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浑圆桩

1、浑圆桩:两手合抱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静默二分钟,默想全身气机如百川归海一样流入丹田,丹田如同无底深渊,收藏无尽气机。然后提肛收腹,二手往下一按,气机收入丹田,就完成了收功。

2、混元桩:双手往边收好,双腿站直,可左脚向右收,可右脚向左收,收的时候比如左向右收,左脚就脚尖往右边摆90度,然后向右摆180度,着和样把脚合到右脚为止,可能会听到骨骼的声音,那是放松骨骼的一种方法。

二、由来不同

1、浑圆桩:是武术运动中的基本桩式,亦写作“混元桩”,也有称之为“无极桩”“太极桩”等。意指天地,天地能滋生万物。取此意,武术运动中诸多桩式都由浑元桩衍生而成,浑元桩的基本要领也被各类桩功广泛吸收利用。

2、混元桩:是一种较古老的拳术,源于传统武术门派里的形意拳,为其筑基养生桩法,以松静自然为主。

混元桩练习的注意事项:

1、不可以在电风扇下和冷空调房里练功,易感风寒;

2、站前喝口水,因为站的时候会出汗。

3、可以酒后站桩,不可以事后站桩(房事后)。

4、初炼者,应该避开刮风、下雨、雷鸣时站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元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浑圆桩

太极养生掌第一套背面口令

太极养生掌第一套的口令是:真人采气、托梁换柱、顺手牵羊、掌推华山、白马磨头、巧女纫针、春风摆柳、苍鹰掐嗉、苍鹰掐嗉、上工诊脉、卧龙藏身、顺风转舵、紫燕栖巢、喜鹊舒尾、罗汉安睡、野马分鬃、上工诊脉、卧龙藏身、顺风使舵、撩衣提袍、更鸡独立、掩手挑帘、紫雁出群、二龙戏珠、昭君扑蝶、母鸡护雏。还有气息归元、开合拉气、气息归元、宿鸟投林、巧女纫针、春风摆柳、苍鹰掐嗉、迎风摆莲、顺手牵羊、推波逐澜、马步单鞭、母鸡护雏、气息归元。太极是一个很好的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不过大家在打太极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这些事项:打太极的时候,动作姿势一定要正确,如果动作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行拳中力量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肉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打太极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打太极的时间过长会使得关节造成损伤。打太极的时候呼吸也很重要,大家要避免在空气污浊的地方打太极,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

太极养生功十三式完整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又称文太极十三式,实属道家拳术上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那么武当太极十三式怎么练呢?下面我为您介绍武当太极十三式怎么练。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 (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左臂上架于头顶处(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则以掌缘为重点击向“中盘”位置。 (2)再迈步踏“右弓字步”至“右旁门”。与此同时右臂上架而将左掌击出。 说明:以上一左一右各行一遍则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四式:顺水推舟 (1)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左虚右实)。两臂圈于胸前且将两掌之掌心相对。 (2)两腿不动,两臂上抬并伴之两掌吊于头顶左,右侧方。 (3)两掌以其掌缘为重点,向中盘推出。与此左脚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 (4)再摆架成“右寒鸡步”,并将两掌吊于头顶。 (5)右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自头顶上方送出直至“中盘”方位作前推状。 说明:此动左右各一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均可。 第五式:金鸡独立 (1)左脚踏进半步且令两膝略作弯曲。而两掌则平摊于上腹部位作自然上提状,以便助之下一动作。 (2)左脚踏实并支持与控制身体平衡。与此右腿抬起且勾起脚尖即形成“右独提膝式”。而两掌则变为空心拳从两侧抛出取向上盘--此为双拳挂“太阳”法。 (3)再将身体右转,右脚踏进并落地支持身体平衡。两拳变掌平摊腹前继而复变为空心拳抛向上盘。与此同时左膝提起形成“左独提膝式”。 说明:以上两腿左右上提合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火架至十三活架。 第六式:单鞭救主 (1)左脚踏进一大步,与此同时左手变为“雕钩”状搂其“中盘”。而右掌则置于右侧腰际待动。上身下坠其做裆沉腿。 (2)左腿下沉而右脚后撑即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手搂钩并向左侧方调起而右掌奔向中盘(以掌缘为重点)。 (3)再将右脚踏进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而右手搂过之后则移位调于侧方并用左掌奔打中盘。 说明:以上两腿一左一右行弓字步而出,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即止。 第七式:倒骑玉龙 (1)两腿并立下蹲,两手托与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对)。 (2)右脚向右侧后方退撤一大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变为空心拳分别向身体左侧上方与下方摆出(其右拳摆至上方,而左拳摆至下方且两拳之拳眼相对)。上体略向左腿方位倾斜。 (3)然后左脚撤回即收于右脚旁使之形成并步曲膝下蹲式。而两拳则变为分指掌平摊在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对) (4)将左腿向左后侧方位退出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仍变为空心拳双方抛至人体的上方与下方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说明:以上两腿一左一右的后撤并形成左右弓字之步型--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八式:双风贯耳 (1)面对左侧方位站立并迈出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与此同时。两掌向左右两侧作直臂横张(其掌心相对,掌指向前) (2)左脚再向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而两掌则以其掌心为重点并用两手臂相辅助作为支点进行扇打合击至上盘位置。 (3)再将身体移向右侧前方并形成下盘为右寒鸡步,中盘为双开掌(其掌心相对,掌指向前)的架子。 (4)右脚复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两掌用其掌心进行扇打合击。 说明:以上左右开步出式其术语谓之一活架。可连续做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九式:顺风摆柳 (1)两腿前后分开且将两膝略作弯曲即使之形成中盘架子状的左游龙步。与此两掌以其掌指为重点遥对正门前方。 (2)左脚向左碾动。与此右脚向正门踏进一步并使之形成右游龙步。而两掌则以其掌指为重点遥对正门前方。 说明:以上两腿左右启动各一次,其术语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另此架演练时手型也可变化--即游龙步启动时手型或变为空心锤或变为分指钩。大凡启动此游龙步--身形须随步法而晃动以利应敌之时达到神出鬼没,令人防不胜防境地。 第十式:叶底看桃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曲膝成骑马式。两手分别悬垂于胸肋一侧并令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看正前方略下。 (2)两腿不动,右手继续上抬并垂直竖立其前臂。而左臂则同时作下垂状。 (3)接着将左手变为空心拳并以其拳眼为重点,上臂为支点,前臂轴进行推下送。而右臂与“下盘”部位则保持稳定即不要移动(尤以两脚固定为重)。 (4)再进行左臂垂直竖起,右臂下送前推的动作。 说明:以上两手臂左、右前推下送各一次,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十一式:活步走宫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两膝略曲。两臂抱于胸前。两手成分指掌并令其掌心相对,掌缘朝下。眼看前下方。 (2)左腿不动,且将右脚移向左脚内侧并以其前脚掌或脚尖虚点地面。与此左掌上抬至左胸上方,右掌下降于左腹下方--使之形成抱月状(其两臂弯曲成弧形,两掌心相对),眼随手转。 (3)将右脚向前右旁门踏进一步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左掌下拂至腹部左侧,右掌托于右侧前方(两掌行进间须令右臂在内而左臂在外进行穿插运动)。眼随手转。 (4)然后右脚固定不得移动。左脚用其前脚掌或脚尖移至右脚内侧作虚立状而使之形成左丁字步。眼随手转。 (5)接上式--两手形成抱月状,并伴随左脚向左前旁门踏进一步而变为左掌托至左侧前方,右掌拂至右腹下方(此时手掌交错之际须令其左臂在内,右臂在外形成穿插),眼随手转。 说明:以上左右踏步各行一次,为一活架。须连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十二式:怀抱双月 (1)两脚成外八字步站立。两手分别垂于腰部两侧(手心向下,手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2)双膝下蹲,与此两手移至上腹部约肚脐眼前方处,作交叉合并(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且掌心均向上),眼看两掌。 (3)两腿不动--两手继续向面部前方双方抬起作环绕状(其两掌交叉并令其左掌在内,右掌在外其掌心俱向内)。 (4)两腿不动,--两手再次向上环绕,并经上分向两侧(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绕动。当两手绕动形成划弧一周即360度,并降至身前两侧之时,则将两手掌之掌心外展以求二次绕圈。 (5)两手臂第二次进行绕圈环抱--其动作与第一次相同唯手臂的放置为右臂(手)在内,左臂在外。 说明:以上两手臂环抱绕圈且一行左臂(手),二行右臂(手)在内各一次,为一活架。可连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第十三式:真气炼丹 (1)摆架内八字步(18--40周岁者)平行步(45--50周岁者)体弱多病或老年人及少年人摆架外八字步。 (2)两脚不动,两手形成八字掌分别垂于胸前下方并令其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缩身垂肩,低头下视,虚胸实腹,蹋腰沉体。 (3)忘掉呼吸,凝神静心--片刻,则以鼻吸气(长约五寸左右即指入体内的尺寸)并要求做到缓慢,细腻,均匀,深长。与此两掌自体前两侧同时向上作垂直吊起(其掌背根部为重点且令之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直至头顶上方为止。眼随手转。 (4)接上式--两掌以其掌心为重点,自上而下进行垂直降落,并先期抵达胸前暂作停顿以便下动叹气。 (5)用鼻将体内之杂气(即吐纳祛邪之废气且定当排出五脏六腑不得储存,违者做架难以上劲)一次性的叹出(按:所谓一次性,并非就是要将体内所有杂气排尽,而是尽己所能任其自然,随心所欲,免得适得其反而影响功力进展)!其要领同为“吸气”之要,即慢,细,匀,长。与此两掌(手)下按作垂直降落并配合身体下沉两膝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