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之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黄帝内经》中给出了四季的养生原则。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冬季养生要领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养生要领: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注意顾护阳气,着眼于一个“藏”字。
心理调节:应做到精神安静,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动,才能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这样便可做到“无扰乎阳”,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也利于预防春温之病。
运动原则: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锻炼。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霾中锻炼。锻炼前做好准备活动,锻炼前后注意衣物的适当增减,不要穿湿衣服,预防感冒。
饮食原则:冬季饮食应当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节,此时脾胃机能每多旺盛,是营养物质积蓄的最佳时机,正合冬藏之意。
四时养生与四季养生的区别
养生之道要顺应四时,四季冷热对健康有多大的影响,你知道吗?

自然界有一条法则,叫做适者生存,或又称适者健康。适,就是适应、顺应的意思。人生活在大自然当中,那么人体的一切生理、心理活动就要与自然界常处在一种相对的和谐与统一之中。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就必然和大自然息息相关了。有关四时养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会有过阐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好,水中留于膀光,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在春夏季之季,气血非常容易趋向于表,主要表现为面部松弛、肃降容易出汗等;而秋冬季气血个人收藏,气血非常容易趋向于里,主要表现为肌肤高密度、少出汗多溺等,以保持和调整人与大自然的统一。连肌肤都是在伴随着时节的变动而做出对应的调节,人体的别的一部分就更别说了。大家一年的养生发展战略也应伴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做出对应的调节,简而言之,便是要法时。
法时养生,便是养生要和天和气侯同歩。说实际一点,便是热天有热天的养生标准,冬天有冷天的养生大道理。总的基本原则便是要顺应天和养生,也就是要依照自然界的阳阴转变来调理我的身体。法时养生的核心思想是四季养生,依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动来养生。切合四时开展健康养生,即四季养生,也就是依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性和特性开展调理,进而做到健康养生和益寿延年的目地。了解四季养生的含义,必须搞清楚中医养生学四季阴阳消长、转化的概念。古时候中医学觉得,一年中有一年四季四时热寒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产生的。冬至节气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全过程,因此有春之温、夏之热;小暑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全过程,因此有秋之凉、冬之寒。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季属阳,秋冬季属阴,当然节令也伴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产生春生、夏长、丰收、冬藏的变化。根据这种意识,中医学的四季养生规定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随遇而安维护保养气血,秋冬季之时维护保养阴之气,因此从古至今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需要大家凡精神实质主题活动、生活起居作息时间、饮食搭配五味等都需要依据四时的变化开展恰当的调整。在作息时间表上也需要切合四时的变化,保证”起居有常“,春夏季“夜卧早上起床”,秋天“早卧早上起床”,冬天“早卧晚睡”。在饮食搭配五味上摄入更应有规律性,过饮、太饱或饮食偏嗜均能损害五脏六腑,危害身心健康。蔬菜水果瓜果蔬菜的服用亦有一定的周期性。除此之外“五脏应四时,都各有私收”。依据四时气候的特性,人们还汇总出春养肝、夏养神、夏时养脾、秋润肺、冬护肾的五脏调理法。
四时养生与四季养生的关系
关于中医保健 养生 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四时变化的节律同步。《黄帝内经》有这样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即懂得 养生 之道者,能取法于天地阴阳,遵循 养生 的方法和技术,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操劳有度,所以形体与精神相协调,都能尽享自然寿命。顺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调摄精神,使人体适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就可以达到 养生 保健防病的目的。 起居顺应四时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春三月,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缓形体,以便使神志舒畅。夏三月,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日光,要使心中没有郁怒。秋三月,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意志保持安定,借以舒缓秋天清肃之气。冬三月,这时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等待日光。使志意如伏似藏,像有私意,又像有所获得。以上强调了起居要顺应四时的重要性。 饮食顺应四时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说:“春省酸增甘养脾气,夏省苦增辛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性与脏腑的关系。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四时食物的选择要注意食物的性味和身体状况的阴阳偏盛来调配食物。 情志顺应四时 人的精神活动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志顺应四时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春三月是生发季节,天地气生,万物荣茂,情志要内守,不能动怒,要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精神状态,思想形体要舒坦自然、放松、活泼、充满生机,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荣季节,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情志要喜悦,切勿急躁发怒,“若所爱在外”,这样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畅,“使志无怒”。 秋季三月是天高气爽、宜人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秋天要求人们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只有“收敛神气”,才能使“志安宁”。冬三月是蛰藏季节,情志更要安静、内蓄,达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状态,以“使志若伏若匿”。 运动要顺应四时 中医强调运动健身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进行的。在四季当中,也要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选择相应的运动健身方法进行锻炼。同样要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物候规律。 春季锻炼:寒冬过后的春天,应加强锻炼,因为此时人体脏腑的阳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运动锻炼的地点应为空气新鲜之处,如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地,可进行球类、跑步、打拳、做操等,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以适应春季阳气升发之性,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 夏季锻炼: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运动锻炼应根据气候特点,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游泳、 旅游 、垂钓等为好,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 秋季锻炼: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野外锻炼可选择 旅游 登高,使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状态,以达到保肺强身之功效。 冬季锻炼:冬天虽冷,但仍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天气温低、气压相对升高,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避免着凉。选择适合的锻炼地点,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大雾中及空气污染的地方运动健身。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室内锻炼,使气血经脉通畅,阴阳平衡,为下一年身体 健康 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我:汽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