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人类HLA基因复合体 3.1 HLA复合体定位及结构 3.2 HLA等位基因及编码产物的命名 3.3 HLA复合机遗传特征 4 HLA抗原的分子结构 5 HLA抗原的组织分布 6 HLA抗原表达的调控 7 HLA与疾病相关性 8 HLA表达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8.1 HLAⅠ类抗原表达异常 8.2 HLAⅡ类抗原表达异常 9 HLA与排斥反应 10 HLA与法医 11 HLA分型技术 11.1 血清学分型技术 11.1.1 HLAⅠ类抗原的检测 11.1.2 HLADR、DQ抗原检测 11.2 细胞学分型技术 11.3 HLA的DNA分型技术 11.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技术 11.3.2 PCR/SSO技术 11.3.3 PCR/SSP技术 1 拼音 rén bái xì bāo kàng yuán xì tǒng 2 英文参考 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 排斥反应本质上是一种免疫反应,它是由组织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诱导的。这种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称为组织兼容性抗原(histopatibility antigen)或移植抗原(transplantation antigen)。机体内与排斥反应有关的抗原系统多达20种以上,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者称为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其编码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patibilityplex,MHC)。控制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与调节功能的基因(immune uesponse gene,Ir gene )也存在于MHC内。MHC不仅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也广泛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人类的MHC称为人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 3 人类HLA基因复合体 对人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系统及其基因复合体的认识比小鼠约晚10年,法国学者Dausset在1958年首先发现,肾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患者以及多次输血的患者血清中含有能与供者白细胞发生反应的抗体。后者所针对的抗原即人类主要组织相溶性抗原。由于该抗原首先在白细胞表面被发现且含量最高,而且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AL);人类MHC,即编码HLA的基因群自然数为HAL复合体。 3.1 HLA复合体定位及结构 HLA复合 *** 于人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该区DNA片段长度约3.5~4.0×千个堿基对,占人体整个基因组的1/3000。图52显示HLA复合体结构。HLA复合体共有数十个座,传统上按其产物的结构、表达方式、组织分布与功能可将这些基因座分为三类。 图52 人类HLA复合体结构示意图 1.HLAⅠ类基因在Ⅰ基因区内存在多达31个有关的Ⅰ类基因座,其中HLAA、HLAB和HLAC为经典的HLAⅠ类基因,其它基因的产物分布有限,且其功能不明,另外还有许多伪基因. 2.HLAⅡ类基因 HLAⅡ类基因区包括近30个基因座,其中经典的Ⅱ类基因一般指DR、DP和DQ,它们编码的产物均为双肽链(α、β)分子。陆续发现了一些位于Ⅱ类基因区的新基因座,其中某些基因的产物与内源性抗原的处理与呈递有关。 3.HLAⅢ类基因 HLAⅢ类基因区域至少已发现36个基因座,其中C2、C4、Bf座编码相应的补体成分,另外还有21羧化酶基因(CYP21A、B)肿瘤坏死因子基因(TNFA、B)以及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基因。补体C4由二个不同的基因(C4A与C4B)编码。HLAⅢ类基因区结构见图53。 图53 HLAⅢ基因区结构示意图 3.2 HLA等位基因及编码产物的命名 按WHOHLA命名委员会发布的资料,仅经典的HLAⅠ、Ⅱ类座(A、B、C、DR、DQ、DP)等位基因即达279个。表51列出了至1991年11月已识别的HLA特异性。根据该委员会制定的命名原则,凡确定新的HLA抗原特异性都要明确其DNA序列。下列几种情况在HLA特异性编号后加W(work shop)标记。 表51 已识别的HLA特异性(1991) A B C D DR DQ DF A1 B5 B51(5) Cw1 Dw1 DR1 DQ1 DPw1 A2 B7 B5102 Cw2 Dw2 DR103 DQ2 DPw2 A210(2) B703 B5103(7) Cw3 Dw3 DR2 DQ3 DPw3 A3 B8 B52(5) Cw4 Dw4 DR3 DQ4 DPw4 A9 B12 B53 Cw5 Dw5 DR4 DQ5(1) DPw6 A10 B13 B54(22) Cw6 Dw6 DR5 DQ6(1)   A11 B14 B55(22) Cw7 Dw7 DR6 DQ7   A19 B15 B54(22) Cw8 Dw8 DR7 DQ18(3)   A23(9) B16 B57(17) Cw9(w3) Dw10 DR8 DQ19(3)   A24(9) B17 B54(17) Cw1(w3) Dw11(w7) DR9     A2403(9) B18 B59   Dw12 DR10     A25(10) B21 B60(40)   Dw13 DR11(5)     A26(10) B22 B61(40)   Dw14 DR12(5)     A28 B27 B62(15)   Dw15 DR13(5)     A29(19) B35 B63(15)   Dw16 DR13(6)     A30(19) B37B64k(14)   Dw17(w7) DR14(6)     A31(19) B38(16 B65(14)   Dw18(w6) DR1403     A32(19) B39(16) B67   Dw19(w6) DR1404     A33(19) B40 B70   Dw20 DR15(2)     A34(10) B4005(21) B71(70)   Dw21 DR16(2)     A36 B41 B72(70)   Dw22 DR17(3)     A43 B42 B73   Dw23 DR18(3)     A66(10) B44(12) B75(15)     DR51     A68(28) B45(12) B76(15)   Dw24       A69(28) B46 B77(15)   Dw25 DR52     A74(19) B47  B7801 B26 DR53 B48 B49(21) Bw4 B50(21) Bw6 ①Bw4和Bw6作为表位以其它B座等位基因个区别;②C座的特异性加w,以与补体相区分;③由经典细胞学分型方法鉴定D和DP特异性加W。 3.3 HLA复合机遗传特征 HLA复合体具备某些有别于其它真核基因系统的特征。 1.单体型遗传方式 HLA复合体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这些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很少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构成一个单体型(haplo)。在遗传过程中,HLA单体型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有必要区分HLA表型、基因型与单体型这三个概念。某一个体HLA抗原特异性型别称为表型(pheno);HLA基因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为基因型(geno);HL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为单体型(haplo)(表52)。 受检者 甲A1 A2B8 B12 乙A1 A1B8 B12 丙A1 A1B8 B8 表型 HLAA1、2:B8、12 HLAA1:B8、12 HLAA1、B8 基因型 HLAA1、A2HLAB8、B12 HLAA1、A1HLAB8、B12 HLAA1、A1HLAB8、B8 单体型 HLAA1、B8/A2、B12 HLAA1、B8/A1、B12 HLAA1、B8/A1、B8 二倍体(diploid)生物的每一细胞均有两个同源染色体组,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故子女的HLA单体型也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在同胞之间比较HLA单体型型别只会出现下列三种可能性:二个单体型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机率各占25%;有一个单体型相同的机率占50%。至于亲代与子代之间则必然有一个单体型相同,也只能有一个单体型相同(图540。这一遗传特点在器官移植供者的选择以及法医的亲子鉴定中得到了应用。 图5-4 HLA 单体型遗传示意图 注:a、b、c、d代表单体型 A1、B8、A2、B35等代表HLA基因座等位基因 2.多态性现象 多态性(polymorphi *** )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有两种以上基因型,即可能编码二种以上的产物。HLA复合体是迄今已知人体最复杂的基因复合体,有高度的多态性。HLA的多态性现象乃由于下列原因所致:①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llele);由于群体中的突变,同一座的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前已述及,HLA复合体的每一座均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这是HLA高度多态性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各个座位基因是随机组合的,故人群中的基因型可达108之多。②共显性(co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同为显性称为共显性。HLA复合体中每一个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从而大大增加了人群中HLA表型的多样性,达到107数量级。除了同卵双生外,无关个体间HLA型别全相同的可能性极小。 HLA的高度多态性显示了遗传背景的多样性,这可能是高等动物抵御不利环境因素的一种适应性表现,从而维持种属的生存与延续具有重要的生物意义,但也对组织移植过程中寻找配型合的供体带来很大的困难。 3.连锁不平衡 HLA复合体各等位基因均有其各自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指某一特定等位基因与该基因座中全部等位基因总和的比例。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在无新的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基因频率可以代代维持不变,由于HLA复合体和各基因座是紧密连锁的,若各座的等位基因随机组合构成单体型,则某一单体型型别的出现频率应等于该单体型各基因比其它基因能更多或更少地连锁在起,从而出现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puilibrium)。在北欧白人中HLAA1和HLAB8频率分别为0.17和0.11。若随机组合,则单体型A1B8的预期频率为0.17×0.110.019。但实际所测行的A1B8单体型频率是0.088故A1B8处于连锁不平衡,实测频率与预期频率间的差值(△0.0880.190.069)为连锁不平衡参数。在HLA复合体中已发现有50对以上等位基因显示连锁不平衡。产生连锁不平衡的机制尚不清楚。 4 HLA抗原的分子结构 1987年Bjorkman等首先借助X线晶体衍射技术弄清了HLAA2分子的立体结构。其后,其它HLAⅠ、Ⅱ类分子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从而对这些分子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较确切的解释。 (一)HLAⅠ类分子 所有的HLAⅠ类分子均含有二条分离的多肽链,一条是由MHC基因编码的α链或称重链(44kD)。根据对HLAA2和Aw68分子的晶体结构分析,Ⅰ类分子可分为四个区:(图55):①氨基端胞外多肽结合区:该区由二个相似的各包括90个氨基酸残基的片段组成,分别称为α1和α2。该功能区含有与抗原结合的部位。后者呈深槽状,其大小与形状适合于已处理的抗原片段,约容纳8~10个氨基酸残基。Ⅰ类分子的多态性残基也位于该区域。②胞外lg样区:该区又称为重链的α3片段,包括90个氨基酸残基,与免疫球蛋白的恒定区具有同源性。Ⅰ类分子与TC细胞表面CD8分子的结合部位即在α3片段。Ⅰ类分子的β链又称β2微球蛋白,也结合于该区。β链由第15号染色体的基因编码,它不插入细胞膜而游离于细胞外。β2微球蛋白与α1、α2、α3片段的相互作用对维持Ⅰ类分子于然构型的稳定性及其分子表达有重要意义。③跨膜区:该区氨基酸残基形成螺旋状穿过浆膜的脂质双层,将类分子锚定在膜上。④胞浆区:该区位于胞浆中,可能与细胞内外信息传递有关。 图55 HLAⅠ类分子结构示意图 (二)HLAⅡ类分子 所有的Ⅱ类分子均由二条以非共价键连接的多肽链(α、β)组成。二条链的基本结构相似,但分别由不同的MHC基因编码,且均具有多态性。虽然Ⅱ类分子的晶体衍射结构尚未得到,但光谱分析已证明与Ⅰ类分子具有某种相似性。Ⅱ类分子二条多肽链也可分为四个区,见(图106):①肽结合区:α链与β链的胞外部位均可再分为二个各含90个氨基酸残基的片段,分别称为α1、α2和β1、β2。肽结合区包括α1和β1片段,该二片段构成肽结合的裂隙(cleft),约可容纳14个氨基酸残基。Ⅱ类分子的多态性残基主要集中在α1和β1片段,这种多态性决定了多肽结合部位的生化结构,也决定了与肽类结合以及T细胞识别的特异性和亲和力。②lg样区:此区由α2和β2片段组成,两者均含链内二硫键,并属于lg基因超家族。在抗原呈递过程中,TH细胞的CD4分子与Ⅱ类分子结合的部位即位于该lg样非多肽态区域。③跨膜区和胞浆区:该二区与Ⅰ类分子α链的相应区域结构相似。 5 HLA抗原的组织分布 各类HLA抗原的组织分布不同。Ⅰ类抗原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除某些特殊血型者外,成熟的红细胞一般不表达Ⅰ类抗原。不同的组织细胞表达Ⅰ类抗原的密度各异。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结、脾细胞所含Ⅰ类抗原量最多,其次为肝、皮肤、主动脉和肌肉。但神经细胞和成熟的滋养层细胞不表达Ⅰ类抗原。Ⅱ类抗原主要表达在某些免疫细胞表面,如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 细胞等,内皮细胞和某些组织的上皮细胞也可检出HLAⅡ抗原。某些组织细胞在病理情况下也可异常表达Ⅱ类抗原。Ⅰ、Ⅱ类抗原主要分布在细胞表面,但也可能现于体液中,血清、尿液、唾液、 *** 及乳汁中均已检出可溶性HLAⅠ、Ⅱ类抗原。HLAⅢ类抗原一般指几种补体成分,它们均分布于血清中。 6 HLA抗原表达的调控 在各类型细胞表面HLA分子表达与否以及表达的密度,可以受不同的因素调节。一般认为,调控HLA分子表达的主要环节是转录速率。可能影响HLA分子表达的因素有:①组织细胞的分化阶段:HLA分子是造血干细胞和某些免疫细胞的分化抗原,在细胞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各类HLA抗原的表达可有改变。例如HLADQ分子是人单核细胞的成熟标记;Ⅱ类抗原仅表达在激活的T细胞表面。②某些疾病状态:某些传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以及肿瘤均可影响HLA抗原表达。如AIDS病患者单核细胞HLAⅡ类抗原表达明显减少,某些肿瘤细胞表面HLAⅠ类抗原表达减少。③生物活性物质:某些细胞因子,例如三类干扰素(α、β、γ)以及TNFα、THFβ均可增强不同类型细胞HLAⅠ类抗原表达;具有Ⅱ类抗原诱生能力的细胞因子包括IFNγ、TNFα、IL6及GMCSF等。某些激素、某些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也可影响HLA分子表达。 HLA分子在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是一类关键的分子,故各种因素对HLA分子表达的调控可能是体内免疫调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各种调节因子的影响,HLA分子的异常表达也参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 7 HLA与疾病相关性 不同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在群体调查中比较患者与正常人某些特定等位基因及其产物的频率,这是研究遗传决定的对疾病易感性的主要方法。 HLA是目前已知的具有最复杂多态性的人类基因系统,且Ir基因正位于HLA复合体内,因此考虑到HLA与某些免疫性疾病可能存在相关性。60年代末通过对患者与正常人HLA抗原频率的群体调查,发现了某些疾病与特定的HLA型分别呈非随机分布。最典型的例子是91%以上的北美白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有HLAB27抗原。这种现象,即二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呈非随机分布,称为关联(association)。HLA是第一个被发现与疾病有明确联系的遗传系统。迄今已发现60余种疾病与HLA有关联,这些多属于病因或发病机制未知、与免疫异常有关,或有家族倾向及环境诱发因素的疾病。特定疾病与某种HLA型别的相关性可通过相对危险性(relative risk,RR)来评估,其计算公式为: RRP ×C―/P―×C 式中P 为具有某种抗原的病人数;C―为不带此抗原的对照组人数;P―为不带此抗原的病人数;C 为具有此抗原的对照组人数。RR表示带某种HLA抗原的人与无此种抗原的人在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上的比值。RR1时,两者无关联;若RR>4,则认为此病与某种HLA抗原肯定有关联;RR值越大,表示带此抗原的人患某病的危险性越大。反之,若RR<1,表示带此抗原者某病有抵抗性。 在评估HLA与疾病的相关性时须注意下面几点:①发现HLA与某种疾病有关联,并不意味着携带某抗原就一定会患某病,HLA本身并不是病因而仅仅是一种遗传标志;②HLA抗原在群体中的分布与民族、人种、地理环境等有关,在研究与疾病的关联时应综合分析才有参考价值;③研究对象须是随机选择,无亲缘关系的:对照组与疾病相关性可能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疾病的预测、分类以及预后的判断。表53列出某些疾病与HLA的相关性。 表53 HLA 和疾病的相关性 疾病 HLA抗原 相对危险性RR 强直性脊柱炎 Ⅰ类型 B27 >100 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B27 24 Reiter病 B27 30~50 牛皮癣性关节炎 B17 6 Bechat综合征 Cw6 9 发作性睡眠 B51 10~15 寻常天疱疮 Ⅱ类 DR2 20 I型糖尿病 DR4 24 多发性硬化症 DR3/DR4 20 全身性红斑狼疮 DR2 4 全身性硬化症 Ⅲ类 C4AQOC4BQOC4AQO 6119 迄今已检出了众多的HLA基因多态性标志。有可能在DNA水平上探讨HLA与疾病的相关性,甚至发现一些与经典HLA抗原未表现出关联,但与HLA基因型别关联的疾病。可以预期,随着DNA水平的研究不断深入,最终有可能在HLA复合体中发现某些疾病的易感基因,甚至测出这些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这将有助于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全新的防治措施。 HLA与疾病关联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提出的一些学说包括:①分子模拟学说:该学说认为,由于HLA抗原本身与某种病原物质相似,机体或者不能对该病原物质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或者在对病原物的应答中发生交叉反应反而损害了自身组织;②受体学说:HLA抗原可能作为外来病原物质的受体,两者结合导致组织损伤;③免疫应答基因学说:人的HLA基因就是Ir基因,特定的Ⅱ类基因型可能导致特定的异常免疫应答,从而表现为易感某种疾病;④连锁不平衡学说:特定的HLA基因可能与某病的易感基因连锁,HLA型别仅是一种检出的遗传标志。一般认为,与HLA有关联的不同病种可能有不同的机制。 8 HLA表达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HLA表达异常即细胞表面HLA分子质与量的异常,可参与疾病发生。 8.1 HLAⅠ类抗原表达异常 在小鼠及许多人类肿瘤或肿瘤衍生的细胞株均已发现MHCⅠ类抗原表达缺失或密度降低。若将Ⅰ类基因转染给肿瘤细胞株,则恶变细胞可发生逆转,且浸润性与转移性消失或降低。这可能是由于MHCⅠ类抗原缺失的肿瘤细胞不能补TC识别并攻击,从而导致肿瘤免疫逃逸(sneaking through)。 8.2 HLAⅡ类抗原表达异常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的靶细胞可异常表达HLAⅡ类抗原。诸如Graves病患者的甲状腺上皮细胞、原发性胆管肝硬化患者的胆管上皮细胞、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等均可发现HLAⅡ抗原异常表达。其机制可能是局部感染诱生IFNγ,后者诱导Ⅱ类抗原表达。Ⅱ类抗原乃抗原呈递的效应分子,一旦靶细胞异常表达Ⅱ类抗原,就可能以组织特异性方式把自身抗原呈递给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反应。激活的自身反应性TH又可分泌大量IFNγ,诱导更多的靶细胞表达Ⅱ类抗原,加重和延续自身免疫反应,最终导致迁延不愈的自身组织损伤。 9 HLA与排斥反应 移植物存活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者和受者之间HLA型别相合的程度。在肾移植中,各HLA座配合的重要性依次为HLADR、HLAB、HLAA。近年来特别重视HLADP对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的意义。在骨髓移植中,为预防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一般要求从同胞中选择HLA全相同的个体作为供者。某些输血反应以及习惯性流产也与HLA不兼容所导致的排斥反应有关。 10 HLA与法医 由于HLA复合体的高度多态性,在无关个体间HLA表型全相同的机率极低,故HLA复合体被看作是伴随个体终生的特异性遗传标记。借助HLA基因型和(或)表型检测,可用于法医上的个体识别。由于HLA复合体具有高度多态性以及单倍型遗传的特点,使HLA分型成为鉴定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1 HLA分型技术 HLA分型并不只是一种应用性的临床检测指标,免疫遗传学研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分型为主要手段的HLA多态性分析。60年代建立的并不断完善的血清学及细胞学分型技术主要侧重于分析HLA产物特异性;80年代起建立的DNA分型方法则侧重于基因的分型。 11.1 血清学分型技术 11.1.1 HLAⅠ类抗原的检测 HLAA、B、C抗原型别鉴定均借助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microlymphocytotoxicitytest)或称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test)。原理为取已知HLA抗血清加入待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作用后加入免补体,充分作用后加入染料,在倒置显微镜下判断结果,著染的细胞为死亡细胞,表示待检淋巴细胞表面具有已知抗血清所针对的抗原。标准抗原清取自多次经产妇或计划免疫志愿者。 11.1.2 HLADR、DQ抗原检测 该二抗原分型方法同HLAⅠ类抗原,但所用抗血清须经过血小板吸收以去除针对Ⅰ类抗原的抗体。待测细胞须是经纯化的B细胞。 血清学分型是一项古老的技术,虽然近年来已建立许多新的分型技术,但血清学方法目前仍是HLA分型的基础。 11.2 细胞学分型技术 HLADw特异性与HLADP特异性可分别通过纯合分型细胞(homozygote typing cell,HTC)及预致敏淋巴细胞试验(primed lymphocyte test,PLT)检测。二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均是判断淋巴细胞在识别非已HLA抗原决定簇后发生的增殖反应。由于分型细胞来源困难以及操作手续繁琐,细胞学分型技术下正逐渐淘汰。 11.3 HLA的DNA分型技术 上述传统的HLA分型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近年来国内外已将HLA分型技术由抗原水平发展到基因水平。 11.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技术 这是首先建立的对多态性进行检测的DNA分析技术。个体间抗原特异性来自氨基酸顺序的差别,后者由编码基因的堿基顺序不同所决定。这种堿基顺序的差别造成限制性内切酶识位置及酶切位点数目的不同,从而产生数量和长度不一的DNA酶切片段。用特异性探针对整个基因组DNA酶切片段进行杂交,即可分析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 *** ,RFLP)。一定的内切酶组合所得到的HLARFLP可以和传统方法测定的HLA特异性型别相关。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已被用于RFLP分析,即用等位特异限制酶裂解PCR扩增的片段,然后再进行分析,从而大提高了灵敏度。 11.3.2 PCR/SSO技术 此法乃用人工合成的HLA型别特异的寡核苷酸序列作为探针,与待检细胞经PCR扩增的HLA基因片段杂交,从而确定HLA型别,PCR技术可将HLA复合体上指定基因片段特异性地扩增5~6个数量级;而专门设计的SSO(序列特异的寡核苷酸sequencedpecific oligonucleotide)探针又能探测出等位基因间1~2个核苷酸的差异,故PCR/SSO技术具有灵敏度、特异性强、需样本量少等优点。 11.3.3 PCR/SSP技术 目前常规的HLADNA分型技术,包括上述的PCR/RFLP、PCR/SSO等,最终均需用标记的特性探针与扩增产物进行杂交,再分析结果。PCR/SSP方法用乃设计出一整套等位基因组特异性引物(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SP),借助PCR技术获得HLA型别特异的扩增产物,可通过电泳直接分析带型决定HLA型别,从而大大简化了实验步骤。 由于传统方法在Ⅱ类抗原分型方面困难较大,故上述几种基因分析型方法目前主要用于Ⅱ类基因座。目前已建立的HLA基因分型技术还包括PCR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 *** ,PCRSSCP)和PCR 异源二聚体电泳多态即PCR指纹图(PCr fingerprinting)分析。DNA分型技术的应用,使HLA型别分析达到了更精细的水平,并因此发现了更多的HLA多态性。HLA的DNA分型技术现已成为血清学方法的竞争者,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取而代之。 HLA是目前所知人体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系统。HLA研究涉及免疫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并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迄今HLA研究已达到相当深入的水平,并在诸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包括HLA复合体结构;HLA分子结构及其表达的调控;HLA分子功能,尤其是在抗原处理、呈递及T细胞识别中的作用;HLA的DNA分型及多态性研究;HLA与疾病的关系;HLA与移植的关系等。HLA研究不仅使器官移植成为一种极有价值的治疗手段,并给基础与临床免疫带来了突破性进展。已经证实,HLA复合体中存在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以及HLA参与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这表示HLA涉及生命活动的各个水平与多个方面。可以预期,对HLA的研究将继续成为免疫遗传学最活跃的部分;对HLA的应用将扩展到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的各个领域。

天疱疮鉴定方法

养生方法跪膝法

跪膝法,这一养生方法源自《求医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先生,他认为,人的肢体末端是最容易形成经络淤塞的地带,因为一般的健身和按摩很难达到让气血通向头和脚。微循环不畅就会导致静脉曲张等疾病,跪膝法可以将人体大循环的方向移动到足部。气血源源不断。可以驱散寒气、消除积液,对女性生理调节也有一定功效。跪膝法很简单,无非就是跪着在床上行走而已。在家中练习跪膝可以根据身体情况调整时间,l5分钟至30分钟不等。如果膝盖有伤病,可以先在较软的床上或者厚毯子上跪一段时间,然后逐渐缓缓运动,适应之后再开始练习。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最合适的健身方法就是推腹和跪膝。推腹法比较简单,很多人也都了解,最好是先从心窝向下,再从两侧向中间推腹,促进消化、疏通肠胃。 骨刺,医学上叫作骨质增生,是骨质老化后的一种退变现象,也叫退行性变.骨质一旦发生了增生,一般不会自行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发生老化,骨(包括软骨)的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软骨的滑动性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下降,软骨面出现软化或破裂,软骨逐渐变薄和部分脱落,软骨面边缘出现增生,慢慢地形成骨化,造成骨质增生,即产生骨刺.

意见建议:

对膝关节骨关节炎尚无特效疗法.治疗是以减轻疼痛,增强关节的稳定,改善关节的活动为原则.急性发作期间应短期休息,并可用膝托,石膏托对发病的关节作短时固定(一般1~2周).服用消炎止痛药,理疗,热敷,按摩,针灸,压痛点局部封闭(俗称“打可的松”),贴膏药,涂药膏和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等各种疗法,但均不能消除骨刺,只能缓解疼痛.

生活护理:

这几年,膝关节矫形支具在临床应用,结果显示,其能够减少膝关节承重,缓解疼痛,使患病关节间隙狭窄改善,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但它在肥胖病人身上的减痛及减少膝关节负重的效果则是有限的.应该指出,对严重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是他们的最终选择.而对于合并有严重糖尿病或各种脏器疾病而无法手术的病人,不妨尝试安装支具,以改善生活质量.

春天最好的养生方法

一年之计在于春,养生也要从春天开始,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春季的养生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春季养生有哪些方法 日常起居 此时已经进入了二之气,气候也日渐温暖起来,但是早晚的温差却很大,仍时不时的会有寒流来袭 ,正所谓早晚冷,中午热,有风冷,没风热,穿少了冷,穿多了又热,运动一下就热,刚坐下又冷的坑爹气候。再加上天气的变化很大,雨水比较多,有些地区甚至还会出现阴雨连绵,梅雨不断的问题。因此及时的增减衣服是这一个季节最为重要的养生之道。 中医建议此时要特别注意勿极寒,勿太热”,的穿衣原则,也就是说不能穿多了,也不能穿少了,最好可以时不时的根据自己的感觉增减衣服。原则上建议以上厚下薄的穿衣方式进行,另外要特别注意下肢和脚部的保暖。中医认为春分时节能微微发汗是极好的,这样有助于将冬季潜伏的寒邪逼出体外。 另外日常还要注意科学的生活方式,注意睡眠质量,多注意做一些轻缓类型的运动则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精神保健 据调查统计春季是抑郁等心理疾病高发的季节,这可能与气候及春季肝气郁结有关。因此春季更要注意做好精神方面的调养,建议一定要坚持“平和”为贵,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平衡的心态,乐观的心态,切记给自己过大的心理压力,日常应以安养神气为主,避免大悲大喜,避免过大的情绪波动,这样才能更有助于“阴阳平衡”的特点。 建议在这个春光无限好,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可以多出去踏青,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和亲朋友一起到外赏花,这不仅有利于心理的保健,同时还有利于缓解精神压力,是春季精神养生方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饮食养生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季做好饮食养生也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中医认为眼下属仲春,因此肝气较旺,肾气微,所以中医建议日常饮食当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酸性的食物,辛热的食物以益肾补肝。另外在春季雨水较多,更容易引起湿邪入体,所以适当的吃些温热的食物更有利于驱除寒气。饮食上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生姜,椰菜,葱花等。另外中医还认为春季人易脾胃失和,因此更要注意日常的健运脾胃之道,可以适当的多吃些如山药,荞等具有健脾养胃功效的食物。 疾病预防 春季还是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流感,流行性疾病,过敏,口腔溃疡,胃肠等疾病高发的季节,因此春季还要做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