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养生》除了每期新闻热点类“封面报道”重头栏目以及不定期特别策划外,内容分为三大版块:养生汇、治未病、大健康,主要栏目和内容如下:

中医健康养生栏目

一、养生汇:面向社会大众,刊载权威好用的养生知识和方法

1.生生之道:权威专家谈四季养生。

2.静心斋:重点关注中医情志养生,解决现代人心理健康问题。

3哲理养生:中医药文化、佛道儒等哲理养生内容。

4.名人坊:古今中外社会名人的养生故事、养生感悟、养生方法。

5. 养生真相:对有歧义的热点养生理念方法等正本清源。

6.养生动起来:介绍不同的养生健身功法。

7.吃健康:营养饮食,各类药膳,食疗等。

8.生活中医:从生活点滴中解读中医理论,学会如何运用。

二、治未病:面向亚健康人群,注重中医防治疾病和特色方法

1.名医说: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结合防病治病等谈养生保健。

2. 问健康:时下最关注的健康问题或读者提及最多的问题,请各权威医生进行解答。

3.慢病有方:中医防治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和方法。

4.自我把脉:介绍自我诊断的技巧、方法等。

5.我的一招:介绍防治疾病的真验方、真方法。

6.两性健康:介绍男科、妇科常见病的健康问题及房事保健等。

7.父母心:父母学习育儿经。

8.颐年课堂:老年保健的课堂。

三、大健康:面向中医健康产业从业者,交流大健康行业发展经验

1.健康产经:健康养老养生相关产业的行业分析、解读趋势,产业新知商机等。

2.生态旅游:围绕中医养生旅游谈各地特色。

3.医馆:全国各类有特色、好口碑、知名度高的医馆、会所等。

4.读书时光:各类中医药养生保健好书推荐及书评。

5.点墨轩:和中医养生有关的散文、随笔,琴棋书画、闻香品茗等内容。

6.特色疗法:介绍有中医特色的各种外治法。

7.小刀测评:养生保健软件、产品的使用比较。

8.信息:中医养生类会议、活动、招聘等。

秋季养生健康知识

秋季如何养生,秋季有哪些养生保健知识我们需要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秋季养生保健知识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燥易伤肺,及时补水 燥是秋的主气,这是因为入秋后,雨水减少,造成空气当中的湿气减少,虽然暑热渐退,但主令的秋燥日益明显,不仅秋阳似火,而且秋风又性燥,易耗伤津液,使人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皮肤干裂,或有人出现咽痒、频繁的痉挛性咳嗽、少痰、伴见血丝等症状,还有不少人会有便秘,甚则痔疮出血、皮肤干涩等—这都是"秋燥"的典型表现。 要想缓解秋燥,第一就要增加饮水量。秋季主燥,而肺为娇脏,更易遭受燥邪侵袭而发病,及时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秋季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正常湿度。且研究发现,如果水温在20℃~25℃时,最容易快速被人体吸收。 还可以保持晚上喝汤,早上喝粥,以此来弥补经过盛夏多汗、秋季风盛而伤津导致的体阴不足。 滋阴润肺,少辛增酸 古代著名的营养专著《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意思就是秋季多燥,要多吃像芝麻之类滋阴润肺的药物或者食物,为防燥邪为患,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甘蔗、蜂蜜、山药。 秋季保健应围绕肺脏开展,其中核桃与芝麻在秋季食用最好,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学专著里芝麻都享有很高的评价:健脾胃、利小便、和五脏、助消化、化积滞、降血压、顺气和中、平喘止咳,抗衰老。 他还提醒到,秋季饮食还要注意“少辛增酸”。也就是说,要少吃比如辣椒、大蒜、葱、姜、芥末以及各种大料之类的辛辣食物,以防肺火太盛。中医认为,辛是入肺的,肺是秋季的主帅,要统治其他五脏,辛入肺能助肺之气,使得肺气更旺,肺火太盛会损伤肝的功能。因此除“少辛”之外,在秋天还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火的侵入。酸指的是酸味的食品,因为秋季主收,酸主收涩,而且酸入肝,比如葡萄、广柑、柠檬、芒果等,多吃这些水果,不仅能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同时也可以补充津液的不足。 秋收冬藏,控制血压 在秋季,也是心脑血管类疾病的高发期。秋季自然界逐渐寒冷,从中医角度来讲,使体内气血逐渐趋于内,外援的提供就差,按现代医学来讲,由于寒冷的刺激,皮肤乃至皮下组织以及周围血管阻力增大。中医上讲的秋收冬藏就好比一棵大树,秋季树的营养不再向枝条发放,逐渐集结于树干或树的根须,这样以保能度过寒冷的'冬季。人也如此,到秋季内在储备多,外在储备少,容易造成血压偏高。 在秋季,血压属于上升的阶段,这个时候不仅不能停药,要时刻关注甚至要加大用量。这就叫因时用药,这也是秋季保健的一种途径。 秋季,天气干燥,人也要保持好心态,心平气和哦。 拓展知识:秋季健康养生知识 1、秋季健康养生知识 要注意防止热能过剩,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中医称“宜食麻以润其燥”。首先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发功用的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 由夏到秋,气温下降,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过于生冷,会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种消化道疾患。所以饮食上有“秋宜温”的主张,也就是说秋天应当避免光吃些凉和性寒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 2、秋季养生的几款甜品 银百合汤。材料:银耳100克、银杏15粒、百合30克、红枣20枚、冰糖适量。做法:银耳先煮片刻,再放入银杏、百合、红枣煮沸后,改用小火加入冰糖稍炖即成。 菠萝银耳羹。材料:银耳20g、菠萝1/4个、红枣7、8个、枸杞适少许。做法:银耳泡发,去掉根部,撕成小朵;银耳加水入锅煮开后小火煮至柔软有黏性,约40分钟左右;加入红枣和冰糖,继续煮制15分钟;菠萝切小块,泡淡盐水片刻后捞出沥干;将菠萝倒入已经粘稠的银耳羹中,煮10分钟;最后加入洗净的枸杞子,再煮5分钟即可。 杏仁豆腐。材料:杏仁露1瓶、琼1小把、冰糖适量。做法:琼脂提前用水泡开备用;杏仁露倒入锅中,加入一小块冰糖煮开,等冰糖煮化后放入琼脂并不停搅拌;等琼脂全部融化后迅速倒入深盘中冷却定型;冷却好的杏仁豆腐就可以切小块食用了,可以依据个人爱好加入水果等辅料。 3、秋季不宜吃什么呢 少吃生姜。生姜性燥热,食后易上火,加重秋燥。中医学上有"八九月不食姜"的说法,正是依据人体在四季不同的身体特征而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葱、蒜、韭菜等辛味之品,也要避免多食。 有些人在秋天大量吃桂圆、人参等性热补品,很容易引起腹胀、烦躁、鼻出血及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秋冬季中医养生

春属木,生长生发,宜养肝,夏属火,生长发育,宜养心,秋属金,主收敛,宜养肺,冬属水,主封藏,宜养肾。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顺应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健康养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春属木,生长生发,宜养肝

肝主春,肝喜绿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加强肝脏的保健,保持情绪乐观,不大悲大喜或暴怒。春季也能使肝气过旺,内火上升,这对脾胃会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还要加强脾胃的调节与保养。

2、夏属火,生长发育,宜养心

心主夏,心喜红色食物如:山楂、红枣、枸杞等。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受到影响,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长夏季节气候潮湿、温暖,在人体则与“至阴”之脾与之相应,天气闷热首要的防湿补脾。

3、秋属金,主收敛,宜养肺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萝卜等。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养肺之品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而辛辣食物则发散泻肺。秋季常吃梨、番茄、柠檬、乌梅、葡萄、山楂、石榴、猕猴桃等酸味水果可养肺、润肺,还能达到止泻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的作用。

4、冬属水,主封藏,宜养肾

肾主冬,肾喜黑色食物如:黑豆制品等。寒与肾相应,最易消耗肾的阳气,阳气一伤,人就容易发生腰膝酸软、易感风寒、夜尿频繁等症状,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养肾。多吃核桃、枸杞、羊肉等温性食物,用食物来补充自己的肾气。

《荀子 · 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也就是现代自然哲学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思想,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之关系,不要逆“天”而行。

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提出了“天人感应”论,认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会激起天的震怒,引发水、火、虫、旱、地震等灾害。在这里即可窥见其重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百度百科-四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