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茵(中医学博士)】 三餐定时,让你肠胃年轻20岁! 据研究指出,三餐不按时进食的人,罹患胃肠疾病的机率比正常用餐的人要高出好几倍。若依照「十二时辰养生法」原则,一天中的三餐则应分别在早上7~9点、上午11~1点、晚上5~7点进行。 早上7到9点正是血气流注于胃的时刻,也就是说胃在这时最容易接受食物。且建议起床后半小时就应该进食,而且最好能在8点前吃完早餐。这样才能确保下一个时辰的值班者—脾经有足够的营养得以吸收,提供大脑能量来展开一天的工作。如果错过了进食,人体会不断分泌胃酸,容易出现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发炎等病症。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气血运行心经的时辰,最适合吃午饭,以便接下来小肠经能顺利吸收午餐营养。晚餐则最好能在晚上6点左右进食,最晚别超过9点。 吃对顺序4步骤,让你热量吸收减少一半! 面对满满一桌菜,你选择先吃哪一种?大口饭大口肉最后再吃菜,还是喝汤、吃菜最后再吃饭和肉?进食顺序没搞好,身体吸收的恐怕只有热量及脂肪。 肚子饿的时候,吃错了顺序就会影响肠胃道的吸收与消化力,还会让原来应该消化掉的食物停留在肠道里。 步骤1: 先用一碗温热的清汤垫底。浓汤含有极高热量,会增加心血管负担,千万避免;油脂丰富的排骨汤、鸡汤要先撇掉浮油再喝。切忌边吃饭边喝汤,或是用汤泡饭方式进食,会阻碍正常消化。 步骤2: 再吃含有大量纤维的蔬菜,能带来饱足感,接下来的淀粉、肉类等食物不容易吃多;还能将之后食用的高脂、高糖食物快速经由肠道排除体外。 步骤3: 消化速度较慢的淀粉(米饭)与蛋白质(鱼、肉类)要在最后吃。 步骤4: 等到食物都开始被消化之后,用餐完半小时~1小时再吃水果,有助铁与钙吸收。 这样做当然 : 晚上肚子饿,宵夜当晚餐吃 在中医里有所谓的「十二时辰养生法」,即按照太阳运转的规律性来进行养生。在此一法则中,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最佳就寝时间,这时切忌熬夜,最好也不要进食。因这个时辰人体经脉运行于「胆经」错过了睡眠,胆就无法充分的休息。身体于是容易疲累、皮肤开始变得粗糙……年轻的时候或许没有感觉,但时间一久或是进入30岁后,身体各部位就会向你发出抗议。 假如可以在晚上7点前结束晚餐,那么11点上床休息时的肠胃刚好消化完毕,也不会有太过饥饿而睡不着觉的情形发生。但对于非得要加班或上晚班的人来说,吃宵夜就显得有其必要性了。 (编辑推荐:吃对就能边睡边瘦!中医师评选宵夜红绿灯食物) 可是我发现很多人的宵夜不是泡面就是盐酥鸡等高热量、高淀粉的食品,这些东西或许可以快速填饱肚子,但吃完后往往让人昏昏欲睡。加上熬夜时身体的火气较大,再吃这一类容易上火的食物,就会出现嘴破、口臭、脸上长痘痘、牙龈肿痛,甚至还会影响精神,变得脾气暴躁。 超过晚上11点必须吃宵夜的话,最好以4、5分饱为原则,少量的淀粉食物与优良的蛋白质(清煮瘦肉、牛奶),对工作效率与精神都能有较好的提升作用。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喝牛奶最好以温热过的较好,不要选择冰鲜奶,因夜间人体的阳气较弱,吃生冷的食物更容易损耗元气。 超过晚上11点必须吃宵夜,温热牛奶是不错的选择。 健康这样做: 晚上肚子有点饿却又睡不着时,可以吃点高纤饼干、温牛奶或寒天果冻等清爽的食物,既可适度解饥、补充营养,又不会造成身体负担。【徐慧茵(中医学博士)】 三餐定时,让你肠胃年轻20岁! 据研究指出,三餐不按时进食的人,罹患胃肠疾病的机率比正常用餐的人要高出好几倍。若依照「十二时辰养生法」原则,一天中的三餐则应分别在早上7~9点、上午11~1点、晚上5~7点进行。 早上7到9点正是血气流注于胃的时刻,也就是说胃在这时最容易接受食物。且建议起床后半小时就应该进食,而且最好能在8点前吃完早餐。这样才能确保下一个时辰的值班者—脾经有足够的营养得以吸收,提供大脑能量来展开一天的工作。如果错过了进食,人体会不断分泌胃酸,容易出现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发炎等病症。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气血运行心经的时辰,最适合吃午饭,以便接下来小肠经能顺利吸收午餐营养。晚餐则最好能在晚上6点左右进食,最晚别超过9点。 吃对顺序4步骤,让你热量吸收减少一半! 面对满满一桌菜,你选择先吃哪一种?大口饭大口肉最后再吃菜,还是喝汤、吃菜最后再吃饭和肉?进食顺序没搞好,身体吸收的恐怕只有热量及脂肪。 肚子饿的时候,吃错了顺序就会影响肠胃道的吸收与消化力,还会让原来应该消化掉的食物停留在肠道里。 步骤1: 先用一碗温热的清汤垫底。浓汤含有极高热量,会增加心血管负担,千万避免;油脂丰富的排骨汤、鸡汤要先撇掉浮油再喝。切忌边吃饭边喝汤,或是用汤泡饭方式进食,会阻碍正常消化。 步骤2: 再吃含有大量纤维的蔬菜,能带来饱足感,接下来的淀粉、肉类等食物不容易吃多;还能将之后食用的高脂、高糖食物快速经由肠道排除体外。 步骤3: 消化速度较慢的淀粉(米饭)与蛋白质(鱼、肉类)要在最后吃。 步骤4: 等到食物都开始被消化之后,用餐完半小时~1小时再吃水果,有助铁与钙吸收。 这样做当然 : 晚上肚子饿,宵夜当晚餐吃 在中医里有所谓的「十二时辰养生法」,即按照太阳运转的规律性来进行养生。在此一法则中,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最佳就寝时间,这时切忌熬夜,最好也不要进食。因这个时辰人体经脉运行于「胆经」错过了睡眠,胆就无法充分的休息。身体于是容易疲累、皮肤开始变得粗糙……年轻的时候或许没有感觉,但时间一久或是进入30岁后,身体各部位就会向你发出抗议。 假如可以在晚上7点前结束晚餐,那么11点上床休息时的肠胃刚好消化完毕,也不会有太过饥饿而睡不着觉的情形发生。但对于非得要加班或上晚班的人来说,吃宵夜就显得有其必要性了。 (编辑推荐:吃对就能边睡边瘦!中医师评选宵夜红绿灯食物) 可是我发现很多人的宵夜不是泡面就是盐酥鸡等高热量、高淀粉的食品,这些东西或许可以快速填饱肚子,但吃完后往往让人昏昏欲睡。加上熬夜时身体的火气较大,再吃这一类容易上火的食物,就会出现嘴破、口臭、脸上长痘痘、牙龈肿痛,甚至还会影响精神,变得脾气暴躁。 超过晚上11点必须吃宵夜的话,最好以4、5分饱为原则,少量的淀粉食物与优良的蛋白质(清煮瘦肉、牛奶),对工作效率与精神都能有较好的提升作用。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喝牛奶最好以温热过的较好,不要选择冰鲜奶,因夜间人体的阳气较弱,吃生冷的食物更容易损耗元气。 超过晚上11点必须吃宵夜,温热牛奶是不错的选择。 健康这样做: 晚上肚子有点饿却又睡不着时,可以吃点高纤饼干、温牛奶或寒天果冻等清爽的食物,既可适度解饥、补充营养,又不会造成身体负担。 这样做当然 : 早上没时间,早餐只要能简单吃饱就好 「十二时辰养生法」早上7~9点正是胃经当令且阳气最旺之时,此时进食最容易消化,所以「吃早餐很重要」这件事,老祖宗老早就说了。然而现代人作息不当,晚上熬夜,早上爬不起来、匆忙出门,早餐草草解决甚至不吃,甚至有「不吃早餐有助减肥」的迷思,实在是一大错误。 早餐在9点前结束,9~11点是身体走脾经的时候,「脾主运化」,脾脏对维持消化功能、把食物化为气血、输送到五脏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早饭吃足、吃好,是不用担心发胖的。反之,经过一整晚的睡眠,不吃早餐的空腹状态直到中午,血液中的糖分大大降低,中餐时反而易吃进更大量的食物。且经过许多临床病例证实,经常不食早餐者,胃肠系统也会出现障碍。 大部分人早上时间太短或贪图方便,早餐只求能简单吃饱,早餐店、便利商店随便买份三明治、蛋糕配上咖啡、奶茶,或是热牛奶加点玉米榖片拌一拌。这些食物虽然也能填饱肚子,却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并不符合营养均衡的原则。 丰盛而均衡的早餐能提供身体及大脑能量,提升专注力,是一天活力的开始,大量的蛋白质搭配一些碳水化合物、一些纤维质与脂肪,就是最佳组合。 (编辑推荐:吃什么最善待大脑又不胖?脑科学家:「饭店式早餐」最理想) 地瓜稀饭富含优质碳水化合物与纤维质,是早餐首选。 健康这样做: 早餐用一杯蔬果汁或精力汤打发,虽然可以吃进很多维生素,但还是建议补充一些优良蛋白质,例如可以加上一些煮熟的豆类;蔬果汁通常较寒,寒性体质的女性早上空腹喝并不适合。请以清粥小菜或馒头(吐司)加上坚果生菜沙拉与蔬果汁,取代油条加豆浆或是火腿三明治加上奶茶的早餐组合吧! 自己做早餐,减少90%的油脂,只要用面包加上一些蔬菜与肉片,在家就可以做出营养美味的早餐。 本文摘自《吃对食物 越吃越年轻》/徐慧茵(中医学博士)/台湾广厦有声图书有限公司

中医养生顺时食疗,根据中医养生的要求

按照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不是扁鹊著的,是后人假借黄帝与岐伯的对话编成的中医经典。

百度百科对黄帝内经的成书是这样说的:

古人对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一)成书于先秦、战国之时。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有宋代的邵雍,明代桑悦、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邵雍在《皇极经世》卷八《心学第一、二》中以为《素问》是“七国时书也”、“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所为而托于上古。” (二)成书于虞国、秦汉之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程颢、司马光等。他们认为“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邪?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斗中说《素问》“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达旧闻,著之竹帛。”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三)成书于西汉时期。明代郎玻所著的《七修类稿》认为《素问》“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则黄帝时末世邪?又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由仪狄是生其前面彼时人已皆伪邪?《脉要精微论》中罗裹雄黄,《禁服篇》中欲血而受,则罗与欲血皆汉时事邪?予故以为岐黄问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在这里,朗玻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 对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古人的看法主要就有这些。然而研究并没有到此结束,当代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们通过对《内经》和《周礼》及《史记·扁鹊仓公传》的对比,说明三者在学术思想上的一致性,并通过对《素问》文学结构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出自于先秦而不可能迟于扁鹊。并通过分析前人的成说和大论的内容,认定这一部分内容出自于战国至东汉之间,而且经过多数医家汇集而成。至于《灵柩》,作者先通过对其书的真伪的分析,判定《灵柩》与《针经》实即一书,而后又得出“《灵柩》和《素问》一样,基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东西,因而它亦并不是成于某一人之手,”至于《素问遗篇》,则属伪书,其时代不出于唐宋之间。 还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篇章,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同时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而是由许多医家和学者写成于不同时期。《内经》中的篇章既有写成于战国时期,又有成于秦、汉甚至更后。究其论据有五:其一,《素问》的有些篇章用干支来表示时间,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以后的事。其二,《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其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其四,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西汉更早。其五,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这一点已有不少人予以肯定。至于要确定具体的成书年代,就现在来看远非易事。

根据中医养生的要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应用、适应广泛。

1、整体动态: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健康不仅仅是某个器官的功能正常,而是各个器官之间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医养生强调对整体生命过程的把握和干预,通过调节身体各系统的平衡,以达到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2、和谐适度:中医养生学注重平衡和谐,主张在生活中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饮食和情绪、工作和娱乐,避免过度或不足,从而使人体处于最佳状态。3、综合应用:中医养生学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调养方法和手段,如针灸、按摩、食疗、草药、气功等,以提高身体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

4、适应广泛:中医养生学旨在促进人体健康与长寿,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群,都可以通过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整身体状态,提高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学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生活方式,以及适当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一种养生方式。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1、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合理膳食可以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冬季应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蒜等;夏季应多吃清凉食品,如西瓜、黄瓜、荷叶等。

2、起居有常:中医强调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定时进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

3、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4、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轻度有氧运动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

5、中医治疗:中医养生也包括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养生不仅要注重个人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整,还应该结合自身的体质特点,选用适合自己的中医治疗方法和养生方案。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