鱼的阿姨拿着挑好的鲫鱼问我:“这鱼是不是‘醉过’?我孙子爱吃鱼,要是有问题可咋整?”她的疑问,其实是所有人的疑问:当“麻醉鱼”成了行业潜规则,我们吃进嘴里的鱼,到底有没有“安全保障”?

水产市场“麻醉鱼”调查

从网友的一条视频,到市场里的“换水醒鱼”,再到监管层的“标准空白”,“麻醉鱼”的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速度”与“监管能力”的错位——商家要降低成本,消费者要吃得放心,而我们缺的,是一把“量尺”:既给行业画条“不能碰的线”,也给消费者一颗“定心丸”。

毕竟,水产市场里的鱼,不是“用来运输的商品”,而是“要进肚子的食材”。这事儿,不能等出了问题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