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黄帝内经》中给出了四季的养生原则。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冬季养生要领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养生要领: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注意顾护阳气,着眼于一个“藏”字。
心理调节:应做到精神安静,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动,才能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这样便可做到“无扰乎阳”,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也利于预防春温之病。
运动原则: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锻炼。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霾中锻炼。锻炼前做好准备活动,锻炼前后注意衣物的适当增减,不要穿湿衣服,预防感冒。
饮食原则:冬季饮食应当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节,此时脾胃机能每多旺盛,是营养物质积蓄的最佳时机,正合冬藏之意。
四时养生秋季养生方法
养生是一个长久的工作,春夏秋冬的养生 方法 也各不相同,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欢迎大家阅读。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 春夏养阳春夏怎么养阳呢?春天主生发,气生发而阳光开始明媚,万物复苏。《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阳光,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去晒太阳,让我们抒发肝气,让我们的生机和气机随着春气来运转,这就叫做四气调神。春天养生的重点是怎么样把你的肝气和五脏气与春气来合拍、来协调。春季养生以升发疏畅为特点,我们要注意使体内的阳气渐旺起来。春天的气候促使人血液循环加快,与肝脏的生理机能相关,若肝脏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夏天的时候,万物茂盛,阳气旺盛,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机来保养我们的身体,来维护我们的生命。夏天重在养心,要多一吃点苦的东西,因为苦入心,对清我们的心火、对清我们的热都很有好处。夏天我们还要多吃一点清暑利湿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汤等。关于肉,我们就多吃一点性寒的、性凉的,比如鸭子肉,而应该少吃一点鸡肉等性温的东西。我们尽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这样吃东西对我们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处。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养脾的时候,脾主运化,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养化,就是要把东西煮熟了再吃。而且这个时候,大地要进入到成熟的阶段了,谷子在灌浆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这个时候是我们养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时候。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还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为心之液"一说,所以心气也最易耗伤。秋冬养阴秋天的时候是"入地户"的时候,我们常说 春分 开始"开天门", 秋分 开始则"入地户"。入地户时,万物要开始 收藏 ,我们人体也要养收。天地经过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万物该长的已经熟了,果子、庄稼都收藏了,这个时候呢,人也应该转为休息了,这叫作"收"。秋天主要要养肺。肺经过了夏热的燥,到这时就要多吃润的东西,比如梨、藕、杏仁、贝母、百合这些东西,来养我们的肺、润我们的肺,收敛我们的肺气。秋天湿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节。秋天天气干燥,"燥"易伤肺,使气宣发的功能受影响。从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症。所以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就是秋养肺的理论依据。到了冬天以后,就主藏了。这个时候万物都闭藏,动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谢了,树叶也落光了,那么人呢,人的身体也该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养生就是养藏,藏什么呢?藏精,藏好了精则来年不会生病,所以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经有一个患者来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说你冬天干嘛了,他说这个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涂。其实这就是他在冬天没有藏精补养身体而造成的后果。我告诉他现在补一补吧,赶快来个"春眠不觉晓",通过睡眠保养好精气。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法则 时令养生法时令养生法的精髓在下按照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凋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顺应春夏生长之阳气盛而养阳,顺应秋冬收藏之阴气盛的特点而养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时令养生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养生原则。春季养生法则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生机勃发,故称凡为发陈在自然界呈现出一种新牛的状态,万物欣欣向荣。在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败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这是适应春季的养生法则及方法。夏季养生法则夏季的三个月,万物生长华丽茂盛,故称其为蕃秀。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植物开花结果。当此之时,人们应当晚睡早起,切莫厌恶白天过长,保持心情舒畅,使精神之花更加秀丽,使阳气宣泄通畅,对外界事物有浓厚兴趣,这是适应夏季养生的法则及方法。秋季养生法则秋季的三个月,自然界呈现出一派丰收而平定的景象。秋风劲疾,秋高气爽,景物淸明。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可效仿鸡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促使精神情志安宁,以缓和秋季初凉的伤伐,收敛精神情志而不使其外散,使秋气平定,肺气清肃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可以保养人体“收”气的方法与原则。冬季养生法则冬季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季节,自然界中的阳气深藏而叨寒之气很盛。风寒凛冽,水结成冰,大地冻裂,在此时,人们应当早睡晚起,必待太阳升起时起床,使精神情志安宁而不妄动,如同潜伏起来一样,离开寒冷气候的刺激,尽量保持温暖,不要过多地出汗,损伤正气,这是适应冬季“藏”气特点的养生方法和原则。《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按照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运转不息的,我们养生也必须按照这个规律适时调节。违反了这一规律,必将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调,使身体致病。春夏秋冬四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中医重视人体环境人患感冒,发烧咳嗽了要到医院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到医院查体温也好,测血压也好,化验血液也好,按西医的思路就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即到底是什么细菌和病毒使人患病,这恐怕是现代医院首先要查的。从上世纪40年代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研究出了7000多种抗生素,但是今天在临床上依然在使用的抗生素不过几十种。大量的抗生素都被淘汰了,现代医学面临困惑。而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中医治病靠的是草根、树皮,现在用的药方大多是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方子。两千年前的中药方还有效,中医解决的是人体的内在环境,是依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养生要顺应四时养生首先要顺应四时,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根据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要顺应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把许多致病因素、异常气候等叫做虚邪贼风,这些都会导致人生病。夏天空调开得太凉,冬天暖气烧得过热,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中医认为冬天气血是潜藏的,如果太热,令气血耗散,冬不藏精,春天就要得温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而五脏又对应四季。春季易肝阴不足,产生春困;到了夏季,汗出得多,容易胸闷、气短;到了秋季,易感燥邪而干咳、少痰;到了冬季,气血应该潜藏于内。所以说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在每一年、每一季注重养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四季进补,春宜养肝春天时,气血从内向外调动,此时应该注意养肝,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女性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乌鸡白凤丸更多地是使用在女性身上。可是春天时气血达表,无论男女都会出现肝血不足的状况。如果男士每天早上吃一粒乌鸡白凤丸,就会觉得不疲劳了,春困的感觉也消失了;到了夏天,天气闷热,阳气不足,会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此时中老年朋友应该喝一点生脉饮,生脉饮里面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有助于滋养心气;而秋天应吃点秋梨膏,梨有润肺、止咳作用,可入肺经,它可以有助于气血从外向内走;到了冬天时,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应注重补肾,过了更年期的女性,可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中青年女性还应补血,可吃一点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做成的膏。吃了这些富有营养的东西,通过在身体内的充分运化,就能达到四季养生的目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与五脏是直接相关的。春天时,气血从里往外流,里面的气血相对不足。很多人会有肝气、肝血不足的情况,常常感到失眠、春困。我们应注意养肝。无论男女,最好服用些乌鸡白凤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子,疗效经过上百年的实践检验。女性以肝为先天,养血为主,服用此药自然不在话下。但不要以为这只是妇科圣药,男性也会在春天存在肝血相对不足的情况。有此证之男士,可每天早上适量服用。到了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去了。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你往往会感到气短、胸闷,这是因为夏气影响了你的心气。我建议多喝点生脉饮(人参1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尤其是中老年人。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的方药。其中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总体效果有助滋养心气,抵御暑热。秋天则是气血由外往里走的季节。秋气与肺气相通。可吃点秋梨膏(精选白梨,配合其他润肺生津的药物,加蜂蜜、红枣等佐料制成)。梨有润肺、止渴作用,可入肺经,有助气血速降,帮助人们把气血吸纳回体内。冬天户外 大雪 飘飘,人体气血都藏起来了,正是补养的好时机。冬天重在补肾,男性以精气为主,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女性更年期前重在补血,可服用阿胶、大枣、核桃仁,用冰糖把三者做成膏剂服用;更年期后,可服用六味地黄丸。中医称这种养生方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身体功能正常情况下的滋补方法。若是感冒了,或患了其他病,则应先治疗原发疾病。春夏秋冬养生相关 文章 :1. 中医养生春夏秋冬 2. 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 3. 浅谈四季养生 4. 春夏秋冬养生之道常在 5. 四季养生的好处 6. 四季养生食谱 7. 四季养生饮食食谱
四时养生秋季养生是什么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属阴。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顺应四时适环境,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也要保养阴气。
这就要求人们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适时调理。如在作息上要“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就连蔬菜瓜果的食用也要顺应季节性交化。春天,养生的方法:
1、多到户外,长养生机
踏青去。春暖花开,阳光灿烂,大地一片生机。经过了一个严冬的蛰藏,人们就应该多到公园,多到郊外,到高山、海边、河畔、旷野……去踏青、去春游、去放风筝、去呼吸新鲜空气。
我们一起做运动。可以选择骑车、快走、跑步、爬山、打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春天大自然的生机,长养人体的生气,激发人体生命活力,帮助人们走出严冬,融入到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中去。
2、摆脱春困,充满生气。
人体由冬寒进入春温,由“冬藏”转入“春生”,这样气血运行偏于外,可能导致心脑相对缺血,所以使人发困。
多平卧,免春困。因为平卧时,血就会充分流到肝内(“卧则血归于肝”),肝的气血充足、
气血条达,心脑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决。中医认为肝管理人体气血的分配,所以养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劳,春天就不会发困。
春茶提神。春茶是让人有生气的好饮料。
人参炖鸡或黄芪炖肉,可以益气养肝,帮助我们走出春困低谷。
3、心情愉快,朝气蓬勃
拒绝抑郁,远离沉闷。冬天天气严寒、气候阴冷,人的心情容易沉闷、压抑;到了春天,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就应该拒绝抑郁,远离沉闷,使心情愉快起来。
朝气蓬勃。多和人说笑,多去赏花以悦目,心情就会愉快,才会有朝气,有朝气才有生气,五脏才有活力。
春天重在养阳。切莫错过春天养阳这一大好时机。
生命的火种——阳气。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天上没有太阳,地上就没有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