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可吃些山药、红薯、羊肉、萝卜、花生、红枣、姜等食物,但需适量。山药、红薯饱腹感强,且膳食纤维丰富,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冬季天气比较寒冷,人体需要的热量高,此时宜食用温热食物,如羊肉、牛肉等,此类食物可以很好的补充身体所需的热量,增强抵御寒冷的能力。萝卜是冬季养生的常备食物,可煲汤、可做菜,易于保存,可助消化。花生一类的坚果,热量高,含有油脂,红枣、姜等二者搭配煮水喝,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多种营养物质。冬季养生可适当进食温补之品。日常生活中建议清淡营养饮食,粗细粮、荤素搭配合理,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运动,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悦。

冬季养生饮食调养食谱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尤其适合养生。而在中医学理论中,也有着著名的“冬季养生”概念。所谓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饮食养生三原则 食疗,冬天饮食养生要注意三大原则。 养肾为先。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此时养肾至关重要。市中医院内科专家强调,冬季饮食上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温食忌硬。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中医指出,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增苦少咸。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专家强调,在进补之时,要因人而异,男女老幼有别。“人的一生需经历不同的发育和生理变化阶段。各个阶段人体内脏腑的气血阴阳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各年龄段人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工作情况也各不相同。应该根据这些变化来补益身体。” 如:儿童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其在冬令的补益,当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枣、薏仁等。青年学生日夜读书,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肾虚,其在冬令的补益可选用莲子、首乌等。不少中年人身负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导致气血耗伤,故冬令补益以养气血为主,可吃桂圆肉、黄芪、当归等。老年人身体虚弱,再加上身患多种疾病,故老年人冬令必须进补。

冬季养生饮食原则
1、起居有常,生活规律《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持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固阴精,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冬季大部分动物都会减少外出,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冬天要作息有律,多睡觉,少熬夜,提升阳气,扶助正气,防止春季“温病”的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精神与形体功能的和谐一致,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四时之间的养生方法,即“春季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之谓养生;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之谓养长;秋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之谓养收:冬季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人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此之谓“养藏”,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2、补肾健脾,调和气虚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阳保阴之品,忌食生冷、粘、硬之食。注意合理搭配,多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西红柿、香菇和木耳)、含有丰富的钙的食物(如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紫菜和奶粉)、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小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和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香菇、杏仁)。晨起食热粥、晚间易节食,以养胃气。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和八宝粥,以及适当配伍温阳益气,养阴补血之中药:如人参、黄芪、阿胶、鹿茸、当归等。3、调摄情志,平和心态古代养生学,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古人认为,情志与人的脏腑功能是相联系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往往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内经》一再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反复强调“和喜怒”是智者养生之道:古代养生著作中均认为情志活动中心是主宰一切的,实际就是主张人的理智、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当支配情感活动,所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古代养生的核心内容。

4、导引按摩,增强体练《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中即有“引导”“按”之称。引导是以人体肌肉运动为主,并配合一定呼吸运动的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它不仅可以养身强体,还可防疾治病,《素问 血气形志篇》认为引导能治“病生于筋”和治“息积”。古代导引的内容包括导引式(体操)以及后来展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内经》中还首次提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的“按”一词,这是一种以推拿、按摩、叩击为形式的一类运动,既可养生、锻炼,又可治病保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要求人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用长时的散步和跑步的方法来锻炼身体,通过人体运动来提高、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各器官系统充满活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运动不当也会对人体有害,进行适量运动才能对人体有好处,否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