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概述 2 疾病名称 3 英文名称 4 胶状粟粒疹的别名 5 分类 6 ICD号 7 胶样粟丘疹的病因 8 发病机制 9 胶样粟丘疹的临床表现 10 胶样粟丘疹的诊断 11 鉴别诊断 粟丘疹 扁平苔藓 皮肤淀粉样变 12 胶样粟丘疹的治疗 13 胶样粟丘疹的预防 14 相关药品 15 相关检查 附: 1 治疗胶状粟粒疹的穴位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胶样粟丘疹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胶样粟丘疹 已经自动替换为 胶状粟粒疹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胶状粟粒疹又称胶样假性粟丘疹(colloid pseudomilium)或皮肤胶样变性(cutaneus colloiddegeneration)。有人将其译为胶状稗粒瘤或胶质粟丘疹。最早在1942年由Reuter和Way报告。皮疹好发于颜面和手背,多数为淡黄色、粟粒至扁豆大的圆形半透明扁平丘疹,很像水疱。用针挑破后可挤出有黏性的胶样物质。 胶状粟粒疹是真皮胶原和弹力纤维变性的结果。皮损多见于露出部位,可能与日晒有关。一般认为本病分儿童和成人两型。前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发病,至青春期后即逐渐自行消退,常有家族史,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成人型常在成年后长期受日光曝晒,特别是热带户外工作者多见。 胶状粟粒疹分儿童型及成人型,儿童型多在幼年发病,至青壮年后可渐渐自然消退;成人型较多见,患者以中老年、长期户外工作者居多,男多于女。别名假性粟丘疹(Colloid pseudomilium),皮肤胶样变性。 少数胶状粟粒疹的皮疹可行冷冻或电灼,此外可服小量氯喹和大量维生素C。皮肤应避免长期日光曝晒。 2 疾病名称 胶状粟粒疹 3 英文名称 colloid milium 4 胶状粟粒疹的别名 colloid pseudomilium;cutaneus colloid degeneration;胶样假性粟丘疹;胶质粟丘疹;胶状稗粒瘤;胶样粟丘疹;皮肤胶样变性 5 分类 皮肤科 > 物理性皮肤病 > 慢性光化性皮炎 6 ICD号 7 胶状粟粒疹的病因 胶状粟粒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皮损多见于露出部位,可能与日晒有关。一般认为本病分儿童和成人两型。前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发病,至青春期后即逐渐自行消退,常有家族关系,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成人型常在成年后长期受日光曝晒,特别是在热带室外工作者多见,石油工人易发病,胶状粟粒疹有家族性发病倾向,男多于女。 8 发病机制 胶状粟粒疹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9 胶状粟粒疹的临床表现 胶状粟粒疹的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萎缩,表皮嵴变平。真皮 *** 层显著扩大,真皮上层可见无结构均质性的胶样物质,或呈透明变性。其周围由正常胶原纤维束环绕,境界明了。在变性的胶原物质内可见裂隙和少数纺锤形破裂的细胞核。胶样物质如以HE染色呈嗜酸性,较正常胶原染色淡或呈弱嗜堿性。PAS染色阳性。耐淀粉酶。Van Gieson染色呈黄色。弹性纤维可以断裂。在胶样物质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儿童患病时,在露出部位发生半透明的、淡黄色、针头至黄豆大、圆形或不整形、扁平或丘状隆起的丘疹,常对称分布。好发于面部和手背,也散布于前额、颊部或鼻部。丘疹较周围皮肤稍坚实,互不融合,但常群集。经过慢性,至成年期方渐自消失。一般无自觉症状。 在成年以后发病者,皮疹也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前额、眼睑周围、耳、颈项、前臂和手背等。除有少数较大透明丘疹外,还可见淡黄色、橘黄色或正常皮色的结节或斑块。前者顶端可见小窝或附着小痂。斑块上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经过慢性。常受日晒的老人易发,男多于女。有时自觉轻微瘙痒。 10 胶状粟粒疹的诊断 根据胶状粟粒疹的皮疹表现和病理变化的特点等容易确诊。 11 鉴别诊断 粟丘疹 粟丘疹呈白色,以针尖挑破后可挤出珍珠样小粒。真皮上层可见表皮囊肿。 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的丘疹呈红色或紫红色,不透明,疹内无胶样物质,好发于前臂屈侧,剧痒。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与真皮间细胞呈带状浸润,无胶样物质。 皮肤淀粉样变 皮肤淀粉样变的皮疹淡褐色、圆形或半球状隆起,小腿伸侧多见,剧痒。疹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Van Gieson染色呈淡红色,甲基紫染成紫红色。 12 胶状粟粒疹的治疗 少数胶状粟粒疹的皮疹可行冷冻或电灼,此外可服小量氯喹和大量维生素C。 13 胶状粟粒疹的预防 皮肤避免长期日光曝晒。 14 相关药品 胶原、氯喹、维生素C 15 相关检查 淀粉酶、维生素C 治疗胶状粟粒疹的穴位 足临泣,胸胁腰腹膝外廉痛,临泣主之。大风目外眦痛,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月水不利,见血而有身则败,... 合谷

粟丘疹鉴别诊断,瘙痒症鉴别诊断

脓疱疮鉴别诊断

脓疱疮 脓疱疮又称传染性脓痂疹),俗称"黄水疱",为常见的化脓球菌传染性皮肤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原菌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菌,少数为链球菌,亦可为二者混合感染。其中有些致病菌是肾炎原性的。皮肤出汗较多、浸渍时,皮肤的屏障作用被破坏,细菌容易繁殖,从而给本病发生造成良好的机会。

临床表现

特征为发生丘疹、水疱或脓胞,易破溃而结成脓痂。系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可在儿童中流行。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传染性较强,儿童多见,夏秋多发。初起为散在小水疱,1-2天内迅速增大,且内容物渐浑浊,呈半月形积脓现象,典型损害为薄壁脓疱,很快破裂成为上附蜜黄色痂的糜烂面。好发于面部、四肢等露出部位,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为脓疱,疱破后渗液结成黄色厚痂,邻近皮损可互相融合。自觉瘙痒,因搔抓可接种到其它部位,而发生新的皮疹,愈后不留疤痕。重者常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全身症状。此型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部以及四肢露出部位。

脓疱疮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

用法:25mg/kg,每日4次,至少应用10天。

用法:儿童每次125mg,每日四次,10天为一疗程。成人为250mg一次,每日4次,10天一疗程。

局部用药

在擦药前需剪去患部毛发,除净疱壁、清除疱液,尽量避免疱液溢至正常皮肤上,%雷夫奴尔、3%过氧化氢、2%硼酸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去脓性分泌物,脓痂较厚者,可外擦1%新霉素软膏或1%卡那霉素软膏等。渗液糜烂时可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稀释的达利保(Dalibou)溶液湿敷。外擦的药物可选用2%龙胆紫溶液、%新霉素溶、硫磺炉苷石洗剂等。

脓疱疮(impetigo)也称脓痂疹,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本病主要表现为浅表脓疱和脓痂,可以自身接种或通过接触传染,容易在儿童集体中流行。

〖临床特征〗

一、病因: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引起

二、好发季节:多见于夏秋季

三、好发人群:儿童

四、好发部位:颜面、口周、鼻孔周围

五、皮损特点:成群分布的黄豆大脓疱,疱壁薄,易破溃,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结痂、脓疱周围有红晕,可互相融合Fig1。

六、自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七、全身症状:可伴邻近淋巴结肿大,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可引起败血症或肾炎。

八、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九、分型:寻常型、大疱型

〖鉴别诊断〗水痘

〖预防治疗〗

一、注意皮肤卫生,夏季勤洗澡。隔离病人,防止传染。

二、局部治疗:清洁、消炎、杀菌、干燥、收敛。可选百多邦软膏、红霉素、氯霉素软膏龙胆紫液等。

皮损泛发,全身症状明显者,可用抗生素治疗及对症处理 (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点击 “好评”,谢谢^_^)

瘙痒症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①好发于四肢伸侧、手足背,尤以小腿伸侧显著,有昆虫叮咬史。②皮损为散在豌豆大小半球状坚实结节,表面粗糙,角化增厚,呈红褐色,瘙痒剧烈。

鉴别诊断:①寻常疣:表面角质增厚,色灰白或淡黄,呈乳头样,无自觉症状,好发于儿童及青年。②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儿童,纺锤状风团样丘疹,顶端有小水疱形成,病程短。

治疗:①防止虫咬,寻找可能的病因,予以对症处理。②口服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③糖皮质激素霜剂及维A酸制剂封包,石炭酸或50%三氯醋酸溶液外涂结节处。液氮或二氧化碳冷冻治疗,电凝疗法,浅部X线照射,放射性核素32磷、90锶敷贴,激光治疗及不同浓度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等均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