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养生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体现在医学上要求医者以仁爱精神施医救人。
儒家养生是一种“以心为本”的养生体系。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而且还为了“寿”和“道”。儒家着重强调的是心性的道德主体作用,是以人为形、气与心一体的三相有机体。心乃意识层,形、气为非意识层。
可见儒家养生是为了训练道德实践的能力。儒家养生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内容,以养气为健身要务,以“仁者寿”为理论导向,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儒家养生思想把生命的价值和养生的必要统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中,不以纯粹的养生为要务。而是关注作为整体的社会人的生命存在,培养人们养生而不苟生的大无畏精神,属于道德养生的范畴。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颜回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首先要全身心放松静下心来摒除杂念使自己的思想意识逐渐归于一处专注一心。同时要调整呼吸使自己的呼吸由快及慢由浅入深那时候你就不用耳去听该用心去体会了。进而加深修炼,杂念全无,这时已达到心息相依的地步,那时候用心也听不到了,该用气去感应了。耳朵的功能只能听到有声之音,心的功能也只能感受到外界有形之物。而气是空明的、虚无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它能容纳一切。当修炼进入高深层次时,大脑思维也进入了一种极静的状态。
渐入混沌之境,神气合一,心中寂然。此时人与天合,真性毕露,似乎进入一种空明的世界,这时“道”自然与你相合。这就是虚,就是心斋。
儒家养生之道强调精神调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在探讨自然规律及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理论观点。这里仅就周易、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一简介:①周易养生理论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周易》是阐述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理论。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经》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不息,循环不止。
《易经》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得知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在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之后,又提出人生的知变、应变、适变的原则,并以此作为人类生活、行为和养生、防病的规范。
②杂家养生理论
先秦杂家学派出现稍晚,约在战国时期,以《吕氏春秋》为代表,全书160篇,涉及养生的约50多篇,内容丰富。主要的养生观点有:“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等。
③《管子》养生理论
《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还明确提出了“道”即精气的观点。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主张存精以养生及虚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别强调精神乐观,认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保持乐观情绪,对于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于自然的规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够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贵柔”等主张,对养生学也有很大影响。
“形神兼养”,老子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庄子认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在养形方面,则主张以形达郁。
⑤儒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养生观,首先强调精神调摄。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应遵循“礼”的原则。
儒家养生思想强调重视身体护养和注意饮食卫生。
儒家养生之道的特点是以什么为核心
儒家养生思想特点: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一种道德范畴和广义的养生概念。孔子明确指出:“仁者寿。”孟子说:“善养吾浩然之气。”萄子也说:“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强调了仁义道德对养生的重要性。
这种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养生观,强调的是精神调摄。儒家养生,讲究以人的精神思想和道德品行为主的“修身”作为核心。什么是“修身”?《大学》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养心。正如儒家之集大成者董仲舒所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无论是性生活、居处、饮食、劳逸、寒暖、饥饱、情志等方面都能符合礼义,中正不偏、不致过度,故“其寿引而长”。在儒家道德观念指导下养生的孔子,在世上度过了73个春秋,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高寿者。
佛家养生思想特点:
佛家养生保健与道家在祛病健身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佛家养生主要讲究一种超脱,认为只要处于这种超脱状态,人身百病皆不会发生。如何达到这种超脱状态呢?那就是禅定。禅定,即参禅,是一种综合气功、心理等多种因素在内的修持方法。通过禅定,使人进入超脱无病状态。佛家养生也讲意守,包括意守神阙、足三里、百会等部位,以达到养正祛邪、益寿延年的目的。佛家养生还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介入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寺院多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之处,既能修行,又能养性怡人,有益健康。佛家有很多戒律,如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的节制和约束,使人专心参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这些思想被吸收融入中医养生学中,充实了“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的内容。
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并把这种养性观溶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人格完善的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佛家勤业的手段多种多样,他们一心礼佛诵经之外,还在思想上修习禅定,生活上厉行戒律。而正是这种诵经礼佛,禅定持戒,在客观上吻合养生的原理。所以佛家虽不以长生不死为修习宗旨,但自古以来,享有天年的高僧却为数不少,可说是比比皆是,其修持方法在客观上有养生延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