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人体的健康长寿除药物的调节外,更重要的是养生之道。其实每个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是能够活到百岁的。但往往饮食不节,起居失调,寒暑相交,情志所伤等原因造成体弱.多病.早衰甚至夭亡。人们要想延年益寿,就重于防病的基础上下功夫。必须外避严寒酷暑,内扬正气,饮食有节,劳逸有时,心胸开朗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若人人都能做到如下几条则会健康长寿乃至百岁。 一.饮食有节:饮食是脏腑.气血.全身内外的营养源泉。但暴饮.暴食.偏食即可伤五脏,如饮食不节,气血生化之源会导致气血虚弱,五脏失养,故疾病由此而生。 二.劳逸结合:劳动和休息是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过劳则伤气损血,过逸则气滞血淤。所以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而保证气血充沛,运行无阻,身体自然健康。 三.注意情绪的调节:情绪是调节人的精神面貌,思维活动的主要因素。如情志调节好,则不会发生七情病变。所以一个人要坚定信念,广阔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操,要提高文化修养。 四.环境的变换:环境对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多种些花草,养鱼,养鸟等.都是可调节心情的新鲜剂。 五.注意气候的变化:冷热是调节人体各器官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注意季节之交,以确保阴阳.寒热的平衡,以防外邪侵袭。
南怀瑾的养生之道的书
文化名人南怀瑾的 养生 观与传统中医哲学息息相关。 2012年9月,95岁的国学大师南怀瑾逝世。推广与传承儒释道文化的过程中,南怀瑾总结出了一套以易家和道家为基础的 养生 理论,其中宇宙万物天地人观以及自然运行规律和天人 养生 观与中医的理论体系不谋而合。在南怀瑾的认知中,生命也有风水眼。 饮食里的“道德经”:情绪决定饮食质量 南怀瑾是著名的国学和禅学的大师,除了出书、任教外,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能在繁忙的工作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并高寿95,是因他极注重 养生 ,在饮食上,大师力求“微薄清淡”。 “微薄”:南怀瑾的饭量很小,讲究“过午不食”,中午经常只吃少许花生米。晚餐则是一碗稀饭,稀饭最常吃的是小米红薯稀饭。秋天到时,便爱喝薏米小米稀饭。 有人曾问道:“饮食方面应该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吃?”南怀瑾回答:“普通人觉得饿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饿,胃里头的东西还多得很。因为普通人习惯把胃塞得太满了,胃部稍稍空了一点,它就觉得饿了。饮食之道就是牢记四个字‘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量要少”。 “清淡”。南怀瑾在饮食上受佛教的影响,以素为主。晚餐的稀饭,有时也会配些小菜和少量主食。南怀瑾是浙江人,却很喜欢北方的面食,素馅的饺子、馒头、花卷、烙饼等面食,他都会经常吃一点。南怀瑾也不是完全吃斋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戒律有开、遮、持、犯。我本人持戒也不严谨,经常要和客户吃饭,并没有断荤腥,也偶尔饮酒。所谓的吃斋、吃素,真正的意义却是斋心、素心的意思,就是随顺果腹,好比你虽然不吃荤腥,但挑三拣四,如喜欢豆腐,讨厌玉米,就算不上吃素”。 南怀瑾吃饭还讲求要吃得开心,他好客是出了名的,甚至是上门来修电器的,送水的,只要到了饭点,他都会将其留下吃饭。在宴客席间,他不时招呼大家夹菜添饭,而他只拣几样浅尝而已,用点红薯小米稀饭。 睡眠与宇宙法则:好时辰里的好风水 谈到睡眠,南怀瑾有其独特见解。他认为:“根据中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不过要对好正午的时间。夜晚则要在正子时睡着,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 南怀瑾解释:“就这个时间的学问又大了,同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易经阴阳的道理有关系,而且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所以失眠或真要夜里熬夜的人,正子时的时刻,哪怕20分钟也一定要睡,睡不着也要训练自己睡着。过了正子时大约12点半以后,你不会想睡了。更严重的,到了天快亮五六点钟时,你又困得想睡,这时如果一睡,一天都会昏头。所以从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时,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放下来,睡它半小时,那一天精神就够了。” 道家的浑然忘我、天地无我对南怀瑾影响极大。有学生问南怀瑾 养生 之道,他说,我不 养生 。忘掉身体,忘掉自己,甚至忘记了寿命长短,忘记时间、空间。“积极的心态是 健康 的护法, 养生 以少恼怒为本。” 品德决定 健康 :用情绪管理五脏六腑 南怀瑾在阐释诸子百家文化的过程中证悟,儒释道文化中的典故与圣理不止是可以用在完善他人人格上,还和中医理论、道家 养生 息息相关,和 健康 防病有关。藉由儒释道血统,南怀瑾创立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新颖,科学的 养生 理念。 南怀瑾在受持斋戒,讲授因果,证悟空性过程中,总结出了:“道生太极,太极生五行,五行生脏腑,五脏生五德。”的 养生 理念;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体悟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天地人的本体,以及道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与运动规律。 南怀瑾一再强调,众生与万物皆有因果来头,道是产生五德,八卦,以及阴阳三才四象五行的本体。按他的理念,只要坚持践行六度,以八德为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的五脏六腑就会越来越柔和,清净, 健康 。 “五脏对应五德,五德养五脏。金德为忠,木德为仁,水德为诚,火德为节,土德为勇。中医的每一个器官,每一种疾病都不是器官的疾病,而是相辅相成。比如暴躁伤肝,则是因为肝属木,不守木德仁所致。”南怀瑾解释,由于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由金木水火土化合而成,每一种元素控制一个脏器。只要我们顺应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顺应四季变化与阴阳平衡,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持续 健康 ,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杨梅/文
道家养生术的功效
综观道教的养生方式,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对于“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约在东汉时就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位,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观。但存思类文献,一般有较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导引之道
导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其后,导引之法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4)吐纳之道
吐纳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长生延年。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后来的内丹功法也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长生成仙。战国时期就已流传,魏晋和唐代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因为来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有些丹药则是有害的,过量即导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方式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8)内丹之道
内丹之道指的是人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转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约起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主要方法。从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中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形成。西汉时就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遂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排斥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利,以求健康长生。上述几个方面的养生术是整个道家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高度评价说:
“道教思想中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方式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