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练 太极拳 的呼吸 方法 就三种,一是自然呼吸;二是逆腹式呼吸;三是腹式呼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呼吸方法。欢迎阅读! 太极拳呼吸方法 自然呼吸大家好理解,后两种不太好理解。所以我把后两种的呼吸方法用区别对比的方法来加以阐述。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太大。 各门派的太极拳,起吸落呼两者都是一样的要求,什么叫起吸落呼?如所有太极拳的起式,均是两臂慢慢向上抬起时,为吸气。两臂慢慢向下落时,为呼气。 第二,他们的不同点是,逆腹式呼吸是合吸分呼。而腹式呼吸是分吸合呼。如逆腹式呼吸在抱球式,或两臂向回拉时,为吸气。两臂向外或向上走势时,如野马分鬃或斜飞势就为呼气。而腹式呼吸则相反。 第三,气沉丹田,两者也是一样的。但有些同志还不太清楚什么叫气沉丹田,我不从理论上阐述,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清楚了。如练举重的,气必须沉到丹田,否则他就不会举出你要举的重量。练太极拳也一样,气沉不到丹田,你在实战的技击中,你就发不出力。所以过去的老拳师在传受太极拳时总是强调,要气沉丹田,怎样气沉丹田?我举的例子是一方面,另一面就是要求以意领气,气到力到,以气运身。 太极拳呼吸方法 第四 ,是口鼻呼吸法,两者也是一样的。口鼻呼吸法,就是在练拳时用鼻子吸气,口呼气。呼气时口不须张大。呼吸要慢匀。 第五, 在练太极拳时,还遵循两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静和松与呼吸相结合,两者也是一致的。在练拳时要慢慢入静,头脑无杂念,逆腹式呼吸气才顺,在加上全身放松那就如虎添翼,就会很快进入气功态,当然任督二脉也就任转自由了。目前大多数练太极拳的都在练逆腹式呼吸,如果没有老师的当面的指导,最好不要强调配合呼吸了。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健身法——导引术和吐纳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已见于老子、庄子、孟子诸人的著作中。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意为呼吸的一开一合要自然,气息要由粗到细,由细到微,绵绵不断。保持腹实胸宽状态。做深呼吸运动和柔软运动配合自然呼吸,使人精神和身软。庄子在《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息深深。”庄子把“真人”作为“众人”的对称,“众人”是不练习深呼吸运动的人们。“息”就是“气”,就是“呼吸”,庄子《人间世》说:“气息茀(音勃)然”。一呼一吸,称作一息。 孟子说:“气……以直养而无害”,意思呼吸要循乎自然。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法是采自源远流长的导引述和吐纳法,因此它的呼吸法和静气功的呼吸法是同出一源的。陈氏太极拳是动静交修,内外兼练的整体的和内外统一的拳术,它的姿势复杂多变,全身各部分的动作“清规戒律”很多,配合呼吸一时不易恰到好处;静气功是静中求动,姿势单纯,呼吸自然协调,做到“形神合一”。 陈氏太极拳九世祖陈王廷在遗词中说:“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黄庭”即《黄庭经》,指《黄庭经》中的“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 陈王廷把 武术 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这就使陈氏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在练习时,要求意识、呼吸、动作松圆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 陈氏太极拳呼吸法主张: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有意识地配合动作引导气流徐徐有下行的感觉,沉入腹部脐下,不许使力硬压。明代高濂所编《遵生八笺》中引《心书》说:“出息入息,长收缓放,使之绵绵,长养神气”,“皆出于自然,不可……拔苗助长”,这与拳论引用孟子的话:“气……以直养而无害”是一致的。 练拳时心平气和,凝神一致,以意运动,要求做到:心静无物,物我两忘,气定神闲,心息相依,呼吸自然。这就是要消除杂念,心静用意,呼吸自然,内外兼修,形神兼练的方法。 陈氏太极拳主张用意识指导动作,调节呼吸,在极为宁静的情绪下进行适度练习,在“气沉丹田”的基本要求下,随着动作的变换,使呼吸与“内气潜转”协调,逐渐达到“气遍身躯不稍痴”的要求。通过腹式呼吸运动,膈膜一上一下,内脏作轻微的带有浅弧形的自然按摩运动,促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在调节呼吸方面,陈氏太极拳采用我国七世纪记载的“调息法”,即“悠、匀、细、缓”,“不徐不疾”的呼吸法。是纯自鼻孔呼吸,“呼吸无声、不结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止”。这种“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的呼吸法,可以降低肺换气的次数,控制呼吸,缓和心脏跳动,有助于人静。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除了上面所说的“调息法”,还有一种“口呼鼻吸”的“迎气法”。这是陈氏老架太极拳家所采用的呼吸法,例如陈发科师爷练拳时有时就用“口呼鼻吸法”;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也有时用这种呼吸法,他在练拳时“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这种呼吸方法,见于十七世纪唐代孙思自然“。这种呼吸方法,见于十七世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述的”迎气法”:“以鼻引气,口呼之,少微吐之,不得开口”;“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人”。 练太极结合“迎气法”从疗病保健上来讲,不如用“调息法”更为柔和,对体弱和多病者更为合造。 陈氏老架太极拳,根据运动量大小,对窜、蹦、跳、发劲不同的要求,可以采用“调息法”和“迎气法”。 运动量大,特别在发劲时须口吐气发声,以适应发劲的速度,因此采用了“调息法”。运动量的大小,因人而用,不可强为,以自然为好。 洪均生先生对呼吸的练法,他认为:“动作熟练后,呼吸自然协调,不可强为。”又说:“吐气发声,和劳动中发力是一样的,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不是有意做作的,练拳发劲吐气发声也须如此。”洪师在他88岁时,给我写了有关练拳心法的书法横幅,其中有“无令常时心似水,有时每觉气如去云”字句,可见呼吸练法与“心静”有关。 “口呼鼻吸法”的缺点在于练拳时(特别是初学者)容易引起喉头干燥,不如舌舔上颚、呼吸以鼻容易内生津,润湿喉头合乎生理卫生。“调息法”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减少肺脏运动量,对肺弱和身体弱者有利无弊。 我认为练陈氏太极拳时,初练时,一般也应采用“调息法”,以自然为好。 十、陈氏太极拳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从陈氏太极拳的开合虚实,呼吸自然的要求,可以说陈氏太极拳是采用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之术的。开合虚实由内动来支配,因此与经络学说有关联,腹式呼吸则与导引吐纳之术有关联。 1、腹式呼吸的练法 陈氏太极拳采取腹式呼吸,古人称作“练气”。即通过呼吸的锻炼来达到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功用。并要求在练拳时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练拳时,在全身放松,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的姿势下,口唇轻闭,齿轻合,舌舐上颚,进行腹式呼吸。缓缓从鼻孔吸气,用意引导气流有徐徐下行的感觉,送入腹部脐下;力求自然,不许使力硬压。在吸气过程中,横膈膜下降,压挤腹腔内脏器官,腹部随之隆起,胸廓也自然收缩;随即从鼻孔呼气。呼气时横膈膜上升,下腹部随之回缩;随即从鼻孔呼气。呼气时横膈膜升,下腹部随之回缩,肛门部分自然随着一松一紧(松的时间较长,紧的时间较短),有助于练精化气,还精补脑。通过“气沉丹田”的呼吸运动,横膈膜一上一下,带动内脏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促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对太极耐用推手的引动和发劲技术有极大关系。 陈氏太极拳要求动作轻松、柔和、缠转、沉着、灵活,使呼吸逐渐做到有节奏的“深、长、细、缓”。动作熟练后,呼吸顺遂,就能够调节呼吸、控制呼吸。为了保证配合身体代谢作用强弱的需要,就必须使练习者能够进行不同程度的呼吸,在动作有快有慢时,呼吸也能适应而没有氧债,不致因为速度改变而引起气喘现象。 初练时,只要在运动过程中感觉到呼吸顺畅,也就够了。等到动作熟练和正确以后,由于各式各样的拳势转换速度有快有慢,幅度有大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然呼吸,在呼吸中也就自然地产生轻微的声音来辅助。这种辅助声音,有“哼、哈、咳、嘘、呵、晒、吹、呼”八音,有了这种辅助声音,就表明呼吸与动作已经密切结合,并提高了内劲的运用,由于有这种声音的辅助,使呼气中的动作就更显得自然而沉着,吸气中的动作就显得自然和轻显得自然而沉着,吸气中的动作就显得自然和轻灵,从而使肢体的活动无形中贯注了一种内在的力量。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拳势中蓄发相变,蓄得足,便能发得巧。这种呼吸练法,可以称做“拳势呼吸”。 陈氏太极拳强调任何时候呼吸都要自然。太极拳的练气,就是要在自然呼吸基础上,顺应动作的开合虚实来提高呼吸的强度与深度。但如果有胸闷憋气的现象,说明肢体某一部分有鼓劲不放松的缘故,或者是在屏气而停止呼吸的毛病,应即细心找出原因,调整呼吸。如经过调整呼吸而还有此种现象,说明呼吸方法调节不佳,也就是提高呼吸强度与深度未能顺循呼吸自然而引起的,还应该从呼吸与拳势动作的速度是否一致上检查纠正。 2、开合虚实 陈鑫先生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他把开合虚实提到首要地位,并且说得详细全面。 陈氏太极拳如果只讲究外形的开合,不讲究内动的开合,不论练拳或交手都会降低其养生保健、增强体质和提高技术的作用,也就不能称作内外合一的拳了。太极拳一直被称做是“内功拳”的一种,那就是在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地配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要求肌肉、关节、内脏器官在内部活动来配合身躯四肢的外部运动。 开合着重在内动,而不在于外表的形态。内动的开合,仍然是“运劲似螺旋”,“运劲如缠丝”的作用,就是所谓“劲由骨换”,或所谓“内气潜转”。开为伸展、放大,合为收敛旋,有沾连粘随之意,故能开进不顶撞,合时不躲闪,通过推手的长期训练,即能充分发挥“以轻制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借人之力,乘人之势”的特殊的技击方法。练习内外统一开合时,应该揣摩“内不动,外不发”,这两句话要求每一个动作,都做到 “始而意动,断而内动、然后外动”。 动作开时内外俱开,动作合时内外俱合,神气贯串,周身一家,浑然无间,转接要一气呵成,劲力集中到一点,并能随时灵活变换。 在一开一合之中,还要进一步要求“开合有合,合中有开”。“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乃是“运劲如缠丝”的中心作用。陈氏太极拳的行气运劲,由腰脊主宰,运用缠丝的劲螺旋形的动作向着四梢方向延动的叫做“开”,从四梢回归丹田的叫做“合”。试举手臂旋转动作来加以说明。以逆缠为开,顺缠为合。一圈之中,逆缠外开上半圈为逆;顺缠内合下半圈为顺。顺逆、开合变化一圈之中;有上下、有内外、有左右、有左右、有前后、有大小、有有形、有无形,都离开开合之8法。循环往复,滔滔不绝。“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是陈氏太极拳奥妙所在,是陈氏太极拳功夫深厚的高级技巧,它松圆灵巧,螺旋形动作极为细微,达到“浑身柔软若无骨”而身法螺旋中正不偏,才能“忽然放开都是手”。也就是陈鑫先生主张的“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技击功夫。 虚实是从意念上说的,以手划圈为例:如意念集中于右手划圈,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意念集中于左手划圈,则左手为实,右手为虚,这是两手的分虚上,还要进一步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仍为手为例:原来已经分清虚实的手再要求分清虚实。虚的手要虚中有实,实的手须实中有虚。前挤的手为实,虚的手前挤出的一侧为实,另一侧为虚。这种实中虚,是为了把力量集中于一点,不该用力处都要放松,贯彻处处用力经济的原则。在陈氏太极拳中双推手一势,推的一面为实,譬喻为刀口,背面为虚,譬如为刀背,意为力点要集中在刀口上。后手为虚,但也要求有意念贯注其中。这种虚中有实,是为了平衡重心,并使前手发力更足。 陈氏太极拳每有一个动作就划一个圆圈,在转圈中间,虚实是在变换的。以手为例,如果手划圈时的上半圈为实。这是一虚一实。在一虚一实之中,仍然包含着“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进一步做到虚就是实,实就是虚。在推手中,一圈之内,随时有无阴非阴,忽隐忽现,使人不可捉摸,陈鑫先生用“全身处处皆太极”之语来阐明这种细微的变化。 腿部的虚实变化,不论前虚后实,都要进一步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站煞。才能使步法的变换灵活迅速。 古人把开合、虚实用阴阳二字作代表;合、虚为阴,开、实为阳。阴变阳,阳不离阴;“阴极阳生,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就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要互相渗透,潜移默化,而且还要求“忽隐忽现”变化非常灵活,为了做到这点,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都要求螺旋运转得灵,虚实才能螺旋得“忽隐忽现”。陈氏太极拳每一势,要求能在“八面支撑”的也要求能“八面转换”,意念一转,则周身螺旋过转;意念一动,眼神领先,故又说:“一转眼,则周身转动。”这些都是在螺旋缠法的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妙用。 虚实的变换,跟开合一样,也是在意识指导下先内动而及外动,内外合一的,也仍然是“运劲似螺旋”和“运劲如缠丝”起到中心作用。 开合虚实贯彻在陈氏太极拳的每一动作之中,随着动作缠法的变化,总是一开一合,一虚一实,合中有开,开中有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地交替变换。如果意念连续集中于一手或两手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那么虚实的变换应该随着动作的开合去变换,亦即开时为实,合时为虚。 由开到合,由合到开,由虚变实,由实变虚,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其变换过程与动作变换运行的起止、速度等相适应。这种渐变的练法,最能发展耐力和力量,不但运动量极大,并且动作可以细腻熨贴,内劲逐渐增强,柔中寓刚,全身松静沉着。 虚实不能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手足要分虚实,实际上胸腹背的胸脊、关节和内脏器官的活动都要分虚实,并且这是动作的主要部分。拳论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一处自有一御之虚实,处处总此一虚一实”;“劲由内换”;“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如果只有手足的虚实,没有胸腰腹部的虚实,那就没有内动来支撑外动,那就不是整体的、内外合一的运动,在技击上也就不可能“内动不令人知”,“外动发人不见其形”。另外也不能认为,单纯是一呼的内动来支配四肢运动,就算是内功拳。这还不是全面的,因为呼吸仅利用横膈膜的一上一下来带动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还缺乏有意识的引导胸腹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骨脏器官来进行活动,还不能达到“一动内外全动”的要求。只有运劲似缠丝,意气换得灵,“才能使内脏、肌肉、血管、经络都能同时得到运动,”一动无有不动“。陈氏太极拳虽然强调处处要有虚实,但总得有个主次。究竟以哪一部分的虚实为主,来统摄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各部的虚实呢?在古典太极拳论中是可以找出这个关键性答案的,《十三势行功歌诀》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陈鑫先生说腰为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洪均生先也说:“腰膝虚实转换,缠丝劲之整劲也。”这些都清楚地指出,全身各部的虚实的转换,关键在于“腰隙”(洪均生先生主张腰膝)。有些人把“腰隙”改作“腰间”或“腰际”,这是不对的。“腰隙”俗称“腰眼”,则左右两肾,中医把肾称作“性命之源”,“真气之所从出”,认为“肾壮则精足气充”。陈氏太极拳家陈鑫先生说:“中气何归?归于两肾。” 腰隙管着两腿,步法的转换,是由腰隙的内动来支配的。腰隙的转换,实则于两膝一提一垂有关,但腰隙转换的枢何在呢?陈鑫先生指出在于“命门”。他说:“诀窍以两腰眼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 《扁鹊心书》说:“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原,本劳则不死。”中医经络学说以正对脐后两肾中间腰椎处为命门穴。陈鑫先生《任脉督脉》论说:“打拳也是运其任督二脉,使之顺随往来,循环无间,也是调养气血。一吸一呼,任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水中火发,雪中开花,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气由肾而生,至静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出入,皆本于此……打拳,每一势阳气一动一周身。至于静、阴气一动一周身;心之一念动,阳气一周身;一念静,阳气一周身;一念静,阴气一周身。所谓运气者即此,但使无间断已……志藏于肾,而机发于心,心机一动,志即帅命门之真阳从之。至于动极生静,心气一降,志即帅气归于丹田……气必归丹田者,盖丹田生气之原,不归于此,则下势之动,气必渐竭而运动无力矣。故必归之于此”;又说“命脉者,肾也,中气只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心为一身之主,肾为生命之源”。 命门,是腰的中轴,腰隙转动是膝的上下提落自转的根本,陈氏太极拳把腰的松沉虚实转动称作为“下塌外碾”。 胸的虚实转换:两肩锁骨往下松沉,用意固定,胸微内含大,逢腰膝起落旋转之时,左右胸肌也转换了虚实。 腰隙和胸肌的虚实转换,仍然要贯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虚的一面,有转动之意,不使偏浮;实的一面,以精神贯注,不使偏沉。 3、开合虚实与呼吸 练陈氏太极拳和打手一样,都是合虚是蓄、吸,开和实是发、呼。开合虚实的动作要自然地与呼吸结合起来。一开一合,就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称作“一息”或“一气”。 开合虚实与呼吸要自然结合,合、蓄是吸,在做“合”的动作(如屈、退、仰、起等动作)时,应当吸气;从虚上讲,就是由实逐渐变为虚时,也应当吸气。开、实是呼,在做开的动作(如伸、进、俯、落动作)时,应当吸气;从实上讲,就是由虚为实时,也应该呼气。至于开合虚实的突然变换的快速动作,乃是练拳纯熟后的自由变换,并且一般为了技击性的目的,才主张有闪电式的爆发力强的快速动作。没有这种迅速变换的能力,在技击上是一个缺点,不可能应付对方迅速的袭击,也不可能迅速进攻和退却,决胜负于俄顷。王宗岳主张“缠绕回旋,至疾至速”。古典太极拳论是从来没有主张过速度的绝对“均匀”的练习方法的。“运劲如缠丝”说明了柔缓的一面、“发劲似放箭”又说明了刚速的一面。原来是极为辩证的。陈氏老架太极拳套路中有缓慢柔和的套路,也有快速和间的套路,主要为适应技击性的发展。但初学时,练拳速度要匀,则是另外一回事。 试举陈氏太极拳一路“六封四闭”这一势子,来说明动作和呼吸的结合。第一动作当左右手收变顺缠,身向左转。成左反弓步(扑步)胸向正前方,两手左右分开时,从形态上说,这个动作通常叫合、屈或退,从虚实上说,乃是由实逐步变虚。这时应当吸气,胸肌向下作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线实经小腹(丹田)转面斜角按出时,通常叫做开、伸或进,从虚实上说,是由虚逐渐变实。这时应该吸气,内部原来身下做弧形松沉,气聚小腹,这是“蓄势”。第二动作,身右转45 ° ,胸向右前斜角,两手前托变逆缠向胸前下斜角按出时,通常叫做开、伸或进,从虚实上说,是由虚逐渐变实。这时应该吸气,内部原来向下做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线实经小腹(丹田)转向前面斜角射出,配合双手变逆缠,向前斜下发出。这是“发劲”。这就是一合一开,一虚一实,一蓄一发,一吸一呼的锻炼方法。第一动作是合、虚、蓄、吸,第二动作是开、实、发、呼。这种“劲由内换”的练法,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折迭转换”的练法(配合外部动作)。 腰部的转换与形态上四肢的手法“折迭”同步法转换是统一的,互为表里的。所以单从外形手足上来讲解“折迭”和“转换”,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内动支配外动的,也就不是内外合一,周身一家的。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最为重要,它是富于韧性与弹性的一种内劲,螺旋势的伸缩进退,决不可丢失,否则成为丢劲的断劲,光知道“虚”而不懂得“虚中有实”。没有棚劲也的走化动作,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压扁而破坏身法。拳论所说的:“松开我劲弗使屈”,“劲似松非松”,就是虚中有实的妙用。凡伸进的动作,即使看似直线而出(是自转前进),而劲也是螺旋地前进、绝无直来直去,又极为缠绵曲折不柔不刚,若有若无,“将展未展”,任其自然,不犯直率、僵硬之病,这是实中有虚的妙用,久练纯熟,自然能够轻灵而沉着兼而有之,外似棉花,内似钢条,变化非常灵活迅速。 陈氏老架太极拳动作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编排得很正确,合乎一吸一呼的原则,可是在初练拳时,仍然强调动作与呼吸自然结合,不应拘泥执着,这样才符合“气直养而无害”的要求。练习整套拳势从头至尾要求结合拳势呼吸晃必要的,并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勉缲去做反而是不自然的,甚至是有害的。 呼吸的深、长、细、匀、缓是陈氏太极拳腹式呼吸的要求,应力求自然达到,不能故意做作,才会有利而无害。
太极养生掌第一套背面口令
太极养生掌第一套的口令是:真人采气、托梁换柱、顺手牵羊、掌推华山、白马磨头、巧女纫针、春风摆柳、苍鹰掐嗉、苍鹰掐嗉、上工诊脉、卧龙藏身、顺风转舵、紫燕栖巢、喜鹊舒尾、罗汉安睡、野马分鬃、上工诊脉、卧龙藏身、顺风使舵、撩衣提袍、更鸡独立、掩手挑帘、紫雁出群、二龙戏珠、昭君扑蝶、母鸡护雏。还有气息归元、开合拉气、气息归元、宿鸟投林、巧女纫针、春风摆柳、苍鹰掐嗉、迎风摆莲、顺手牵羊、推波逐澜、马步单鞭、母鸡护雏、气息归元。太极是一个很好的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不过大家在打太极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这些事项:打太极的时候,动作姿势一定要正确,如果动作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行拳中力量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肉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打太极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打太极的时间过长会使得关节造成损伤。打太极的时候呼吸也很重要,大家要避免在空气污浊的地方打太极,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
太极养生功十三式完整演练
1. 武氏太极拳是由哪位传承人创编的 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武禹襄先生!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县(就是现在的广府镇)人,他和杨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1799年-1872年)是同乡,而且关系不错。杨露禅从陈家沟学艺回来,就是和武禹襄研究改进,而逐步形成杨氏太极拳之流派的。当武禹襄在掌握杨氏太极后,又去陈家沟和赵堡有学习了一段太极拳,并参阅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融会贯通,从而创出武氏太极拳。 杨露禅和武禹襄故居距离非常近,就是几分钟的车程,多年前我去那里游览过。 2. 武式太极拳的传承情况 最好越详细越好 作为太极拳的一种运动形式,武派(式)太极拳,从其创始人武禹襄起,到其传人李亦佘,为有别于河南温县所流行的太极拳形式,从理论到技术,从练意练气练功到实践,都总结出一套代表武禹襄和李亦佘自己理解的拳理拳法,为后人举起家派大旗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号廉泉,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廪贡生,受时风及家庭影响,诵读经史同时也研习武技。他的太极拳得益于河南温县起堡镇拳师陈清平(1795-1868)。 据传,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偶获王宗岳之《太极拳谱》,转授于禹襄。武禹襄得王宗岳之《太极拳谱》后,渐得其奥,又经自己多年拳术研习实践,并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始创编了流传到现在的“武派”太极拳。 因此可见,“武派”太极拳与其 他许多家派的拳术一样,乃为某个历史阶段、某位对拳术颇有研究,实践经验颇为丰富,而又善於总结前贤拳理拳法的武术家的个人经验体会的拳术体现。这些武术家往往深深地影响著后辈学者传人。 成功的后辈学者传人又不断地渗以自己具个异性的经验体会影响著此拳术家派的承传发展,正如武禹襄的传人李亦佘的拳 理拳术著作与武禹襄的太极拳著作,今天还在影响著“武派”太极拳传人,以及“陈派”、“杨派”、“吴派”、“孙派”的太极拳传人和千千万万的太极爱好者 们。 (一) “武派”太极拳的历史在近10多年间,已为许多拳家、学者研究整理并陆续在许多书刊中刊载,我不在此重复。 我们能看到武禹襄留给后人的也只有他的 《十三势行功要领》、《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略》、《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拳论和习拳要旨。因没有图像的留存,今 人甚为遗憾的是无法感知领略武禹襄的拳技拳风及武艺功夫。 假如说武禹襄的历代传人都能将“武派”太极拳的武学精粹承传三五而又能以身体运动语汇表达出来的 话(其他武术家派均一样),那麽,近代有代表性的武派太极拳家可提到河北的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郝中天、郝月如、阎志高等人,他们都是现代对“武派” 太极拳传播推动颇有影响的,他们都是现代郝少如、马荣、陈国安、吴文翰、浦公达、刘积顺、姚继祖、陈明洁等人的直接传授者。 解放后最早见诸书籍出版的“武派”太极拳当为20世纪60年代由郝少如先生整理,并以他的照片动作绘制成套路图刊出的《武式太极拳》一书。 此书可说是 代表郝月如支系的“武派”太极拳的一个总结。1982年我到上海采访组稿时,曾经上海市武协同志的推介联系找过几位太极拳的前辈,包括傅钟文、马岳梁、郝 少如,后只联系到傅钟文和马岳梁先生,郝少如没能联系上。 不久郝少如去世。有幸的是我后来通过香港武术界的朋友,调出他们收藏的1964年在上海拍摄五家 太极拳代表演练太极拳的录影,其中武家的是郝少如演练的。 录影虽花了点,却能领略到郝少如的太极拳拳风。 而体现到“武派”太极拳河北各系、东北系的其他“武派”、“武式”太极拳书籍,就直到80年代后期始见有出版,如由陈固安著的《武式太极拳新架》、《太极棍》(1988年出版),吴文翰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2001年出版),姚继祖著的《武氏太极拳全书》(1999年出版)等。 由於传承拳师个人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武派”太极拳承传至今大致可分为四大支系,一是以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等师兄弟们传下的马荣、陈固 安、吴文翰等人,他们集中在河北、北京一带;二是以郝为真之孙郝少如在上海一带的传人浦公达、郝向荣、刘积顺等人;三是以李亦佘后人族人传下的以姚继祖为 代表的河北广府拳师;四是以郝为真的弟子阎志高传至东北一带的弟子。 对於武派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应是郝为真先生。 武禹襄创武派太极拳,其理论与功夫的主要承传者公推为李亦佘。李亦佘不仅继承了武禹襄的拳 理,而且给予丰富、细化,这当然与李亦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不开。 从李亦佘后,太极界将武禹襄与李亦佘的太极理论,与其他先贤的理论一起,视为太极之经 典理论。而将武禹襄、李亦佘的理论实践加以研究印证,广泛与当时武术界各派交流的李亦佘传人中,恐拍就算郝为真先生了。 我们从郝为真的弟子中,看到了习形 意八卦时在北平的孙禄堂,也看到杨澄甫高足之一的董英杰,还有自小习练形意拳,后期在东北发展的阎志高。郝为真的弟子李香远,也时常与杨澄甫的弟子 交流,杨澄甫的高足之一的李雅轩晚年回忆太极高手的功夫表现时,提到李香远“……一辈子的苦功,身势的曲折柔软很够,尤其是他的发劲比任何人都充实。 其劲 能人里透内,确实是一把好手。”此评价出自习练杨派太极拳的李雅轩,可想像当年郝为真的弟子也时常与武术界朋友交流。 由於郝为真的功夫为当时武林界承认, 又大江南北交流传艺,使武派太极拳流传于祖国各地,武派太极拳的风采也为武林界所认识。 (二) 从文字上最先介绍武派太极拳特点的是20世纪30年代马立伯先生著。 3. 武禹襄拳式是哪代武氏太极拳传承人创作的 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时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 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有馀,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山石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 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武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佘)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结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4. 邯郸武氏太极拳的来历、形式、特点 太极拳 【解释】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 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 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边 04:提手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挤式 0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式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 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 5. 沈阳武氏太极拳传人 沈阳蔡老师 「小神仙」!吴海青弟子 亲口赐名小神仙! 蔡老师简介沈阳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蔡宝童-号小神仙,生于公元1971年。 蔡宝童先生自幼天性善良,聪明好学,在18岁时在沈阳体育宫得武术家张福生传授散打两年有余。21岁时幸遇武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吴海清”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五年有余;尽得心法真要,吴师赐名:小神仙。 吴师仙逝后,蔡先生又拜沈阳五行通背拳名家程利印先生,学习五行通背拳,成师仙逝后;蔡宝童先生为完善自身所学,了解中国传统武术,四处访师求学。曾求学于沈阳武术家大成拳传人:高伦真、刘明杰、张金龙等先生学习壮法与力量的结合运用。 曾求学于沈阳卢氏心意六合拳传人:李海峰先生学习卢氏结构;并向辽宁锦州陈氏太极第十二代传人:杨家祥先生学习精架陈氏太极拳。向沈阳杨氏太极拳名家:汪秉权、金扬学习传统杨氏太极拳。 求教于杨氏太极杨振基得意传人“常关成”先生学习杨氏家传心法。 近些年又得师兄(吴海清先生五公子),吴世遐先生与同门师兄:陈圆通先生细心指导,深的武氏太极拳精华于自身! 蔡宝童雅号(小神仙)积各家武学心法精华于一身,不断学习体悟,入理贯通,传武之奥妙;自成教学体系,以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习太极拳的爱好者不受文字困扰、不受太极膝病的干扰,最快的体悟太极拳的“八门劲路”掌握太极拳养生之道、推手用劲之道。 感知心灵与命运间的真理大道!感知练武得道的人生真谛! 蔡宝童(小神仙)不仅在武学人体动态力学上,造诣颇深,同时对易学、佛学、风水学也极其精通;其子蔡中平,自幼受父影响 少年拜访全国民间周易、风水明师,的各路明师用心真传 现已是一代易学风水佼佼者! 蔡宝童(小神仙)愿以毕生所学,结识天下传统武术爱好者、愿结识天下传统文化爱好者;让武之粹、易之魂发扬光大! 祝愿中华人民共和国:。 6. 武禹襄拳式是哪代武氏太极拳传承人创作的 武禹襄 (1812-1880),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 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人士,出身武术世家,其兄为河南舞阳县知县,本人虽为晚清贡生,但其秉性豪爽,崇尚侠义,自幼即跟父亲练习外家拳术,后乘奉母命前往舞阳省兄之机,经永年城内西大街太和堂药店掌柜介绍,便道过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但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复介绍其到赵堡镇拜访当地名师陈清萍,并得到陈清萍倾囊相授,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到舞阳后,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此,无意仕进,一心从事太极拳的研究,其拳技精益求精,直至登峰造极,并结合实践著有 《太极拳解》三则、《十三势说略》、《十三势行功要解》、《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 先生罕于课徒,只授其外甥李亦畲弟兄。 详细资料看看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7. 武禹襄拳式是哪代武氏太极拳传承人创作的 武禹襄 (1812-1880),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 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人士,出身武术世家,其兄为河南舞阳县知县,本人虽为晚清贡生,但其秉性豪爽,崇尚侠义,自幼即跟父亲练习外家拳术,后乘奉母命前往舞阳省兄之机,经永年城内西大街太和堂药店掌柜介绍,便道过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但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复介绍其到赵堡镇拜访当地名师陈清萍,并得到陈清萍倾囊相授,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到舞阳后,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此,无意仕进,一心从事太极拳的研究,其拳技精益求精,直至登峰造极,并结合实践著有 《太极拳解》三则、《十三势说略》、《十三势行功要解》、《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 先生罕于课徒,只授其外甥李亦畲弟兄。 8. 邯郸武氏太极拳的来历、形式、特点 你好!! 太极拳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 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 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边 04:提手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挤式 0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式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 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