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适宜虚证和寒证,如虚弱怕冷、久病久泄、关节冷痛、寒咳哮喘、风寒感冒等;不适合实证和热证患者,如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发热等。青壮年和男性可以多灸,妇女和儿童宜减量、少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a
在极度疲劳,过度饥饿、口渴,醉酒时都不宜治疗,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大悲、大喜、大怒等情绪不稳定时也不宜用,否则会使艾灸的效果大打折扣。
常灸的穴位主要是足三里、关元和神阙,这些穴位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保健作用。最好不要在面部、阴部施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艾灸一天到底能做几次其实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定,这主要是看在做艾灸的时候患者的感受。
具体分析:b
1、如果对一个穴位进行艾灸的时候,患者自己感觉到非常良好,那么可以一天之内多做几次艾灸。
2、如果在做艾灸的时候患者身体感觉不好,甚至感觉到疼痛,那么这个时候一天之内最好不要重复艾灸,并且每一次艾灸的时间要短一点。
关于艾灸是否能天天做的问题,这个要看不同情况,主要以真实症状为度。
有病症且身体能接受时可每天艾灸。
通常情况下,每天一次,每次每个穴位灸30分钟左右,疗程10-15次为一个疗程,灸的局部让它发红、发热为最佳状态。c
做艾灸之前应该先请专业的医生对于自己的体质进行诊治,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艾灸治疗保健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人属于过敏体质,做艾灸容易皮肤起红疹,瘙痒,针对于这样的病人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法,让身体逐渐适应之后再适当的加大剂量,增加艾灸的次数和时间。
清热祛湿艾灸穴位
1 艾灸能去除体内湿气吗 能。 体内湿气重的人利用艾灸法调理,能促进毛孔腠理展开,使身体内的余热和湿气排出,避免痰邪湿气加重。 2 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 任脉,脾经,肝胆经,胃经以及膀胱经等是改善湿气重的经络,这些经络上的穴位掌管着体内的水,热,气,艾灸的具体穴位包括中皖,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等穴位,这些穴位都属调节阳气的穴位,阳气旺升了,体内的湿气自然就会消除。 3 祛湿艾灸穴位位置 中脘穴 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能化除体内水湿,艾灸中皖能健脾祛湿,温中散寒。 中脘穴位置: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丰隆穴 艾灸丰隆穴能改善脾脏功能,调理人体的津液输布,使水有所化,痰无所聚,达到祛痰化湿的作用。 丰隆穴位置: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 阴陵泉穴 阴陵泉是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是脾经经气注入的地方,脾经经气在这里最为盛大,具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清热利尿的作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湿利水要穴。 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踝下方凹陷中。 足三里 艾灸足三里具有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的功效,除此以外还能扶正祛邪,补中益气,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4横指,胫骨边缘,旁开一横指处。 肩髎穴 艾灸肩髎穴能增强肩部血液循环,从而带走体内的湿气,还可以起到瘦肩活血的效果。 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肩关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4 小贴士 痰湿重的人群由于体内痰热,在灸后容易出现大便干燥,口干咽苦等不适,症状较轻者不必担心,如果不适感较重,可停止艾灸,并适当增加饮水量。
中医养生艾灸贴
艾叶贴的功效与作用:
内可以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治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外治皮肤瘙痒。艾叶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艾叶贴原理:1、将药包贴在脚底,足底的相关反射区受到刺激,血液循环得到促进,给皮下组织的转运蛋白提供足够的动力,药物在转运蛋白作用下透皮吸收,伴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有害物质也会在转运蛋白的作用下透皮排除。
机体内有害自由基,也会和足贴内的离子相结合,以扩散的形式排除体外,两种形式的结合,人体的毒素能有效排出体外,促进人体健康。
2、第一阶段:体内积聚宿毒、湿气渐次排出,身体轻松,消除腹胀及便秘,睡眠质量提高。
3、第二阶段:体内积聚宿毒、湿气基本排出,免疫力提高,促进新陈代谢,肠胃功能增强,消除口臭、足臭,排毒效果显现,降血脂、血压、血糖,面部色斑减淡,肾功能加强,有效调节人体内分泌。
4、第三阶段:此阶段为效果巩固期,贴片颜色变淡,人体机能完全恢复正常健康状态,并得到增强,气血、身型及内部器官均得到有效改善,消除色斑、暗疮,延缓衰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