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儿子患了婴儿玫瑰疹(幼儿急诊、烧疹),,出现颤抖、抽搐等状,吓坏了。医生诊断为感冒,我自己怀疑是婴儿玫瑰疹。恰巧,那两天看到朋友在微信上分享的别人患川崎病的经历,又担心儿子患了川崎病。婴儿玫瑰疹、川崎病、风疹、麻疹这几种疾病初期表现(尤其是前3天)比较相似,易被误诊为感冒。现把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出来,希望对需要的人有点帮助。婴儿玫瑰疹又叫小儿急疹、烧疹,是一种常见于2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到1岁)婴幼儿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引起婴儿玫瑰疹的病毒隐藏在成人的喉咙级唾液腺里,通过唾液传染给婴幼儿,潜伏期9-10天。当2岁以内婴幼儿有不明原因高热时,可能就是婴儿玫瑰疹。症状: 婴儿玫瑰疹多发在冬春季, 特点是“热退疹出” ,初期表现是突发高烧,可达39-41度,烧了3-5天后(多在第4天,有的是第5天),热退,并在躯干部出现红色点状皮疹。皮疹1-3天后消退,不留痕迹。治疗: 主要治疗是退烧(物理、药物退烧),注意多喝水,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初期就怀疑是婴儿玫瑰疹,可以不用吃药(退烧药除外),不用做特殊护理,此症不会引起并发症。出疹前极易被误诊: 婴儿玫瑰疹在血检单上可反应为病毒感染,因为高烧,并可能引发咽红肿,或轻微腹泻、轻微咳嗽、流鼻涕、食欲减退(部分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常见感冒症状,所以易被诊断为感冒。如果被诊断为感冒,要警惕给孩子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可先观察观察,不用急着服药(或打针)。预防: 婴儿玫瑰疹传染性不强,预防措施同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方法一样。患病期间尽量隔离,减少户外活动。( 我儿子这次患婴儿玫瑰疹的主要表现是:白天状态良好,上午体温基本正常,傍晚时分突发高烧,夜间最为严重。前两晚吃退烧药后可降温,安心睡觉,第三晚两种退烧药交替使用都难以把热度降下来,,孩子浑身颤抖甚至抽搐,状态很吓人。除了高烧外没有咳嗽、流鼻涕、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只是食欲稍差,但饮食没有太大影响。第4天自然退烧,小家伙身上出现很多红红的点状皮疹,微微凸出于皮肤表面,摸上去有点粗糙,主要在躯干部,大腿、上肢、脖子和耳后有少量。到了第7天,疹子便渐渐消退了。期间,孩子没有任何异常。 )川崎病又称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常常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身上的急性、发烧性、出疹性疾病。由于此病是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出来,因此被称为川崎病。首发症状是发烧,之后伴有疹子,所以常常被误诊为感冒、麻疹或猩红热。主要症状: 高热,并持续5天以上(一般为1-2周),体温多在38-40度。普通感冒发烧一般三五天会自动退烧,且发病初期精神状态好;川崎病患儿初期便食欲不振,精神不好,多数在发病之初就比较严重。高热出现数天后(多为4天及以上),患儿掌心和脚心红肿(如冻疮一样硬肿),并出现红斑,后身体躯干部出现红斑并蔓延至面部、四肢,但没有水疱或结痂;双侧白眼球、结膜充血,但没有分泌物;咽部黏膜充血,嘴唇发红并干裂,呈现草莓样舌。部分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治疗: 川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病因不明,发病12天是治疗川崎病的黄金时间,可用阿司匹林和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绝大多数可治愈。影响: 可致冠状动脉病变等心血管并发症等。川崎病导致的心脏并发症并不多见。症状: 主要特征是 轻微发热 ,温度不高,。 淋巴结肿大 ,特别是颈后区和枕骨下方。 皮疹 ,往往从面部开始发作,从针尖大到不规则的红色斑块不等,突出于皮肤表面。2-3天之内,皮疹会蔓延到颈部、胸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而脸上的皮疹开始消失。传染性: 潜伏期14-21天,疾病的传染期在发疹前几天就开始,发疹后5-7天结束。孩子患此症后注意隔离。不要让患风疹的孩子接触孕妇。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治疗: 多喝水,注意降温。影响: 除了引起发热不适以及少见的关节疼痛外,不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预防: 接种疫苗。如果孩子的母亲正在怀孕期(怀了弟弟或妹妹),那孩子不能接种此疫苗,或者接种后不能与母亲接触。传播: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几乎任何一个没有建立免疫的人在吸入这些飞沫后都可能感染。传染性: 潜伏期8-12天,在孩子接触了病毒而皮疹还没有暴发前就已具有传染性,直到发热和皮疹完全消失。如果患此症,注意隔离。症状: 生病的1-3天内,类似于普通感冒的症状:咳嗽、流鼻涕、红眼病会越来越严重,还可能出现严重高热,。发热将会在皮疹首次出现后持续2-3天。2-4天后,出现皮疹,最初从面部和颈部开始,并沿着患者的躯干、手臂和腿部蔓延。刚开始,皮疹是亮红色,接下来融合成一个大大病灶。红疹将会持续5-8天。随着红疹褪色,身上也有可能出现脱皮现象。治疗: 如果确定为麻疹,可用单剂量的维生素a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因感染而死亡的概率。注意补充液体,高烧时降温。伴随麻疹而来的结膜炎会让孩子看明亮灯光和阳光时出现眼睛特痛,可以在最初几天里把孩子房间的灯光调暗一点。并发症: 可导致细菌感染、肺炎、中耳炎或脑炎等较严重的并发症。预防: 接种疫苗。因为麻疹和风疹可接种疫苗预防,所以发病率应该很低了。

玫瑰疹和银屑病的区别
斑丘疹是丘疹的一个名称

玫瑰疹俗称汗斑
寻麻疹俗称风疙瘩婴儿玫瑰疹又称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急性良性玫瑰样发疹,其特征为热退疹出。幼儿急疹可能与病毒相关,有人认为由柯萨奇病毒b5引起。但缺少确切证据。本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幼儿,冬季多见。潜伏期为10~15天。无前期症状而突然高热,体温高达39~40℃。经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皮肤出现淡红色粟粒大小斑丘疹、散在分布,少数皮疹融合成斑片。经过24小时皮疹出齐,再经过1~2天皮疹消退,不留痕迹。通常多见于颈项、躯干上部,面及四肢。一般不发生在鼻颊、膝下及掌蹠。全身症状轻。患儿一般状态尚好。除高热、食欲欠佳外,少数患儿发热期可有倦怠、恶心、颈淋巴结肿大及惊厥。2岁以内幼儿、突然高热无皮疹,然而热退时皮疹出现,(papule)为一限局性隆起皮肤表面的实质性损害视诊可看到,触诊可触及丘状损害,一般范围较小其直径通常在1cm以内若丘疹扩大或丘疹互相融合成扁平隆起呈片状则称为斑块。丘疹多为圆形、类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丘疹的顶部可以是尖的呈锥形,圆的呈半球形扁平形或中间凹陷如脐窝。颜色可以是红色如银屑病、紫红色植扁平苔薛黄色(黄色瘤)白色(萎缩性硬化性苔舞)褐色(色素病)等丘疹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或毛囊、汗腺的部位。存在时间可长可短数目可多可少,可柔软或坚硬,表面光滑或粗糙可呈乳头状或表面覆以鳞屑。可散在分布,群集分布可局限性或全身性或对称性。自觉症状轻重不同,如症痒等或无任何自觉症状若损害介于丘疹与斑疹之间表面扁平稍隆起则称为斑丘疹。丘疹顶端上有水疮或脓疤则称为丘疤疹或脓疮丘疹。
玫瑰疹和蜘蛛痣的区别
淋巴结的检查是体格检查和病历书写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具体如下: 全身体格检查时,淋巴结的检查应在相应身体部位检查过程中进行。为了避免遗漏应特别注意淋巴结的检查顺序。头颈部淋巴结的检查顺序是:耳前、耳后、枕部、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淋巴结。上肢淋巴结的检查顺序是:腋窝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应按尖群、中央群、胸肌群、肩胛下群和外侧群的顺序进行。下肢淋巴结的检查顺序是:腹股沟部(先查上群、后查下群)、胭窝部。 检查淋巴结的方法是视诊和触诊。视诊时不仅要注意局部征象(包括皮肤是否隆起,颜色有无变化,有无皮疹、瘢痕、瘘管等)也要注意全身状态。 触诊是检查淋巴结的主要方法。检查者将示、中、环三指并拢,其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滑动触诊。这里所说的滑动是指腹按压的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的滑动;滑动的方式应取相互垂直的多个方向或转动式滑动,这有助于淋巴结与肌肉和血管结节的区别。 检查淋巴结应注意部位、大小与形状、数目与排列、表面特性、质地、有无压痛、活动度、界限是否清楚及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 附:一般检查的体检纲要一般检查包括全身状态、皮肤和淋巴结检查。反映这些内容的检查项目多、范围广,在进行全身体格检查过程中都应该注意观察病人的全身状态的有关内容及皮肤、淋巴结状况。 全身状态的体检纲要生命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发育是否正常,体型是否匀称(正力型、超力型、无力型) 营养状况(良好、中等、不良、肥胖、恶液质) 意识状态(清晰、嗜睡、模糊、昏睡、昏迷、谵妄),能否与医师合作。 精神状态有无异常(情感、认知、行为有无异常),语言是否流畅,语调有无改变。 面容与表情有无异常(急性或慢性病容、特殊面容、表情痛苦、忧虑、恐惧、安静);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姿势有无特殊,步态有无异常。 皮肤粘膜检查纲要颜色有无改变(发红、苍白、发紫、黄染、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湿度有无异常;弹性是否正常或减低;有无皮疹(斑疹、丘疹、斑丘疹、玫瑰疹、荨麻疹、疱疹)及皮肤脱屑;有无皮下出血、蜘蛛痣、水肿(轻、中、重度)、皮下小结、溃疡与糜烂、瘢痕及毛发分布情况。 淋巴结检查纲要检查淋巴结应注意部位、大小与形状,数目与排列、表面特性、质地有无压痛、活动度、界限及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 免疫功能检查主要观察两个方面的指标,一是通过验血检查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比如IgM、IgG、IgA、IgE等项,看看是否含量正常,如果含量过低,则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较低;二是验血或皮试观察免疫细胞及其比例关系,以及各种淋巴因子,如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及皮肤试验等项。CD4细胞占45%左右,CD4/~2,CD8细胞占25%左右为正常状态。如果CD4/CD8的比值明显降低,防御病毒和肿瘤能力就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