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运动效果的蓄积作用,适宜的运动频率以每周3~4次为宜,经常参加活动的人运动频率是每周3~5次。

一周运动一次时,运动效果不蓄积,肌肉酸痛和疲劳每次都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且易发生伤病;一周运动二次时,肌肉酸痛和疲劳减轻,效果一点一点蓄积,但不显著,而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VO 2 max增加逐渐趋于平和,运动效果显著。
体育锻炼注意事项:
热身的主要作用是舒展肌肉、活动关节等,运动前热身是防止受伤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对于业余运动爱好者来说,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热身便直接开始剧烈运动,很容易引发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腹痛等症状。
运动过后勿贪凉,休息一会再冲澡:运动过后,人体的毛孔处于扩张的状态,如果采取上述方法快速降温,会使毛孔急剧收缩。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体表温度急剧下降,但身体内的热量却散发不出来,很容易引起发烧、感冒等症状。正确的方法是等身上的汗都干了之后再用温水冲澡,而且水温最好高于体温1~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育锻炼
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至少
经常锻炼,也就是一周锻炼超过三次的人,身体素质更好。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锻炼。中等强度锻炼包括骑车、快走或做园艺,高强度锻炼包括跑步等。
与完全不锻炼的人相比,经常锻炼者在研究期间早死的几率少35%;只在周末锻炼一两次,但总锻炼时间达标的人,早死几率低30%。经常锻炼能让人死于癌症的几率低21%,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低41%。但一周锻炼一两次同样能让死于癌症的几率低18%,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低40%。即使锻炼总时长不“达标”,对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抵抗”效果也差不了太多。健身技巧:
1、找私人教练,正规健身房的私人教练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和培训出来的,对各种锻炼方法都有一定了解。
2、找一个“健龄”比自己大的健身伙伴,因为对每个动作、每个器械都很熟悉,尽管动作和器械是固定的,但是每个人对动作器械的了解不一样,学习方法经验即可。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健身一周一次就有用 帮你多活好多年!
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是指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与锻炼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次适量的运动后,对肌肉(如肌糖元的储备)和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健身效果,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从几个小时到几天)。运动后,肌糖元的浓度逐渐增高,在第24小时达到最高点,以后又逐渐减少。最合适的运动频度应该这样掌握,即在前一次锻炼的效果尚未消失之前,进行第二次运动,每次锻炼的健身效果逐渐积累,就能够达到提高体能、增进健康的目的。否则,每次运动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破坏了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就难以取得应有的健身效果,还容易在每次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疲劳及某些运动创伤。

初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开始锻炼时,运动频度更少些,以每周3次、每次15―30分钟较适宜。以后,随着运动进程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每周可运动3―5次,每次30―50分钟。
进行有一定运动强度、运动量及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时,每周进行3―4次,隔日1次即可。有研究表明,采用间歇训练法进行身体锻炼,6―7周之后,最大吸氧量可明显提高。
体质稍差、年龄偏大或初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可以进行慢跑或跑走交替的运动方式,每次15―30分钟,频度为每周2―3次。经过几周或几个月后,根据体质情况再增加运动频度。增加频度时,一定要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体情况、进行运动的时间及运动后的反应(如心率、呼吸次数和肌肉是否酸痛)等综合考虑。年龄较大、身体较胖、体质较弱的人易产生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反应及肌肉酸痛等,在增加运动频度时应特别慎重。
如果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消除体内多余的脂肪、减轻体重,每周运动5次比运动3次的效果要好一些,但运动强度不可过大,运动方式不要过于剧烈。您可以通过增加运动频度和延长运动时间来增加身体的热能消耗,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