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一个长久的工作,春夏秋冬的养生 方法 也各不相同,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欢迎大家阅读。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 春夏养阳春夏怎么养阳呢?春天主生发,气生发而阳光开始明媚,万物复苏。《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阳光,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去晒太阳,让我们抒发肝气,让我们的生机和气机随着春气来运转,这就叫做四气调神。春天养生的重点是怎么样把你的肝气和五脏气与春气来合拍、来协调。春季养生以升发疏畅为特点,我们要注意使体内的阳气渐旺起来。春天的气候促使人血液循环加快,与肝脏的生理机能相关,若肝脏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夏天的时候,万物茂盛,阳气旺盛,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机来保养我们的身体,来维护我们的生命。夏天重在养心,要多一吃点苦的东西,因为苦入心,对清我们的心火、对清我们的热都很有好处。夏天我们还要多吃一点清暑利湿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汤等。关于肉,我们就多吃一点性寒的、性凉的,比如鸭子肉,而应该少吃一点鸡肉等性温的东西。我们尽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这样吃东西对我们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处。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养脾的时候,脾主运化,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养化,就是要把东西煮熟了再吃。而且这个时候,大地要进入到成熟的阶段了,谷子在灌浆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这个时候是我们养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时候。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还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为心之液"一说,所以心气也最易耗伤。秋冬养阴秋天的时候是"入地户"的时候,我们常说 春分 开始"开天门", 秋分 开始则"入地户"。入地户时,万物要开始 收藏 ,我们人体也要养收。天地经过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万物该长的已经熟了,果子、庄稼都收藏了,这个时候呢,人也应该转为休息了,这叫作"收"。秋天主要要养肺。肺经过了夏热的燥,到这时就要多吃润的东西,比如梨、藕、杏仁、贝母、百合这些东西,来养我们的肺、润我们的肺,收敛我们的肺气。秋天湿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节。秋天天气干燥,"燥"易伤肺,使气宣发的功能受影响。从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症。所以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就是秋养肺的理论依据。到了冬天以后,就主藏了。这个时候万物都闭藏,动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谢了,树叶也落光了,那么人呢,人的身体也该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养生就是养藏,藏什么呢?藏精,藏好了精则来年不会生病,所以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经有一个患者来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说你冬天干嘛了,他说这个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涂。其实这就是他在冬天没有藏精补养身体而造成的后果。我告诉他现在补一补吧,赶快来个"春眠不觉晓",通过睡眠保养好精气。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法则 时令养生法时令养生法的精髓在下按照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凋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顺应春夏生长之阳气盛而养阳,顺应秋冬收藏之阴气盛的特点而养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时令养生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养生原则。春季养生法则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生机勃发,故称凡为发陈在自然界呈现出一种新牛的状态,万物欣欣向荣。在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败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这是适应春季的养生法则及方法。夏季养生法则夏季的三个月,万物生长华丽茂盛,故称其为蕃秀。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植物开花结果。当此之时,人们应当晚睡早起,切莫厌恶白天过长,保持心情舒畅,使精神之花更加秀丽,使阳气宣泄通畅,对外界事物有浓厚兴趣,这是适应夏季养生的法则及方法。秋季养生法则秋季的三个月,自然界呈现出一派丰收而平定的景象。秋风劲疾,秋高气爽,景物淸明。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可效仿鸡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促使精神情志安宁,以缓和秋季初凉的伤伐,收敛精神情志而不使其外散,使秋气平定,肺气清肃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可以保养人体“收”气的方法与原则。冬季养生法则冬季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季节,自然界中的阳气深藏而叨寒之气很盛。风寒凛冽,水结成冰,大地冻裂,在此时,人们应当早睡晚起,必待太阳升起时起床,使精神情志安宁而不妄动,如同潜伏起来一样,离开寒冷气候的刺激,尽量保持温暖,不要过多地出汗,损伤正气,这是适应冬季“藏”气特点的养生方法和原则。《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按照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运转不息的,我们养生也必须按照这个规律适时调节。违反了这一规律,必将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调,使身体致病。春夏秋冬四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中医重视人体环境人患感冒,发烧咳嗽了要到医院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到医院查体温也好,测血压也好,化验血液也好,按西医的思路就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即到底是什么细菌和病毒使人患病,这恐怕是现代医院首先要查的。从上世纪40年代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研究出了7000多种抗生素,但是今天在临床上依然在使用的抗生素不过几十种。大量的抗生素都被淘汰了,现代医学面临困惑。而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中医治病靠的是草根、树皮,现在用的药方大多是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方子。两千年前的中药方还有效,中医解决的是人体的内在环境,是依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养生要顺应四时养生首先要顺应四时,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根据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要顺应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把许多致病因素、异常气候等叫做虚邪贼风,这些都会导致人生病。夏天空调开得太凉,冬天暖气烧得过热,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中医认为冬天气血是潜藏的,如果太热,令气血耗散,冬不藏精,春天就要得温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而五脏又对应四季。春季易肝阴不足,产生春困;到了夏季,汗出得多,容易胸闷、气短;到了秋季,易感燥邪而干咳、少痰;到了冬季,气血应该潜藏于内。所以说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在每一年、每一季注重养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四季进补,春宜养肝春天时,气血从内向外调动,此时应该注意养肝,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女性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乌鸡白凤丸更多地是使用在女性身上。可是春天时气血达表,无论男女都会出现肝血不足的状况。如果男士每天早上吃一粒乌鸡白凤丸,就会觉得不疲劳了,春困的感觉也消失了;到了夏天,天气闷热,阳气不足,会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此时中老年朋友应该喝一点生脉饮,生脉饮里面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有助于滋养心气;而秋天应吃点秋梨膏,梨有润肺、止咳作用,可入肺经,它可以有助于气血从外向内走;到了冬天时,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应注重补肾,过了更年期的女性,可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中青年女性还应补血,可吃一点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做成的膏。吃了这些富有营养的东西,通过在身体内的充分运化,就能达到四季养生的目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与五脏是直接相关的。春天时,气血从里往外流,里面的气血相对不足。很多人会有肝气、肝血不足的情况,常常感到失眠、春困。我们应注意养肝。无论男女,最好服用些乌鸡白凤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子,疗效经过上百年的实践检验。女性以肝为先天,养血为主,服用此药自然不在话下。但不要以为这只是妇科圣药,男性也会在春天存在肝血相对不足的情况。有此证之男士,可每天早上适量服用。到了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去了。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你往往会感到气短、胸闷,这是因为夏气影响了你的心气。我建议多喝点生脉饮(人参1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尤其是中老年人。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的方药。其中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总体效果有助滋养心气,抵御暑热。秋天则是气血由外往里走的季节。秋气与肺气相通。可吃点秋梨膏(精选白梨,配合其他润肺生津的药物,加蜂蜜、红枣等佐料制成)。梨有润肺、止渴作用,可入肺经,有助气血速降,帮助人们把气血吸纳回体内。冬天户外 大雪 飘飘,人体气血都藏起来了,正是补养的好时机。冬天重在补肾,男性以精气为主,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女性更年期前重在补血,可服用阿胶、大枣、核桃仁,用冰糖把三者做成膏剂服用;更年期后,可服用六味地黄丸。中医称这种养生方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身体功能正常情况下的滋补方法。若是感冒了,或患了其他病,则应先治疗原发疾病。春夏秋冬养生相关 文章 :1. 中医养生春夏秋冬 2. 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 3. 浅谈四季养生 4. 春夏秋冬养生之道常在 5. 四季养生的好处 6. 四季养生食谱 7. 四季养生饮食食谱
提神醒脑六种方法
提神醒脑方法有很多。例如
1、喝茶喝咖啡:
茶不仅可以抗氧化、提高免疫力,而且还可以提神醒脑。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因,它是一种可以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物质,这也是喝茶能使大脑兴奋的主要原因。同理,咖啡已有咖啡因,同样可以提神醒脑。
2、运动一下:
运动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加速,供血给大脑后大脑也会跟着清醒起来。利用倒水的时间,起身活动,也可以起到提神的作用。路过看看花草也能舒缓眼睛疲劳。睡不着表情包
希望大家精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
道家气功养生六法
问题一:"伤科导引"是什么意思? 跌打损伤,人体组织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紊乱,如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半脱位、骨错缝、筋翻筋挛,筋出槽等。或内伤气滞血凝,均须依赖手法正骨理筋,理气活血,以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愈伤起废目的。 魏氏伤科手法秘诀中有:“能摸触其外,测治其内;能拨乱反正,正骨入穴;能使经筋归复常度;能开气窍引血归经。”指出手法不仅用于治疗,更用于摸触检查诊断。魏氏非常重视“摸诊”在秘传中有:“轻摸皮,重摸骨,不轻不重摸筋肌”的教诲。同时要求摸诊时应根据部位,先后有序,轻重恰当,耐心细致,以防疏漏。《医宗金鉴正骨手法要旨》中,手法论述颇详:“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罹列序篇,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这里指出:人体各部骨节结构不同,筋经罗列亦各有序属,故要熟悉解剖,选择相应手法。魏氏伤科十分重视人体筋骨结构与功能,临床辨证中患侧与健侧反复作对比,做到心中有数,力求施法正确。 导引疗法,是由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或两者分开各自运动的治疗和康复保健疗法。溯源很早,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应用。《灵枢病传第四十二》“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已将导引列为疗法之一。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唐王冰注释云:“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清张志聪注释云:“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素问血气形志篇》讲:“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张志聪注释云:“劳苦其形则伤筋,志然而乐,则血脉未尝受病,故治之一熨烙导,引使血脉荣养于筋则就安矣。”由此观之,导引,是一种通过躯体和四肢的运动而达到治病目的。肢体损伤或劳损,导引可使血脉营养于筋而康复。 导引疗法方法可归纳为:活动肢体,动摇筋骨,自身 *** ,擎手引气等多种形式。古今医家对此有许多著述,不仅用于伤科疾病,对其它疾病也有较高的疗效。 魏氏伤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和几代人的实践,对人体不同部位,不同损伤设制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导引。其中有刚有柔或刚柔相济,姿势齐全,疗效确切。我们认为:手法是一种被动正骨理筋方法,而导引是一种自动正骨理筋方法,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发挥了协同作用。 问题二:导引吐纳是什么意思? 同意一楼兄弟说的,导引吐纳就是对呼吸进行的节奏、方法、条理上的意思,不过我要补充几句,一般情况下,导引吐纳的练习要通过练动作而练出来的,如易筋经,还有我曾看过一本再版的民国时期少林寺武僧出过的一本硬气功的书,上面有一半内容都是讲的是如何通过动作练习导引吐纳(附有照片) 问题三:什么叫做导引之术? 导引是个合成动作。就是导形引气。 导形就是以特定的目标做龚定动作。意为按需要进行动动练习。 引气以动作改变身体内的气血运行方向。 故: 导引,即这导形引气。按需要练习特定的动作,以改变身体内气血动行的快慢、方向、运滞等,从而达到气血改变而健身的效果。 这个词是古代养生专用词,没有实际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是解释不了的。 我的这个解释并不算标准,但一定能说明其真实意义。 有名的导引就是华佗的“五禽戏”,现在也叫气功动功,导引是古代叫法了。 问题四:导引光缆是什么东西 导引光缆就是普通光缆或ADSS,是指OPGW从空中引入变电站或通信站的那一部分短的光缆。 问题五:导引图的简述 《导引图》是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现存最早的一卷道家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为西汉早期作品。《导引图》出土时残缺严重,经过拼复共有44幅小型全身导引图,从上到下分四层排列,上下四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层各绘11幅图(见图一)。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傍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发明“五禽戏”的华佗是东汉时期人。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导引图》与《五禽戏图》不是一回事。《导引图》与华佗的“五禽戏”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我们必须弄清“导引”的含义。所谓“导引”,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早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为了表示欢乐、祝福和庆功,往往学着动物的跳跃姿势和飞翔姿势舞蹈,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为锻炼身体的医疗方法。我国古代的“导引”就是指“导气会和”“引体会柔”,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体育疗法。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导引”就是保健医疗体操。早在春秋战国时,以呼吸运动为主的“导引”方法已相当普遍。《庄子刻意》道:“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行之士养行之人彭祖寿...... 问题六:导引光缆是什么 导引光缆就是普通光缆或ADSS,是指OPGW从空中引入变电站或通信站的那一部分短的光缆。 问题七:引导还是导引 都不好,你网站是要给大众看的,别搞的太学究。用户要是搞不懂,你的心血不就白费了? 一般网站上通俗的写法都是“新手上路” ------------------ 很可以理解你,因为我也是做互联俯的。 不怕做产品,就怕领导心血来潮。 不过还是觉得这2个不好。。不通俗也不人性化。 New customer? Start here.――amazon的也比较直白。 问题八:请问“导引”一词的出处 20分 导引:①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指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 ②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 亦作“道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 *** 等相配合进行。俗称医疗保健体操,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 导引术起源于上古,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 1972-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叮土的帛画。是现存全世界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画高40厘米。分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层绘11幅图。每图式平均高9-12厘米。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傍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动物的有鸟、鹞、鹤、颤、猿、猴、龙、熊等八式,与五禽戏相近而缺鹿戏与虎戏(足见华佗“五禽戏”是由导引图演变而来)。原无图谱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定。 三国时期的华佗把导引术式归纳总结为五种方法,名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疗法的特点,且简便易行,对后世医疗和保健都起了推进作用。 导引法是我国古代医学上主要治疗方法的一种。从医疗意义来说,它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意义上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 △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 △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李泌绝粒五六载,身轻能行于屏风上。引指使气,可以吹烛至灰。导引,骨珊然有声,号锁子骨。” △元邓牧《洞霄图志.司马天师》:“居天台山,事体元潘先生,传辟谷导引术。无不精。”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耳中人》:“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日,若有所得。” △《庄子刻意》:“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 △唐王冰注:“导引,谓筋骨,动肢节……导引按,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抱朴子内篇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道经中列有大量导引法。 参考书籍:程宝书,整理。《敬慎山房导引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1。定价18元。全彩色印刷。 问题九:什么是导引养生术? 中医六法之一,中国古代对导引按跷之术颇有讲究。 主要是通过各种动作来牵引体内的气机,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例如:五禽戏等 问题十:导引术中吸下呼上是什么意思 中吸即吸气到心口窝,下吸即肚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