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78岁,反复晕厥伴抽搐2天,既往无胸痛、发绀、浮肿及气短,血压180/80mmHg,心率45次/分,律齐,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有变化,心底部有二级喷射性杂音,其反复晕厥伴抽搐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Ⅱ:C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来自房室交界区以上的激动完全不能通过阻滞部位时,在阻滞部位以下的潜在起搏点就会发放激动,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QRS形态正常,频率一般为40~60次/分)或室性逸搏心律(QRS形态宽大畸形,频率一般为20~40次/分),以交界性逸搏心律为多见。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医学 教育网原创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则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系统是由窦房结房室结房室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组成它担负着心脏起搏和传导冲动的功能保证心房心室协同收缩。冲动在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传导均可发生阻滞如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称窦房阻滞;在心房与心室之间称房室传导阻滞;位于心房内称房内阻滞;位于心室内称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指房室束下传的激动不能传入右束支,仅从左束支下传,仍先使室间隔左侧中1/3部分激动,在左心室壁除极将完毕时,激动才通过室间隔传向右心室。
(2)左束支传导阻滞,指从房室束传导的激动不能传入左束支,仅沿右束支下传,然后缓慢地通过室间隔激动左侧室间隔和左心室,使间隔激动与正常方向相反。
(3)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是指激动传入左束支时不能传入左前分支,仅沿左后分支下传,然后一方面右心室,一方面左心室下壁和心尖部同时激动。
(4)左后分支传导阻滞,是指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后,激动首先从左前分支向上,使左心室前侧壁除极,然后通过蒲金野氏纤维吻合支转向左下传到后分支区域,使左心室下壁除极。
(5)间隔支传导阻滞,亦称前向传导迟缓。指心室激动时,左前分支激动的除极方向,指向左前上方而左后分支正相反。故室间隔激动的初始向量决定于间隔支向右前下的除极向量。阻断间隔支后,初始向量为指向左前方。以后冲动通过吻合支或心肌传导到间隔支的分布区域,使室间隔中部和左心室前壁进行除极。
(6)双侧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左、右束支主干部传导发生障碍引起的室内传导阻滞。
(7)三支传导阻滞,是指右束支、左前及左后分支三者都出现传导障碍。
心脏传导阻滞按其阻滞的程度可分为三度:即一度传导阻滞、二度传导阻滞、三度传导阻滞。一、二度传导阻滞合称为不完全性传导阻滞。一度是指仅有传导时间延长,但激动均能通过阻滞部位;个别激动被阻滞,使激动不能全部通过阻滞部位为二度;连续两个以上的激动被阻滞,称为高度传导阻滞;若只有个别激动通过阻滞部位,称为几乎完全性传导阻滞。若所有的激动都不能下传则称为三度传导阻滞,又称为完全性传导阻滞。
按发生部位不同,心脏传导阻滞可分为以下4类:
(1) 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部分或完全不能传到心房。完全阻滞时可出现与窦性静止一样的表现,严重时可引起心脏停搏而致命。
(2) 房内传导阻滞 当窦房结的激动沿房内结间束传导发生障碍时,则为房内传导阻滞。
(3) 房室传导阻滞
指房室交界区传导异常延缓或中断。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两种,前者包括第Ⅰ度和第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者又称为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大部分是暂时性、间歇性的,少数是永久性的。
(4) 室内传导阻滞 指发生在希氏束以下的传导障碍。包括左、右束支阻滞及左束支前、后分支阻滞。
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取决于梗死的部位、传导阻滞发生的速度、心室起搏点的部位与心室率。急性下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如是由一度或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发展所致,心室率不是过于缓慢,可不引起临床病情恶化。相反,多数急性前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左心衰竭。不论前壁或下壁梗死,若突然出现QRS波增宽,心室率过于缓慢,低于40次/分钟的三度房室阻滞,皆易诱发心室停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前壁比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死率要高2倍。但当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右心室对左心室的充盈作用减低,而使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病死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多为暂时性的,仅少数患者于梗死后永不恢复。心电图中心室率慢、QRS波增宽明显者特别容易发生晕厥或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第1心音强弱不等,有时特别响,如开炮音,这是由于心房和心室同步收缩所致。(1)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多数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存,与房室结、希氏束及束支发育不全或存在缺陷有关。当合并复杂的心脏畸形、逸搏心律所致QRS波群宽大畸形及Q-T间期延长者,提示预后不良。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大部分无症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日后可出现晕厥而需安置起搏器,少数可发生猝死。逸搏点对阿托品的反应和房室交界性逸搏恢复时间有助于估计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预后。(2)急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由急性心肌梗死、药物、心脏外科手术、心导管检查和导管消融等损伤所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是暂时性的。约有10%的病例阻滞可在希氏束,逸搏点常位于束支-浦氏纤维内,频率<40次/分钟,且不恒定,QRS波常宽大畸形。这种损伤常是不可逆的,需要安置起搏器。原有希-浦系统病变者,在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特别是抑制快钠通道的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后,可以出现二度或三度希-浦系统阻滞。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和室间隔缺损时,容易损伤希氏束,其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原有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在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可由于产生右束支阻滞而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大多数病例心导管所致的束支损伤是暂时性的,数小时后即可恢复。射频或直流电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当导管消融靠近房室结时,同样可产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慢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通常见于不同病因所致的广泛心肌瘢痕形成,尤其是动脉硬化、扩张型心肌病和高血压病,特发性心脏纤维支架硬化症(Lev病)和传导系统的纤维性变(Lenegre病)可以导致慢性进行性加重的束支及分支阻滞。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环钙化、退行性变、狭窄、钙化的二叶主动脉瓣亦可引起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且主要累及希氏束近端。其他一些疾病,如结节病、风湿性关节炎、血色病、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梅毒、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及房室结转移性肿瘤等均可引起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些阻滞趋向于永久性,常需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