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性,还有五味(酸、甘、苦、辛、咸)等性质和味道特点。:中医食疗强调“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体质、病情、季节和地域等因素制定不同的食疗方案。:中医食疗方法包括食疗调理、养生保健、干预治疗等不同层次。:中医食疗对调节身体机能、促进健康、预防疾病、辅助治疗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中医食疗强调食材天然、绿色、优质,种类丰富,包括粗粮、蔬菜、水果、肉类、海鲜、豆制品等。:中医食疗通过搭配不同食材、调味品和烹饪方法等方式调理食物,从而达到不同的食疗目的。

中医食疗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中医中的“食疗”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宫廷之中就有“食医”一职,专门负责为皇室调配饮食,以保证性味均衡,养护健康。

中医有句话叫“药食同源”。中医认为,大部分常用的食物有四气五味的区分,因而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虽然食物一般性味平和,正常人长期食用不会有不良作用,但如果患有疾病,最好也注意食物的药性,有针对性地选用,更有利于治疗和康复。这在食疗学中称为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的原理与药性原理是一致的。例如甘味入脾,吃甜食具有调和脾胃、补养气血、补充热量等作用,但过食甜腻之品,则会造成脾胃气机壅塞或痰湿内生;酸味入肝,适量吃酸食可促进食欲,健脾开胃,但过量食用反而会伤胃;苦味入心,具有清心火、解热毒等作用,多食却会伤脾胃;辛辣入肺,可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但过食会上火动血;咸味入肾,补充盐分,能软坚润下,过食则会伤肾,导致水湿停滞。不同季节的饮食也有讲究,如夏天宜清淡,秋季须滋润,冬季应补益等。
中医食疗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食物疗法,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

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
关系
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关系
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但食物毕竟是食物,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于弥补阴阳气血的不断消耗。即便是辨证不准确,食物也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大的危害。正如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随着日常饮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药物疗法主要使用药物,药物性质刚烈,自古有“毒药”之称,主要是为治病而设,因此药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局限,主要针对患者,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若随便施药,虚证用泻药,实证用补药,或热证用温性的药物,寒证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甚至恶化。因此用药必须十分审慎。
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食疗用品在剂型、剂量上不像药物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换,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习惯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之味美色艳,寓治疗于营养和美味之中。
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相得益彰。
食物疗法与药膳
药膳是近几年来逐渐从食疗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食疗食品。它是把药物和食物合理配伍,运用中国传统的烹调技术,结合现代食品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有一定保健治疗作用,色香味形俱全的特殊食品。药膳取药物之性,食物之味,借助食品的形式,食借药威,药助食势,相得益彰,共同起到保健强身、治病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