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顺势,不是每件事情只要努力就能做好,努力不是盲目的,是定向的,每个人都应该顺应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去入门,这样学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

中医健康养生学习

而如果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只会陷入更多的失败。

也就是说,找到属于自己的进修门径很关键。在确定正确的门径之后,不断努力不断实践,迟早会有所突破。

而为了找到自己的学习路径,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知道你学习中医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是想了解一些健康常识,懂得一点养生保健的方法,那看一看中医科普养生类的文章,基本就够用了。按着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生长化收藏,天热减被,天冷加衣。

如果你是对中医文化感兴趣,可以看看相关的文化书籍或者纪录片。

如果你是想系统地学习中医,甚至想要考取执业证书,行医治病救人,那就需要好好分析规划,准备好走完一段并不太容易的路。中医院校的教材从先到后分别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黄帝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不过这一套学下来,要花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没有老师带着,一个人学下来也嫌枯燥和吃力。

很多人都是网络中医爱好者,有的是自己生病或者家人生病,找医生无效而返,最后自己摸索,碰上什么就学什么,逮着什么学什么,跟什么有缘分就学什么,从而走上了中医之路。

这可以说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自己感兴趣的,通过这个缘起,找到自己和中医和生命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法门。

这样好不好呢?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很好的,顺势而为,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学习,进步一般会相对陌生的领域快。以解决自己身体不适的需求作导向,解决问题的心够迫切,学习的动力足,学起来也快。

也有一些人对什么都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看了很多个老师,很多门课程,最后都兴趣乏乏,一部分可能是他还没有遇上属于自己的那道中医大门,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兴趣并不是真的没有兴趣,只是怕学不精、做不好。

冬季健康养生作息

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冬保三暖1、头暖: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等。2、背暖: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3、脚暖:一旦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后果是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冬养三法1、热水泡脚:在睡前用55-7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2、冷水洗脸:在冬天,面部皮肤由于气温低的刺激,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用热水洗脸,当时会感觉温暖,一旦热量散失,毛细血管又恢复原状,这样一涨一缩,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而晨起用冷水洗脸,顿时就有头清眼明的感觉。冷水的刺激既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又可增强皮肤弹性。其冬令保健作用还在于:增强机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鼻炎,对神经衰弱的神经性头痛者亦有益。冷水温度不能太低,以略高于10摄氏度为宜。3、温水刷牙: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查显示,人的牙齿在35-36.5摄氏度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若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长久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甚至导致牙周炎、牙龈炎等病症。因此用3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含漱,有利牙齿健康,还利于清除齿缝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达到护牙洁齿、减少口腔疾病的目的。药物养生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人体阳气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冬季,是体虚之人进补的好季节,但“虚”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冬季进补还需分男女老少,人的一生需经历不同的发育和生理变化阶段。各个阶人体内脏腑的气血阴阳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各年龄阶段人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工作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应该根据这些变化来补益身体。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其在冬令的补益,当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枣、薏仁等。而青年学生日夜读书,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肾虚,其在冬令的补益可选用莲子、首乌等。不少中年人身负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导致气血耗伤,故冬令补益以养气血为主,可食龙眼肉、黄芪、当归等。老年人身体虚弱,再加上身患多种疾病,故老年人冬令必须进补。老年人无病时,可选用杜仲、首乌等。若有病,则必须辨证进补。冬季进补莫过激进补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使身体更健康,但如果进补过偏,则补而成害,使机体又一次遭遇损伤。虽为阴虚,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之气。所以进补要补宜适度,适可而止。

秋天的中医养生

1、健康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2、调理脾胃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预防秋乏 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预防秋燥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

5、预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发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6、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7、加强锻炼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8、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9、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10、注意养阴 秋季天气干燥,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秋天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气,秋季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这都有助于养阴。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秋季锻炼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