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足癣是手癣、足癣的简称。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问题,具有传染性。手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感染引起手部皮肤问题。【手足癣】手足癣症状有哪些手足癣最佳治疗方法

手足癣临床表现,手足癣临床表现分型

手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感染引起。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手癣感染的重要诱因有双手长期浸水、摩擦受伤、接触洗涤剂和溶剂等,故手癣在某些行业中发病率可相当高。

手足癣临床表现

1、常继发于脚癣,多始于一侧手指间或鱼际。

2、手掌局部有边界明显的红斑脱屑,皮肤干燥破裂,甚则整个手掌皮肤肥厚、粗糙、破裂、脱屑,也可见水疱或糜烂。

3、自觉瘙痒,也可瘙痒不明显。

手足癣辩证施治

1、风湿蕴肤

症状:手掌或指间可见针帽大小的水疱,瘙痒,破裂后水液外渗,干后脱皮,有环状鳞屑,或指间潮湿、糜烂,自觉瘙痒难忍,舌红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药:消风散

2、肌肤湿热

症状:水疱聚集,瘙痒难忍,有灼痛感,破裂流水,微热汗出,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祛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3、血虚风燥

症状:病程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皮纹深厚粗糙,皲裂痒痛,宛如鹅掌,舌燥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血润燥,补脾杀虫,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或养血润肤饮加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白蒺藜

4、其他治法

(1)外治法:有渗液、水疱或糜烂时,选用黄丁水洗剂或黄精水洗剂湿敷,再予鹅掌风止痒粉;以丘疹、鳞屑为主时,选用土槿皮酊;鹅掌风干裂疼痛时,选用二矾散熏洗之。

(2)针刺疗法:毫针刺内关、合谷,施泻法。

(3)灸法:皮疹区。生附子切厚片置于阿是穴上,艾柱灸5-10壮,再以鹅掌风癣药水外敷。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

手足癣病因

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足癣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场所。

手足癣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水疱型

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2、糜烂型

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

3、鳞屑角化型

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手足癣的治疗

1、趾间有糜烂、渗液者

不可以外用刺激性强的药,最好先使创面收敛干燥再用药。可以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然后外用油剂或粉剂,待皮肤干燥后改用盐酸特比萘芬等霜剂或软膏。

2、如果皮肤角化增厚严重,抗真菌药物很难渗透吸收

可以先用10%水杨酸软膏或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后局部涂油膏,然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外缠绷带,24~48小时后除去,然后再用抗真菌药。

3、足部起小水疱,未破溃者

可以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然后选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霜剂。

4、足癣合并细菌感染,原则上应先局部抗细菌感染

可以用呋喃西林溶液或1:2000黄连素溶液湿敷,严重感染者,可以口服抗生素,如头孢氨苄胶囊、红霉素等。

5、全身治疗

对于顽固的足癣,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口服药。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这些口服药物效果好,但应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副反应,肝功能不良者忌用。

6、要坚持用药

足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彻底去除。足癣的症状缓解后,仍需坚持用药,皮肤的代谢周期为28天左右,用药时间一定要坚持四周以上。最好进行真菌检查及培养,连续三星期都是阴性才算治愈。

7、不要乱用药

足癣用药最关键的是应按照分型进行连贯正规的治疗。切勿自行盲目治疗,常常使病情延误和加重。

8、用药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

破溃处不能用酊剂,皮肤变厚,裂口应该用软膏。

9、足癣发生继发感染时,局部出现急性炎症

就不能按一般足癣治疗,应该先处理继发感染。如有红肿,局部可外用硼酸水或呋喃西林液冷温敷,必要时还要全身应用抗生素。

手足癣的预防

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足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3、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趾缝紧密的人可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夹在中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利于吸水通气。

4、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情绪宜恬静,兴奋和激动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足癣。

6、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手足癣临床表现为

手足癣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个是浸渍糜烂型,一个是水泡脱屑型,还有一个是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比较好发于脚缝、手缝,尤其是最后两个脚缝,就会有糜烂、渗出,老百姓俗称叫烂脚丫,这种类型尤其是年轻人、脚汗多的人是容易发生的。水泡脱屑型,一般是在足癣突然加重的时候,比如说春夏之交、天气变热了、鞋没换、捂脚的鞋走路多、出汗多,可能突然加重了,就会出现水泡,脱皮。这种泡一般比较薄,脱皮也比较薄,但是也有会融合成大泡的,容易在脚侧缘、脚底发生。角化过度型,好发于脚底、脚掌的部位或者是脚后跟的部位,当然手上也可以发生,一般是中老年人多见,或者是手癣病程很长了,会出现这种情况。烂脚丫、起水泡,容易想到是手癣足癣,这种角化过度的可能很多人不认为是手癣,这是最主要的几个表现形式。当然也有的人会出现湿疹样的改变,就是在足癣突然加重的时候,尤其是有水泡,有糜烂的时候,会红、痒、起泡、流水很多,这种情况不一定光是足癣,也可能是对足癣的真菌的成分,或者一些其它的成分产生的自身敏感性的反应,出现一些湿疹样的损害。专家提示:手足癣的临床表现包括三种类型:浸渍糜烂型、水泡脱屑型以及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一般好发于脚缝和手缝,以年轻人多见;水泡脱屑型则在足癣突然加重时出现,表现为起水泡、破皮等;而角化过度型通常好发于脚底和脚掌,中老年人多见。

手足癣临床表现分型

手足癣是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之一,致病菌主要是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常见菌种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常见的原因是在公共浴池洗澡,穿患者使用过的鞋、袜、手套、浴巾等而感染本病。由于红色毛癣菌等致病菌在外界抵抗力强,加之能在损害部位引起角层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愈。同时由于病变损害不严重,患者往往不重视及时就医,使本病迁延不愈,不易控制。(1)足癣:多见于成人,常在夏季加重,根据皮损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四型,但可同时或交替出现,或以某一型为主。水疱型:以小水疱为主,散在或成群分布,水疱干燥后可有脱屑,多发生于足跖中部或趾间,瘙痒剧烈。丘疹鳞屑型:最常见,多见于趾间,皮损为丘疹鳞屑,界限清楚。足跖及其侧缘反复出现针头大小丘疱诊及疱疹,有不同程度炎性反应和痒感,疱干后脱屑,反复发生,病情稳定时常以脱屑表现为主。浸渍糜烂型:以4~5和3~4趾间最常见,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糜烂,瘙痒剧烈,可继发细菌感染。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表现为粗厚、脱屑、干燥、皲裂。常发生于病期较长、年龄较大的患者。(2)手癣: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初起为水疱,以脱屑、粗糙、角化增厚。从小片开始,逐渐扩展成大片。常限于一侧手掌。实验室检查:取皮损鳞屑作真菌直接镜检,结果阳性可确诊,真菌培养可确定菌种。手足癣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延误病情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患者身心承受更大的痛苦和压力。且手足癣是具有传染性的,在日常生活中应与家人的生活用品分开使用,避免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