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老年病理论和经验的学说,有哪些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知足谦和,老而不怠 《寿世保元·延年良箴》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又说:“谦和辞让,敬人持己,可以延年”。《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求老年人明理智,存敬戒,生活知足无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退休不怠惰,热爱生活,保持自信,勤于用脑,进取不止。经常读书看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多做好事,充分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如此可减慢肺功能的衰退,领略工作学习的乐趣。寓保健于学习、贡献之中。处世宜豁达宽巨集、谦让和善,从容冷静地处理各种矛盾,从而保持家庭和睦、社会关系的协调,有益于身心健康。 宋代陈直《寿亲养老新书·卷一》提出:“凡丧葬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哀忧愁不可令人预报”、“闇昧室不可令孤,凶祸远报不可令知,轻薄婢使不可令亲”,要求老年人应回避各种不良环境、精神因素的 *** 。又于《万寿丹书·养老》中提出:“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老年人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情趣怡情悦志,如澄心 *** 、益友清谈、临池观鱼、披林听鸟等,使生活自得其乐,有利康寿。 老年人往往体弱多病,应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锻炼,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应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可以尽快地恢复健康。还须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一些不良征兆,及时进行预防或治疗。 审慎调食 《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节》指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故当审慎调摄饮食,以求祛病延年。反之“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则损体减寿。老年人的饮食调摄,应该营养丰富,适合老年生理特点。 中医养生1、食宜多样 年高之人,精气渐衰,应该摄食多样饮食,使谷、果、畜、莱适当搭配,做到营养丰富全面,以补益精气延缓衰老。老年人不要偏食,不要过分限制成过量食用某些食品,又应适当补充一些机体缺乏的营养物质,使老年人获得均衡的营养。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容易发生钙代谢的负平衡,出现骨质疏松症及脱钙现象,也极易造成骨折。老人胃酸分泌相对减少,也要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在饮食中选用含钙高的食品,适当多补充钙质,对老年人具有特殊意义。乳类及乳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是理好的食物钙来源,芹菜、山楂、香菜等含钙量也较高。针对老年人体弱多病的特点,可经常食用莲子、山药、藕粉、菱角、核桃、黑豆等补脾肾益康寿之食品,或辅食长寿药膳进行食疗。 中医养生2、食宜清淡 老年人之脾胃虚衰,消纳运化力薄,其饮食宜清淡。多吃鱼、瘦肉、豆类食品和新鲜蔬菜水果,不宜吃浓浊、肥腻或过咸的食品。要限制动物脂肪,宜食植物油,如香油、玉米油。现代营养学提出老年人的饮食应是“三多三少”,即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维素多;糖类少、脂肪少、盐少,正符合“清淡”这一原则。 中医养生3、食宜温热熟软 老年人阳气日衰,而脾又喜暖恶冷,故宜食用温热之品护持脾肾,勿食或少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但亦不宜温热过甚,以“热不炙唇,冷不振齿”为宜。老人脾胃虚弱,加上牙齿松动脱落,咀嚼困难,故宜食用软食,忌食粘硬不易消化之品。明代医家李梃于《医学入门》中提倡老人食粥,曰“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粥不仅容易消化,且益胃生津,对老年人的脏腑尤为适宜。 中医养生4、食宜少缓 老年人宜谨记“食饮有节”,不宜过饱。《寿亲养老新书》强调:“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主张老人少量多餐,既保证营养供足,又不伤肠胃。进食不可过急过快,宜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还可避免“吞、呛、暄、咳”的发生。    谨慎起居 老年人的气血不足,护持肌表的卫气常虚,易致外感,当谨慎调摄生活起居。《寿亲养老新书》指出:“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老年人的生活,既不要安排得十分紧张,又不要毫无规律,要科学合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这是老年养生之大要。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以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溼度适宜,生活方便的地方为好。首先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但不可嗜卧,嗜卧则损神气,也影响人体气血营卫的健运。宜早卧早起,以右侧屈卧为佳。注意避风防冻,但忌蒙头而睡。 老年人应慎衣着,适寒暖。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而随时增减衣衫。要注意胸、背、腿、腰及双脚的保暖。 老年人的肾气逐渐衰退,房室之事应随增龄而递减。年高体弱者要断欲独卧,避忌房事。体质刚强有性要求者,不要强忍,但应适可而止。 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减退,较易疲劳,尤当注意劳逸适度。要尽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但切勿过度疲倦,以免“劳伤”致病,尽且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量力而行,勿令气之喘,量力谈笑,才得欢通,不可过度”***《寿亲养老新书》***。《保生要录》指出:“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这些论述都说明了劳逸适度对老年保健的重要性。 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面宜常洗,发宜常梳,早晚漱口。临睡前,宜用热水洗泡双足。要定时排便,经常保持大小便通畅,及时排除导致二便障碍的因素,防止因二便失常而诱发疾病。

中医老年保健养生

中医保健养生专业就业前景

院校专业:专业层次 专科(高职)

基本学制 三年

学历 专科(高职)

专业代码 520417 是什么

中医养生保健主要研究中医学、营养学、中医养生保健、健康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中医养生保健与中医疗养调理等。例如:中医推拿、按摩保健,中医针灸、刮痧调理,亚健康的检测与调理,药膳的制作等。 关键词:中医 养生 亚健康 药膳 学什么《中医基础理论》、《营养学》、《药膳食疗技术》、《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保健学》、《中医运动保健学》、《中医传统气功养生学》、《中医针灸推拿养生学》、《健康评估》、《健康管理》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中医养生旅游。 干什么医疗保健类机构:中医保健、中医养生指导。 详解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职业面向面向保健调理师、保健按摩师、健康管理师等职业,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特色康复、健康管理等岗位(群)。 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对偏颇体质、亚健康状态、常见慢性病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特色康复、健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专业能力要求1.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 3.具有独立开展健康状况监测、分析、评估的能力; 4.具有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和制订健康促进管理计划的能力; 5.具有对亚健康状态、偏颇体质、常见慢性病进行评估的能力; 6.具有对亚健康状态、偏颇体质、常见慢性病开展体质调理、情志调护、药膳食疗服务的能力; 7.具有对亚健康状态、常见慢性病开展按摩、艾灸、刮痧、拔罐、理疗等养生保健服务的能力; 8.具有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9.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养生导论、医学基础概要、亚健康学基础、健康检测与评估、经络与腧穴、中医临床医学概要、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亚健康诊疗技能。

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情志养生、中医饮食保健、中医传统气功养生、中医运动保健技术、中医养生适宜技术、人文环境养生、实用现代保健技术。

实习实训: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内外进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健康管理等实训。在中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等企业进行岗位实习。

职业类证书举例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家庭保健按摩、中医体质评估与应用、运动营养咨询与指导

接续专业举例 接续高职本科专业举例:健康管理 接续普通本科专业举例: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

持续本科专业举例

就业率

男女比例 男生 % % 女生

开设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情志养生学、中医饮食保健学、中医传统气功养生学、中医运动保健学、中医针灸推拿养生学、人文环境养生学、实用流行保健技术等 其他信息:中医养生保健就业方向: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疗养院、养生会所工作。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是国内较新兴的专业,采用“三循环、多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该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就业前景良好。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常见疾病、常见老年病防治与保健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医养生保健技能。 能从事健康保健咨询与管理、养生养老、营养膳食指导、推拿按摩保健、中医保健康复等工作,面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层及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及康养结合机构、健康咨询管理或养生保健岗位的专门人才;同时具有一定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学保健机构、养生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康养结合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康复健身机构、健康咨询机构及企业、健康管理机构及企业、健康旅游企业等,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

中老年秋季养生食谱

老年人的饮食和营养摄取需要特别照顾,那么老人秋季饮食吃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6款 1、虫草白鸭 原料:白鸭1只,冬虫夏草100克。 制法:白鸭除毛,去内脏洗净;虫草洗净装入纱布袋封口,把虫草放入鸭腹内加水上火轻煮,至肉烂,加食盐等调味,煮沸即成。食肉饮汤。 功效:滋肾润肺、止嗽化痰、适用于正气已虚、疲乏无力、咳嗽痰少等症,是支气管炎、肺结核病缓解期的调补佳膳。 2、银耳杏仁白果羹 原料:银耳100克、甜杏仁、马蹄粉各50克,白果10个,马蹄250克,冰糖适量。 制法:银耳浸透,洗净;甜杏仁、白果去壳除心用水浸泡3小时洗净;马蹄粉用水调溶;冰糖打碎;马蹄去皮、洗净,切小粒;把银耳、甜杏仁、白果放入滚水锅中大火煮滚、改文火炖3小时,然后放入冰糖,冰糖溶后搅入马蹄粉,即成。 功效:清肺润燥、敛肺止咳用于肺痨、肺燥之咳喘痰少、干咳无痰,适用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症。 3、灵芝红枣乌鸡煲 原料:乌鸡1只、灵芝25克、菜胆50克、黄酒10克,鸡精、味精各2克,鸡油30克,红枣8枚,竹笋30克,葱、姜、盐、胡椒粉少许。 制法:灵芝切成片,用鳖血炒制;乌骨鸡去毛、内脏及爪洗净;红枣去核洗净;竹笋用温水发透;菜胆洗净;姜、葱切段;灵芝、乌鸡置大火烧沸,再用文火蒸25分钟,加竹笋、菜胆、鸡精、味精、盐、鸡油煮熟,即成。 功效:益精气止咳喘、安神、降血糖、利关节,适用于老年性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糖等症。 4、罗汉果煲猪肺 原料:罗汉果1个、猪肺24克,调料品适量。 制法:将成熟的罗汉果洗净,切成薄片;猪肺切成小块,挤出泡沫,洗净放入沙锅中,加水适量;再放入罗汉果片同煮,煮后加入调料,即可食用。 功效:润肺止咳、清热化痰,适用干燥热咳嗽。 5、双耳冬菇 原料:水发银耳、木耳、冬菇各100克,精瘦肉150克,鸡汤适量,黄酒、香油、盐、淀粉各少许。 制法:将原料洗净放入锅内,置火上,用鸡汤或精瘦肉汤炖熟透时,适量加入盐、黄酒、香油少许,再调入淀粉汁,待汤汁黏稠明亮时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滋阴、止血。体弱消瘦、低热者及出血病患者食用尤为适宜。 6、八宝猪肚 原料:猪肚1个、糯米150克、红枣10枚、莲子、粳米、芡实各15克,枸杞15克,火腿肠碎末15克,葡萄干15克,食盐、味精等调料适量。 制法:猪肚洗净,糯米淘洗干净,将糯米、红枣、莲子、粳米、芡实、枸杞、葡萄干、火腿肠末、食盐、味精等混合拌匀后灌入猪肚内,旺火蒸熟后食用。 老年人常吃红糖可延年益寿 许多人都认为,红糖适合月经不调和刚生了孩子的女性吃。其实红糖更适合老年人,特别是年老体弱、大病初愈的人吃。这是红糖是未经精炼的粗糖,保留了原料中的较多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铁、锌、锰、铬等,其营养成分比白砂糖要高得多。 据检测,每100克红糖中含钙90毫克,含铁4毫克,还含有少量的核黄素及胡萝卜素。日本科研人员还从红糖中提取出一种叫做“糖蜜”的多糖,实验证明,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效,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中医认为,红糖性温、味甘,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老年人对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逐渐减少,所以专家建议,老年人吃糖应多选择红糖。 其实,红糖的吃法很多。如可以将银耳、枸杞、红枣或红豆加入到红糖里一起煮,有利水利尿的功效。将桂圆、姜汁加入到红糖里共煮,有补中补血的效果。将红薯、姜汁加入到红糖里一同煮,更具有养生的功效。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红糖。中医认为红糖性温,适合怕冷的虚寒体质者食用。胃酸高的人,包括患有糜烂性胃炎、胃溃疡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都不宜食用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