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度和湿度变化:这是外耳道炎的发病原因之一,由于温度上升和湿度增加常可导致耵聍的化学性质变化和耵聍腺管堵塞,从而降低了它的防御能力。

2.外伤:外伤也容易引起外耳道炎的发生,比如挖耳时不慎损伤外耳道皮肤,或异物擦伤皮肤,可导致细菌进入表皮层甚至真皮层,引起感染。
3.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外耳道炎的发病原因,外耳道在变态反应基础上,继发感染。如外耳湿疹患者易并发外耳道炎。
4.中耳炎:中耳炎也可能引起外耳道炎,这是由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性分泌物的刺激,常致外耳道皮肤抵抗力降低。
5.全身性疾病:引起外耳道炎的病因有很多,可引发一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内分泌紊乱、慢性便秘和贫血等也易诱发此病。
外耳道炎的危害有两种,一种为反复外耳炎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如不适当用药,另可引起内耳神经功能下降,导致更难医治。另外一种就是中耳反复发炎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外耳炎,骨头受侵蚀时有可能导致面神经瘫、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外耳道炎滴耳液
泳者耳常可用1:1酒精和醋的合剂在游泳后立即冲洗耳道予以预防.酒精有助于除去耳道内的水分,而醋可改变耳道内的pH.除非有扩散的蜂窝织炎或其他感染向外耳道皮肤以外扩散的迹象外,很少必要行全身抗生素治疗.在弥漫性外耳炎中,局部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有效.首先用吸引或干的卷棉子轻巧地清洁外耳道内感染脱屑.含0.5%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多粘菌素B10000u/ml的溶液,能有效治疗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局部加用皮质类固醇如1%氢化可的松可减轻肿胀和使抗生素渗入外耳道深层;每次5滴,1日3次,持 续7天.对外耳炎局部滴用2%醋酸,每次5滴,1日3次,持续1天以改变外耳道酸碱度的治疗同样有效.局部加用1%氢化可的松可减轻肿胀并增强醋酸的效用.在发病的24~48小时内,用止痛剂常有必要,如口服可待因30mg,每4小时1次.如果出现蜂窝织炎和有向耳道外扩散的趋势,可应用口服青霉素V250mg,每6小时1次,持续7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改用相同剂量的红霉素.外耳道疖应让其自行溃破引流,因切开排脓可导致耳廓软骨膜炎的发生.用口服抗链球菌的抗生素治疗.局部使用抗生素常无效.为止痛,有必要应用止痛剂,如口服可待因30mg,每4小时1次.干热敷同样有助于止痛和加速痊愈.局限性外耳炎可能是由风热邪毒外侵和肝胆湿热上蒸导致。由风热邪毒外侵引起的局限性外耳炎会有如下症状: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壳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检查见耳道局限性 红肿 ,隆起如椒目。这是因为风热邪毒侵犯 耳窍 ,伤及肌肤,阻滞经脉,气血 凝聚 ,故耳道皮肤红赤肿胀,如椒目或粟粒样突起;耳部经脉,多连头部,故耳部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扯耳壳时疼痛加剧。对此,可采用如下方法治疗:(1)内治:宜疏风 清热 ,解毒 消肿,选用五味消毒饮合 银翘散 加减。亦可选用金银花藤、野菊花、苦地胆、羊蹄草各30g,水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2)外治:①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耳部,以清热毒,行气血,消疖肿。②用黄连膏、 紫金锭 涂敷。③对耳前后肿大之痰核,可用 金黄膏 ,或紫金锭外敷。④疖肿已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放出脓血后敷黄连膏。(3)针刺疗法:肿胀 疼痛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疏通经脉,泄热止痛。

外耳道炎鼓膜炎
一般治疗:1.注意保持耳部卫生,忌用不干净的器械挖耳,洗头、游泳时,避免污水入耳。2.积极治疗流感,防止继发鼓膜炎。3.忌食辛辣刺激食物。4.可同时服用传统治疗。急性鼓膜炎:1.局部给予热敷及理疗。2.使用酚甘油或复方新霉素滴耳剂滴耳。3.出现炎症时,可全身给予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治疗。4.并发外耳道炎、中耳炎,按照外耳道炎、中耳炎给予相应治疗。急性大疱性鼓膜炎:1.疼痛剧烈者给予镇痛剂治疗。2.大疱未破裂者,可使用消毒针头挑破,但要注意,不可刺破鼓膜全层,避免导致中耳急性感染。3.外耳道局部滴入酚甘油;有分泌物者,使用硼酸酒精擦净。4.全身使用抗生素药物防止出现继发感染。霉菌性鼓膜炎:清除外耳道及鼓膜上的分泌物,使用水杨酸酒精、麝草香酒精或甘油滴耳。如果您有耳鼻喉疾病其它相关问题可以加我。祝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