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有云:“景世安乐长寿,长寿生于蓄积。”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人们多因生活安乐而长寿,长寿是由于人们长年累月对身体的保养、身心 健康 的积蓄所致。身体好比一个完整的流水作业的工厂,需要我们时时维护、保养各个“零部件”,才能不生病或者少生病,益寿延年。那么隆冬时节,我们该如何 养生 呢? 现代 社会 ,生活压力较大,人们疲劳时或者遇到伤风感冒,头脑首当其冲,头胀、头痛是常常会出现的症状。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系百脉所通,对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头部对我们如此重要,冬季保养也不能马虎。 不易过暖 《老老恒言》说:“阳气至头而极,宁少冷,勿过热。”这里,古人的意思并不是说头部不要保暖,越冷越好。而是顺应人体的自然调节,以达到平衡。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头部血流旺盛,每26秒钟血液要从头部循环一周。头部的血液流动完全可以达到调节人体热量的作用。隆冬、初春除了耳朵要保护好外,头不宜过暖,特别是对于小儿来说,不能过分保护,要锻炼身体的抗寒能力。但在寒冷的刺激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加重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所以免疫力较低的中老年群体外出时,最好还是要佩戴厚薄适中的帽子和围巾。 注意防风 头部容易遭受风邪侵入,所以睡觉时不可卧于有风之处,特别是头不能冲着门窗有小隙漏风处,以免脑部伤风,这一点对于年老体弱者尤为重要。洗完头发后,特别是在冬季,要及时吹干,以防风寒乘机侵入人体。 每天按一按 按摩头部可以促进人体清阳上升,调和人体百脉,活跃大脑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供血量,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可每天坚持点按风池穴、翳风穴、安眠穴、率谷穴、听宫穴等穴位,每穴点按30秒钟即可左右。 肠胃是后天之本,合理饮食,顺应季节变化的气候特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冬季进补是增强体质的好时节,冬季饮食应遵循“滋阴防燥”、“温肾平阳”的原则。 多吃高热量食品 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冬季人体阳气内收,保证肾气充足至关重要。饮食上应注意多吃增加热量的食物,可以适当多吃动物性食品和豆类食物。如羊肉、鸭肉、核桃、木耳、萝卜、红薯等均是适宜在冬季食用的食物。羊肉性热,可温肾益气,尤其适合冬季或阳虚的人食用。 多吃养阴滋润食品 冬天气候干燥,燥邪最易伤阴,人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痛等秋燥现象,可以通过食疗达到滋阴润燥的作用。银耳、百合、梨子、甘蔗、薏仁、牛奶、白菜、萝卜均是冬季滋阴润燥佳品。 尽量少吃咸食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肾主咸,食用过多咸食,对肾脏有较大影响,因此冬季要少吃咸食。可以适当多吃苦味食物,可以增强肾脏功能,宜选择的食物有橘子、猪肝、莴苣、大头菜、茶等。 适当多饮水 很多人错误认为冬季寒冷,人体出汗少,可以少饮水或不饮水,其实冬季气候干燥,更应该补水。冬季人体缺水容易出现上火、便秘、口腔溃疡等症状。喝盐水、蜂蜜水尤其适合这个季节。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胃肠吸收功能。每天取适量蜂蜜,用温开水调服,不仅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还有镇静、安神、除烦的作用。 随着天气逐渐转冷,秋冬季时人抵抗力会不同程度下降,在冬季温水浴足是一种非常好的 养生 方法,同时简便易于操作。那么大家知道冬季泡脚的好处与注意事项都有哪些吗?冬天又应该怎样正确泡脚呢? 浴足的好处 足底穴位众多,泡脚可以刺激足部穴位,从而使身心放松,有助于缓解身体的疲惫,改善睡眠质量。泡脚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进脏器供血,加快新陈代谢;通过泡脚,可以促进体内寒、湿之毒的排出,达到排毒的作用。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硬化,脚底的供血量相对减少,到了冬季容易出现脚底发凉的情况,每天用热水泡脚,能软化血管,增加血管的弹性。 泡脚要注意这些事情 饭后不能立刻泡脚,最佳时间是睡觉前一小时,如果饭后立刻泡脚的话,会导致血液流到身体其他部位,会影响肠胃消化,从而导致消化不良、肠胃不适等不良症状。 大家在泡脚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泡的时间太长,泡脚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长时间泡脚会出现头晕、皮肤干燥等不良反应,一般泡脚时间最多不要超过20分钟,以脚背泛红,微微出汗为宜,最好不要出大汗。 冬天泡脚的水温保持在45度左右即可,水温过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水温过高人体无法耐受,糖尿病患者脚部皮肤不敏感可适当降低水温,避免烫伤。泡脚的时候可适当加上艾叶、生姜等中药,一大堆更好的 养生 保健功效与驱寒效果。 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低血压者、常头晕者等人群不适宜长时间泡脚。热水导致全身血管的扩张,可能会引起心脏及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会增加发病风险。 不管您是久坐不动的“低头族”,还是长期伏案的工作狂,都要警惕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病症。坐着不动虽不是致病的直接原因,但往往会诱发和加剧不少病症。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结合年龄因素,加强对肩、颈、腰、腿等身体部位的保养。 颈 冬季,天气严寒,需要注意颈部保暖,特别是年老体弱的人群。睡觉时枕头高度合适,以颈部平直为宜,质地应松软;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久坐者最好2 3h起身活动10 20分钟,或者每隔半小时抬头、伸脖,做做扩胸运动;在自我保健时,不要做头、颈部无规律的转动,活动速度缓慢为宜,避免速度过快引起头晕、心慌等症状。 腰 腰为人体运动的枢纽,摇动、按摩腰部,能够健腰强肾,疏通气血。寒冷的冬季,大多数人不愿意活动身体,可久坐容易引起腰痛。建议不要久坐,适时地适当活动身体;另久坐时,可在腰部垫一个小枕头,维持腰椎正常生理曲线,以减少对腰间盘的伤害。 #清风计划# #科普一下#
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养生方法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四气调神大论》,出自先秦佚名的《黄帝内经·素问》。
译文: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
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
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扩展资料
《四气调神大论》因全篇着重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的特点,以调摄精神情志而得名。所谓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本篇的主要内容是:
(1)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养精神情志的原则和方法及逆之的危害性;
(2)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基本原则。说明了顺应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3)自然界剧烈变化可能给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只有顺四时,善养生,才会“生气不竭”;
(4)从养生的角度,强调了“治未病”的积极意义,体现了《内经》的预防保健思想。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此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气调神大论
冬季养生三要点
1、起居有常,生活规律《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持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固阴精,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冬季大部分动物都会减少外出,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冬天要作息有律,多睡觉,少熬夜,提升阳气,扶助正气,防止春季“温病”的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精神与形体功能的和谐一致,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四时之间的养生方法,即“春季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之谓养生;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之谓养长;秋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之谓养收:冬季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人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此之谓“养藏”,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2、补肾健脾,调和气虚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阳保阴之品,忌食生冷、粘、硬之食。注意合理搭配,多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西红柿、香菇和木耳)、含有丰富的钙的食物(如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紫菜和奶粉)、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小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和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香菇、杏仁)。晨起食热粥、晚间易节食,以养胃气。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和八宝粥,以及适当配伍温阳益气,养阴补血之中药:如人参、黄芪、阿胶、鹿茸、当归等。3、调摄情志,平和心态古代养生学,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古人认为,情志与人的脏腑功能是相联系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往往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内经》一再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反复强调“和喜怒”是智者养生之道:古代养生著作中均认为情志活动中心是主宰一切的,实际就是主张人的理智、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当支配情感活动,所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古代养生的核心内容。
4、导引按摩,增强体练《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中即有“引导”“按”之称。引导是以人体肌肉运动为主,并配合一定呼吸运动的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它不仅可以养身强体,还可防疾治病,《素问 血气形志篇》认为引导能治“病生于筋”和治“息积”。古代导引的内容包括导引式(体操)以及后来展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内经》中还首次提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的“按”一词,这是一种以推拿、按摩、叩击为形式的一类运动,既可养生、锻炼,又可治病保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要求人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用长时的散步和跑步的方法来锻炼身体,通过人体运动来提高、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各器官系统充满活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运动不当也会对人体有害,进行适量运动才能对人体有好处,否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