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之人所以长寿,其奥妙在于知“道”,也就是说,明白“道法自然”,懂得与四时偕行,善于运用术数之法,饮食有所节制,起居有常规,当动则动,当静则静,不妄作为,以保证形体与精神美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不会中途夭折,活到天年。古代圣人常告诫我们饮食起居应当慎重。《老子》第十二章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警戒世人千万不要沉迷于灯红酒绿,美味佳肴,纵情狂欢,因为这些都会对五脏六腑造成伤害。饮食方面,老子特别强调避免“余食赘形”,一方面要注意节约粮食,不可浪费,一方面要注意不要吃剩余的食物,不要饮食过饱。据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食戒篇》所载,吃不要吃太多,喝也不要喝太多,饭后要百步走。吃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吃过热的食品,因为这有害骨头且灼伤皮肤;也不要吃过冷的食物,因为有损内脏且会使牙齿发痛。同时对不同季节的食物的选用也有讲究。春天宜吃辛辣食物,夏天宜吃酸性食物;秋天宜吃苦性食物;冬天宜吃咸性食物,这些都有助于养护五脏。还有不要吃饱就睡,睡时不要对着风,饱食出汗时不要洗脸等饮食起居禁忌。道家是并不禁欲,反对的是纵欲,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要有所节制。孙思邈《备急千金方》指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男人需要女人,女人需要男人,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情意就会妄作,使自我精神困顿,无形中损寿害身。所以乾坤对应阴阳调和,才能是身体 健康 。道家是批评酗酒、放纵自我、没有节制,过度耗损真气,往往早早地衰老了。生命离不开形体,形体需要依靠“物”来养育。有物也未必能养形。即求生过头了,不善于以物 养生 ,甚至出现“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的情况。可见,养形应注意把握物养的尺度,不恰当的饮食起居,也会伤害生命。道家强调养形并不是 养生 的究竟,指出“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因为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有形,即活着,但是却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生命活力,是谓“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这是养形过度的表现。世人还以为养形就是服食五谷,殊不知,日常生活为声色所困,本欲 养生 反而害生。五味、五色等所以能伤身,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以任何事物都要节制,不能随意妄为。道家倡导应当适当运动。《养性延命录》曰:“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比如吃饱后就不能坐着或躺着,应当散步以促进消化。劳动过头了,也会伤生。因为运动必然会消耗精气,而消耗过多则会损伤生命力。《庄子·刻意》强调:“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文子·九守》继承此思想,认为:“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则竭。”可见,道家一直以“不妄作劳”作为养形的重要原则。

道家养生饮食文化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崇尚自然,重视健身、强体的当数道家,与儒家分庭抗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支柱。不论是道家和道教都重视生命的延续,探索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学说,饮食之道和房中术,作为生命绵延的两大前提,都在这一学说的领域得到高度发扬。在实质上道家又与儒家的“食,色,性也”相通相连,因此道家的饮食之道又汇入儒家的饮食思想,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在饮食之中以养生为尚,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从而得到延年益寿。《庄子》在《逍遥游》中曾讲过大凡追求长生不老的人都倾向素食,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要食粮,甚至“辟谷”即不吃五谷,以“辟谷药”代替,传说这样能益气轻身,飘飘欲仙。当然这在现在看来是有一些局限。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促进了“食补”和“食疗”的发展,在中国开开拓出药膳这一独特的食物品种。在养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一批方士修道炼丹的产品。一些著名的医药学家往往又是道教的信徙,东晋的葛洪、梁朝的陶弘景、唐朝的孙思邈都是虔诚的道士,以他们的信念和医学知识创造出“食治”的理论和配方。道家对烹饪工艺的贡献是,将道教炼丹的“火候”概念引进烹调的制作。炼丹本是道教修炼的方术,这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某些药物的熔炼、熬制加工成丹丹丸药饵服用;一是以人的精、气、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功的修炼,凝聚成内丹。这种炼丹以神为体,意为用,在修炼中对意念的把握称为“火候”,这一概念用在烹饪中,就是在对食品加热制作过程中,使火力的大小强弱能恰到好处。在唐代以来出现了大火、小火、微火、文火、武火、明火、暗火、余火、活火等丰富多采的用火技术,使食品的制作具有多种口味。善于用火的道教观往往能制作美味佳肴,泰山斗姥宫的金银豆腐、武当山紫宵宫的芝麻山药、青城山天师洞的白果烧鸡都蜚声海内外。以养生为尚的道家思想发展出一套进食之道,孙思邈在《五味损益食治篇》等著作中提出“饮食有节”,主张少吃多餐,认为“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又说:“一日之忌,暮勿饱食。”进食时要保持精神愉快:“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归熟嚼,使米脂入腹。”进食后用“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系统地提出进食的卫生保健知识,是饮食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

道家养生饮食禁忌
所谓四不吃指的就是牛肉、乌鱼、鸿雁、狗肉。其原因是这样的。

1、不食牛,因其善。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太上老君是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的,他被关令尹喜留下,才铸就了《道德经》。道经说,牛羊食草,纯善之物也。所以说道家不食牛羊肉,因其善。
2、不食乌鱼,因其孝。人们通常说:乌鱼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道教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精神可贵可佳,吃不得。古人一般都不食乌鱼,捉到即放之。道教不食乌鱼,因其孝。
3、不食鸿雁,因其贞。鸿雁志向高远,矢志不渝。皆为夫妇后,一心一意,即使一方死亡,另一方也贞守到过单身生活。雌雁产卵之时,雄雁在一旁守候,如遇天敌,奋身反抗。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道教不食鸿雁,因其贞。
4、不食狗,因其忠。古往今来,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狗是人类至善至忠的朋友,为人类服务,忠心耿耿。所以道教禁食狗肉,因其忠。
道教禁忌
1、道教在举行宗教活动时,不仅要有清静的醮坛,而且道士本身也应保持清净之身。在行仪式之前,道士通常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道士沐浴时忌俗人见浴。所以沐浴须在密室中进行,而且忌用不洁之水。
2、道门内部具有浓郁的神圣氛围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讲究,都不能够随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饰禁忌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秽亵法服;忌法服不洁、形仪慢黩;忌衣服杂色;忌衣饰华美、与俗无别;忌法服借人等等。
3、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苦心厉志,不立家室,禁绝荤辛;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辛饮酒,但求心净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宗教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