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肝气郁结是经常会遇到的一种致病因素,其原因主要和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有关系。并且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症状,比如烦躁、易怒、失眠、头晕、头胀、舌红、口干、口苦、胸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疏肝理气调理冲

出现肝气郁结以后,一般情况下用疏肝理气的药物来调理。下面我们列举了8种疏肝解郁代表中成药,药店小伙伴们可参考一下哦~

一、逍遥丸

功能主治:逍遥丸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功效,可以用于缓解肝郁脾虚引起的头晕目眩、食欲减退、郁闷不舒、胸胁胀痛等不适。

治疗疾病:逍遥丸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作用,是调肝养血的代表方。临床上逍遥丸最常用于治疗妇科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综合征,乳腺增生,乳腺结节,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等。

联合用药推荐:逍遥丸 四物膏(治月经不调)

二、丹栀逍遥丸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清热调经的作用和功效。

治疗疾病:若肝气郁滞的病人还存在生气易怒的肝火旺盛表现,还可使用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加入丹皮、栀子制成的丹栀逍遥丸,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兼清郁热。

联合用药推荐:丹栀逍遥丸 坤泰胶囊(治更年期综合征)

三、解郁安神颗粒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安神定志。

治疗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等精神刺激所导致的失眠、健忘、焦虑、心烦以及更年期症状的治疗。

在该药服用期间,建议少吃生冷油腻以及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联合用药推荐:解郁安神颗粒 谷维素片 褪黑素维生素B6片

四、更年宁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益气养血,健脾安神。用于绝经前后引起的心悸气短,烦燥易怒,眩晕失眠,阵热汗出,胸乳胀痛,月经紊乱。

治疗疾病:更年宁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辩证属脾虚肝郁、气血亏虚证。

联合用药推荐:更年宁 谷维素片 大豆异黄酮软胶囊

五、舒肝止痛丸

功能主治: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胸胁胀满,呕吐酸水,胃脘疼痛。

治疗疾病:常用于治疗肝气犯胃所致的胃脘疼痛、胃炎、胃溃疡等病症。

联合用药推荐:舒肝止痛丸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铝碳酸镁咀嚼片

六、越鞠保和丸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开胃消食。用于气食郁滞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胀痛、倒饱嘈杂、纳呆食少、大便不调;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治疗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肝胃不和证。

联合用药推荐:越鞠保和丸 乳酸菌素片

七、乳疾灵胶囊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散结消肿。用于乳腺增生症,属肝气郁结,痰瘀阻滞证候者,症见乳腺肿块,胀满疼痛。

治疗疾病:乳疾灵胶囊治疗肝郁痰凝所致的乳腺增生症。

联合用药推荐:乳疾灵胶囊 夏枯草膏 六味地黄丸

八、护肝片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治疗疾病: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

联合用药推荐:护肝片 多种B族维生素片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疏肝理气调理冲任的中成药

肝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肝气郁结会造成肝功能受损,对女性来说也可能造成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这就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一旦发现出现肝气郁结的症状要立即进行调理。那么肝气郁结的症状有哪些呢?肝气郁结怎么调理?治疗肝气郁结有哪些方法? 肝气郁结的病因 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扰而发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日久成疾。 肝气郁结的症状 女性朋友肝气郁结会连带着引起肝脏功能受损,从而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厌油等消化道不适症状。肝气郁结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外部症状表现为面色暗黄、毛发干枯。肝功能受损的女人还容易情绪暴躁,极有可能出现抑郁的现象。 1、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2、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3、女性的月经是否正常和肝脏的疏泄功能有莫大的干系,经期来潮时间不稳定、月经量少、经期过短、经间期出血、经行不寐、经行眩晕等症状的出现都与女性肝气郁结有关。 4、失眠,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睡眠质量差,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 5、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女人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肝郁脾虚的人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肝气郁结和脾虚的那些事 很多时候,人们或许发现了肝气郁结的问题,并且针对性地进行了调理,刻意规避了一些容易损伤肝气的行为,但症状仍然存在,丝毫没有好转。这时或许你应该看看,是否忽略了脾虚。 在中医上也有一种说法叫做“肝郁脾虚”,指的是因为脾虚、肝气郁结共同引发的胸肋胀痛、腹胀、便溏等症状的疾病,也被称为“肝脾不和症”。 为什么脾虚也可能引发肝气郁结? 在中医看来,五脏也就是五行,肝为木,脾为土,木生于土,而肝气自然也会受到脾的影响。当人体长期存在脾虚的问题,也会更容易出现肝气郁结。对身体内的五脏来说,脾能够将谷气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供给器官运转。 在脾虚后,不仅肝气可能郁结不畅,就连肠道、胃部等都可能因此出现异常,诱发疾病。为此肝郁脾虚的问题出现后,其实应该先养脾,缓解脾虚的问题后,肝气郁结也能逐渐得到好转。 看舌象: 当肝郁脾虚出现后,人们的舌头可能出现舌头边缘偏红,舌头中间出现多条竖着的纹路,就像是舌头被折叠过一样,是肝郁脾虚的症状之一。 而且看舌质比较淡,舌尖因为水汽和湿气堆积,也会表现出异常的发圆。此外脾虚的典型症状就是舌头两侧出现明显的齿痕,在肝郁脾虚的患者身上,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看精神状态: 在肝郁脾虚的人身上,可能出现情绪焦虑、精神抑郁等问题,而且还可能表现为易怒、烦躁。 看身体表现: 受到肝郁脾虚的影响,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和情绪紧密相关的腹部症状。比如在长时间的抑郁、焦虑后,表现出大便稀溏、小腹胀痛等情况,对 健康 也会造成损伤。 患者可能表现出吃得少、消化不好、经常觉得神思倦怠、懒言少语等情况,身体也容易觉得疲倦。 当以上这些情况符合1个,其实就可以诊断为肝郁脾虚,如果你拿不准自己是否存在这些问题,不妨寻求医生帮助,对症进行调理。 肝气郁结怎么调理? 1、情绪调理 肝气疏泄,心思郁结,那么人的情绪也不会高昂,时间长久则会使人失去温和舒畅的感觉,故而容易产生易怒暴躁的情绪。肝气郁结的人平时一定要注重情绪的调控,保持好一个身心平衡的状态,那么长此以往,肝气郁结的症状会明显减轻,并逐渐不药而愈了。 2、饮食调理 肝气郁结的患者多吃一些疏肝理气、降肝火、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南瓜、橙子、扁豆、高粱米、薏米等健脾益气的食物;金针菜、油菜、丝瓜、山楂等降肝火的食物;茼蒿、萝卜、柚子、西红柿等疏肝理气的食物。 3、药物调理 如果长时间肝气郁结,可以吃一些中成药来调理。例如逍遥丸或者加味逍遥丸。如果长期肝气郁结,请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肝功能严重受损,或者其他病情导致肝功能受损。 4、作息调理 肝气郁结的患者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是保持旺盛精神的基本保证,所以每天要早睡早起,对肝脏有很大的益处。 治疗肝气郁结的穴位 太冲穴: 在人体足厥阴肝经上,太冲穴为重要穴位之一,是肝经的原穴。人生气的时候,太冲穴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压痛感,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其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 合谷穴: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配合太冲穴使用,可以达到调和气血运行、疏肝解郁、舒缓情绪的作用,对于肝气不舒的产后抑郁症患者来说,有很好的调节情绪的作用。 行间穴: 行间为肝经荥穴,因其与原穴太冲接近,太冲的主病,行间也能主治。但行间在子母穴中是褥穴,更长于泻热。 三阴交穴: 疏肝郁气、泄肝热、 大敦穴: 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则是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适当地刺激该穴,可以缓解焦虑、烦躁的情绪。 足三里穴: 就被医家认为是 养生 大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脾胃调理好,肝血才能够充足,肝气才能够顺畅,经常按揉足三里穴能补益脾胃。

疏肝理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哪些

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 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 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g,改苍术为白术15g,继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进食觉香,食量仍少,大便软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腻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