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是用针刺特定的穴位和人体的某些部位,释放少量的血液来治疗疾病。
放血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发热、咽喉痛、头痛等。,而且放血疗法效果更好。对于不同疾病的患者,放血疗法的部位、方法、用针也是不同的。
如果是手指上出血,一般用三棱针,少量出血即可;如果背部出血,需要配合拔罐,这叫拔罐放血。如果在带状疱疹的水疱处出血,一般用梅花针扣刺,然后拔罐放血。梅花针是一种特殊的针,针上聚集了很多小三角针,所以刺激面积比较大。放血疗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波动和自身情况不同,可能是一些严重的急性疾病如心肌梗死等诱发因素。心脏病患者在使用放血疗法之前,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
部分血液病患者有自发性出血,放血后不易止血,不适合放血疗法。气血不足或身体虚弱的患者不适合放血疗法,如产妇、孕妇、刚做完手术的人等。放血疗法有什么功效?
针灸在中医的专业名称是“刺络拔罐”,具有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排毒体内的寒毒和湿毒!缓解全身酸痛的感觉,缓解感冒症状,对解决疼痛有明显作用。祛瘀通络,祝身体健康。放血疗法操作
医生说:
中医放血疗法的操作方法分为:点刺(也叫快刺);挑刺(多用于胸背耳后出血);慢刺(多用于肘、腘窝浅静脉放血);围刺(又名散刺)。用于皮肤疾病等病变周围的穿刺放血。在护理方面,严格建议体质虚弱、孕妇、凝血机制差的人不要使用此法。特别强调手法要稳、准、轻,但不能过度,放血不能过度。可见中医放血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是有严格规定的!
(1)高热降温:大椎、宣石穴刺血;
(2)咽喉肿痛:少商穴刺血;
(3)头痛:太阳穴刺血;(4)中暑:宣石穴点刺放血;
(5)全身瘙痒:耳后静脉刺痛出血;
(6)神经性皮炎、丹毒、痈、疖散在病灶周围及相应部位出血;
(7)急性胃肠炎:慢刺曲泽、胃中穴放血。【这里列举,只是为了说明中医“放血”是有讲究的。请不要擅自假装了解和模仿!】
特别建议:中医放血疗法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针晕现象,应立即扶患者平卧,喝热水,并注意观察面色、脉象、血压。
全身瘙痒的刺血疗法有哪些
拔罐常见的方法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2、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3、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后,再拔罐。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4、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5、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6、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拔罐后,凡肌体及内脏功能失调者,均会出现不同颜色的火罐印迹,对于诊断和指导保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那么拔罐后的皮肤颜色要怎么鉴别呢?下面的内容会详细告诉大家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的方法。拔罐后为什么皮肤会痒拔罐后,边缘会由于局部罐口的刺激和充血而发生紧缩瘙痒感,这是正常的现象。中医表示有风邪和湿气,先痛后痒表示体内有火毒。遇到皮肤痒不必惊慌,是病气外排的必然现象。连续治疗,坚持一段时间,反应自然消失,一般不会很长,有的1--2天,个别严重的需要1--2周左右。但有一部分是对于罐子材质的过敏而导致的,多数是瓷罐或竹罐,尤其是竹药罐,由于药物的熏蒸会有部分患者出现过敏现象。一般的玻璃管是不会出现过敏现象的,但如果拔的时候罐口太烫或拔得时间长了,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佳,出现红肿、水疱甚至破溃现象。拔罐后,一般火罐的印子会在3-5天消退,很多在第二天就会出现痒痒的,这是很正常的,这是末梢破坏组织的修复的过程,不用担心。如果症状持续,建议皮肤科就诊,用点外用药物。拔火罐的方法火罐一拔病体舒畅“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颈椎病的拔罐疗法椎病的手法治疗是脊髓型以外各型的首选疗法,罐疗也可以改善颈痉挛状态。我们在临床中,常将拔罐作为手法治疗之前的放松手段使用,实践证明:这一手段简捷高效,明显节约人力,可供医道同仁参考。下面把颈椎病的拔罐方法介绍如下:血瘀型:症见颈骨硬痛,固定不移,痛若针刺,兼见肢体麻木。选穴:肩贞(在肩部后面,正腋后纹头上方一横指)、天宗(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阿是穴。操作:上述穴位拔火罐10分钟,起罐后局部按摩,头部做旋转动作,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风寒湿痹型:症见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无力,颈项沉重酸痛,僵硬不能活动,恶寒畏风。选穴:大抒(第1胸椎棘突下,)、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阿是穴。操作: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时还应注意长时间屈颈工作时,经常做颈部及肩部功能锻炼,避免感受风寒,枕头高低适中。涌泉穴拔罐法人体的生长发育与衰老均与肾气的盛衰直接相关,肾气充足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骨坚齿固,发泽耳聪;肾气衰弱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骨松齿脱,发枯耳背。所以古人非常重视人体的肾脏,称之为“先天之本”、“生长发育之源”。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的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重着粘腻,容易蕴积于下,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多种疾病。所以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排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的精力充沛,具有固齿乌发、聪耳明目、延缓衰老的作用。如果能够在涌泉穴刺血拔罐效果更好。大椎穴拔罐治疗和预防感冒大椎穴乃督脉之穴。“督”有总督、督促之意。督脉行于人体脊背正中,上至头面,入络于脑,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脉气的作用,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之说。大椎穴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之阳气,联络一身之阴气的作用。所以经常在大椎穴拔罐,具有调节阴阳,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预防感冒、咳嗽、头痛、中风等疾病,增强身体抵抗力的作用。穴位拔罐增补元气关元、气海、命门穴拔罐具有增补元气的作用。由于气海和关元同属于任脉,距离较近,所以可将此二穴同时吸拔于一个罐内。关元与气海穴都具有强壮作用,为中老年保健的重要穴位。古人认为气海穴“为元气之海”;关元穴亦称为丹田,是人体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命门穴位于背部正中第二腰椎棘突下,是督脉的重要穴位,为“生命之户”,乃真气出入之所,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人至晚年往往肾气虚损、阳气衰微,所以经常拔这几个穴位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延年益寿的作用。要想调血补血,就拔三阴交穴中医上讲: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三寸,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赖后天的滋养,后天赖先天的促动。经常三阴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的气血,三经气血调和,则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因而可以达到调补精血,健康长寿的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中医拔罐疗法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具有现代文明病之称。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中医认为,拔罐疗法是以罐具吸拔病变部位或穴位,以通畅气血,疏导经络,拔除病气,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最后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认为,拔罐疗法具有 行气活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祛湿逐寒,泄热除毒等作用。拔罐治疗糖尿病的操作方法方法一:(l)取穴:①三焦俞、肾俞。②石门。③三阴交。足三里穴拔罐的保健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是人体最重要的保健穴位,古人称之为“长寿穴”。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从头一直到脚,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部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穴拔罐除了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外,对于头痛、牙痛、精神失常、发热、鼻炎、口眼歪斜、口唇生疮、哮喘、心悸、高血压、腹痛、泄泻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经被大量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足三里穴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的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和内分泌功能都有良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民间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经验之传。既古时候,民间常用灸的方法使足三里起泡流水,预防疾病。其实只要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同样的甚至更有效的保健作用。格鲁吉亚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地区,在那里盛行着一种放血方法,即采用极为简单的工具,从腿膝的外侧(正好是足三里穴)刺入使血滴出。每年用这种方法定期放血,一般是在体力充沛,体内毒素过剩时使用。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位114岁的哈拉吉亚老人回答道,他们已经习惯于这样做了,他曾祖父教导说:“不你就不能长寿。”四关穴拔罐的保健作用四关穴即合谷、太冲穴的总称。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四总穴之一。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合谷穴与太冲穴都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两穴合称为“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手阳明大肠经从手出发,沿着手臂外侧,终止于头面部的迎香穴。因此头面部以及五官的疾病,如头痛、咽喉肿痛、口干、流鼻血、牙痛、口眼歪斜等均可通过合谷穴拔罐进行治疗和预防,所以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同时合谷穴经常拔罐还可保持大肠经的气血畅通,使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毒素及时排出体外。足厥阴肝经从足出发,沿着下肢内侧,绕过生殖器,循着两胁,上达头顶。肝藏血,主疏泄,肝主筋,开窍于目。太冲穴为肝经的输穴和原穴,因此太冲穴拔罐可以防治人体的精神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筋脉拘急等疾病。太冲空经常拔罐可以调整血压,使血压趋于正常,并具有增强性功能,调整情绪,清头明目的作用,使人具有的精力和舒畅的情绪面对生活。肚脐上拔罐的作用肚脐的穴名叫“神阙”,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接受营养,所以脐是“生命之根蒂”,神气出入之门户。任脉总领一身之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所以神阙穴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具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些敷脐药膏,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而治病的,如果能在拔罐之后直接将药物敷于脐部,则效果更加显著。神阙穴拔罐应注意,罐内的负压不易过大,拔罐时间不易过长,最好选择负压罐,因为负压罐容易调整负压,而且不易烫伤皮肤,当皮肤出现充血或轻度瘀血时即可起罐。拔火罐的误区火罐疗法,又称拔火罐,是借用杯罐的吸力,吸附于人体穴位或某个疼痛的局部,造成皮肤红晕、紫红而达到治疗目的。很多人拔火罐习惯在家里进行,由于缺少专业指导,易产生一些误区。例如:拔火罐后马上洗澡 很多爱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说“火罐和洗澡,一个也少不了”。确实,温热的澡水和温热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这顺序还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绝对不能在拔罐之后马上洗澡。拔火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不少人说火罐这一拔最少要半小时,有的人认为拔出水疱来才能体现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老人持这样观点的比较多。而拔火罐真的是时间越长越好吗?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全身瘙痒的刺血疗法是什么
肛管、肛门周围皮肤及会阴部发痒的症状叫肛门瘙痒症,这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它不同于身体其它部位的搔痒,其特点是搔痒剧烈,病程持续时间长。多见于20~40岁的青中年。起初一般限于肛门周围皮肤轻度发痒,如长期不愈,搔痒有的会蔓延至阴囊或阴唇,尤其是在会阴部前后发痒最厉害。瘙痒在夜间更甚,潮湿环境加剧,有时如虫爬蚁走,有时如蚊咬火烤,令人不能入睡,坐卧不安,无法忍受。于是就狠抓皮肤,暂时止痒,皮肤抓破可出血、糜烂、刺痛,使痒痛加重,更为难受。病人苦恼万分,久之会引起神经衰弱,精神萎靡,食不知味,夜不成眠。 肛门搔痒如何应付 首先要及时治疗可引起肛门搔痒的原发疾病如痔疮、肛瘘、蛲虫、腹泻、湿疹等。 其次要避免进食和接触自己过敏的饮食、化学药品、生漆、刺激性食物,以及某些药品等。 此外衬裤不要过紧、过硬,摩擦肛门皮肤,便纸要用清洁柔软吸水的卫生纸,不要用带油墨字迹的纸张,或用植物叶、土块擦肛门,便后或临睡前要用温水洗肛门,保持清爽干净。不用刺激性洗剂,切勿用较烫的水坐浴。还应避免焦急、忧虑、过度精神紧张,不可用手狠抓肛门皮肤。 肛门搔痒症是许多疾病徵兆 有许多人都曾有肛门搔痒的不舒服症状,但碍於面子问题,不好意思去医院门诊,其实肛门搔痒症虽然不是很严重疾病,但却是许多疾病的徵兆,例如;痔疮、病毒感染、性传染病等,如果有肛门搔痒的状况,还是应该就医,以免延迟严重疾病治疗。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陈冠仰表示,肛门搔痒症一部分是因为寄生虫感染、卫生、饮食习惯不良所引起外,另一部分有肛门搔痒症的病患可能是罹患痔疮、便秘、肛裂、病毒性感染、性传染病等等,千万不要因为只是肛门搔痒而不重视,反而延误真正疾病的治疗。 注意卫生习惯
轻微的肛门搔痒是因肛门附近的黏膜分泌不够所导致,卫生习惯太好、太差都可能会导致,卫生习惯太好一天洗好几次澡,会将肛门附近的黏膜冲掉,导致肛门附近太乾燥可能会肛门搔痒,而卫生习惯不好则易细菌、病毒感染造成肛门搔痒,陈冠仰表示,门诊中还有因吃麻辣火锅隔天猛拉肚子,一直擦拭造成肛门搔痒,若只是单纯因为饮食、卫生习惯而导致的肛门搔痒很容易就可以痊愈。
因饮食、卫生习惯的肛门搔痒症,医师建议饮食上须避免可乐、咖啡、巧克力、酒、茶,穿透气棉质、宽大的底裤,女性病患不要用棉垫,一天须清洗几次,尤其是在排便后,少用肥皂以免黏膜清洗掉,清洗后可利用吹风机吹乾,再涂抹药剂。
比较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感染、性传染所造成的肛门搔痒,除了治疗肛门搔痒的症状外,也必须即早治疗病毒感染、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因此病患千万不要忽视肛门搔痒的症状。
参考资料:
肛门瘙痒是常见的外阴瘙痒之一,它的病因很多,如肛门不洁,蛲虫寄生,如果能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不难治愈。但是还有一类病因不明的肛门瘙痒,常因误诊误治而顽固难愈,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肛门湿诊。
肛门湿疹并不难治,但由于病人常用热水、药水烫洗,医生常结合含有“松”类激素的软膏外涂,虽能暂时好转,但最终却使湿疹更重、瘙痒更烈,成为顽症。要治好肛门湿疹,最重要的是停止一切理化刺激,不搔抓,不用药水烫洗,不涂含有“松”类激素的药物。开始的几天可能瘙痒更重,但只要坚持冷湿敷疗法,就可不药而愈。具体方法是:取一条净水浸透的毛巾叠成8层,以轻捏不出水为度,紧敷于肛门,每3分钟投洗一次,不使毛巾受热。只要肛门痒就冷敷,直到痊愈。平时大便后只用冷水冲洗肛门即可,不要用热水、肥皂或药物清洁。(潘黎明)
肛门湿疹是一种的疾病,原因是什么 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局限于肛周皮肤,起病为红疹、红斑、糜烂、渗出继而结痂、脱屑。病程久的可出现皮肤增厚,颜色灰白或暗红,粗糙,以致皲裂、渗出、瘙痒反复发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往往由多种因素发病。常见因素有以下几种:(1)由复杂的内外因子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如各种蛋白食物、花粉、皮毛、细菌、日光、寒冷、染料等均可诱发本病;(2)局部病变,如内外痔、肛瘘、直肠脱垂、大便失禁等;(3)疾病因素,如糖尿病患者的湿疹样皮炎,消化功能紊乱造成的吸收功能失常和营养物质缺乏,肠道寄生虫病等;(4)刺激性因素,如碘酒、酒精、强酸、强碱等。当机体处于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压抑或失眠的情况下,可引起湿疹或使某些湿疹症状加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特别是植物神经失调时常可诱发湿疹。
湿疹的发生与体质有密切关系,与遗传基因也有一定关系。 中医是如何认识肛门湿疹的?
湿疹又叫浸淫疮、血风疮、四弯风等。《外科正宗》云:“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日渐沿开。”而湿疹发于肛门称为肛门湿疹、“阴囊风”、“肛周风”。肛门湿疹的原因则是由于风、湿、热邪留滞肌肤,或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 中医如何治疗肛门湿疹?
中医对肛门湿疹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进行。
①风湿热邪留滞:认为风善行而数变,可夹湿、热发病,湿邪郁于皮肤,使得气血运行失常,则见瘙痒,糜烂,渗液;若风夹热邪,侵于肌肤,使营卫不和,肌肤灼热,糜烂,痛痒而成湿疹。
治则:清热,疏风,利湿。
内治:四物消风饮、龙胆泻肝汤加减。若伴有皮肤感染,可加连翘、双花、地丁、土茯苓、赤小豆等。便秘热结者可加大黄、槐角。渗出多者可加地榆、车前草、马齿苋、草河车。
外治:地榆、大黄、苍术、苦参、黄柏煎汤外洗,或用湿毒散外洗。
②血虚生风化燥:脾虚血亏,阴虚不能濡养肌肤,则可致肌肤生风化燥,而见瘙痒、粗糙。若又被风、湿、热邪侵袭,则可使湿疹变成慢性而缠绵难愈。
治则:养血祛风,清热利湿。
内治:养血除湿止痒汤:当归15g,生地15g,白芍15g,何首乌10g,苍术15g,黄柏10g,土茯苓30g,白鲜皮15g,乌梢蛇15g,蝉衣10g。
外治:当归30g、蛇床子30g、苦参30g、细辛2g、皂刺30g,煎汤外洗。 针灸对肛门湿疹的治疗如何进行?
针灸作为中医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肛门湿疹病中同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①针灸: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长强、提肛穴等。
配穴:三阴交、血海、合谷、风池等。
每日或隔日一次,有消炎止痒的作用。
②刺血:选上述穴位,每次取2~3个穴位,消毒局部,用三棱针刺破皮肤,挤出2~3滴鲜血,也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③小针刀疗法:即消毒肛门局部,作局部浸润麻醉。把肛周分成四等分,用小针刀从湿疹病变的外缘进刀,作皮下穿切,往返几次。穿切中切忌穿破对侧皮肤和肛管,且每次只能治疗1/4部分。 现代医学对肛门湿疹的看法是什么?
现代医学对肛门湿疹的看法有很多,但不外以下两个方面:
①外因方面:外界刺激,如太阳光线、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搔抓、摩擦、生存环境、气候变化、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和日常生活用品如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的刺激,都可引起湿疹。
②内因方面:某些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波动以及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引起或加重湿疹的病情。肛瘘、肛裂、痔疮等也可引起肛门湿疹。
肛门湿疹的发病个体差异较大,认为湿疹与遗传因素和素质有一定关系。 湿疹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湿疹的临床表现如下:
①瘙痒:它是肛门湿疹的主要症状。呈阵发性奇痒,搔抓局部后,可使皮肤破损而痛痒加剧;瘙痒难忍时,可影响学习、工作、睡眠等。
②肛门潮红:肛门皮肤因湿润、摩擦或搔抓,使肛周皮肤或皮肤皱襞呈淡粉红色、水肿。
③肛门湿润:渗出可引起肛门湿润不适,内裤污染和皮肤磨损。
④疼痛:肛门周围皮肤因搔抓破溃,可导致皲裂、感染,常发生肛门疼痛和排便时疼痛。
⑤其他:即肛门湿疹除了有其特征外,还可引起消化不良、腹胀、便秘和腹泻、头晕、失眠、烦躁等症状。 肛门湿疹应与哪些疾病作鉴别?
一般情形下,了解肛门湿疹的病史及病程,诊断并不困难。
湿疹表现多为:皮损为多形性、弥漫性对称分布。急性湿疹可有渗出;慢性湿疹则有浸润肥厚。病程多不规律,反复发作,剧烈瘙痒。
神经性皮炎的皮损是典型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表现。
肛门瘙痒症则以肛门皱襞肥厚为主,可见苔藓样变和辐射状皲裂,多数无渗出,仅可见到干性抓痕及血痂。 肛门湿疹如何分类?
按皮损的特点分为三种:
①急性湿疹:肛门周围的皮损多呈米粒样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泡,基底部潮红。由于搔抓,致使水泡破溃,可见有小点状渗出和糜烂,并有浆液不断渗出,病变中心部较重,向周围蔓延,外围可散在丘疹、丘疱疹。若合并感染,可形成脓疱,渗出脓液,结黄绿色或褐色脓痂,还可并发毛囊炎、疖肿。
②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未及时处理、拖延日久而成。特点是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和水泡糜烂。
③慢性湿疹:由急性或亚急性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而成,也有初起即呈慢性者,可见局部皮肤增厚,浸润,色棕红或灰色,表面粗糙,肛缘及肛管可有皲裂,米糠样皮屑及抓破后成为结痂,外周可有散在的丘疹、丘疱疹。 肛门湿疹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肛门湿疹的治疗原则应根据致病的病因,以及局部皮肤的症状、皮损情形,进行有效的整体治疗及对症处理。
①改善生活环境,避免湿地居住;
②调整好饮食;
③调养好身体,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④及时治疗能引起肛门湿疹的全身疾病;
⑤根治肛门直肠部的病变,譬如肛裂、肛瘘、混合痔、便秘、腹泻、肛门瘙痒症等。 肛门湿疹的内服药有哪些?
肛门湿疹的内服药物,主要是针对造成肛门湿疹的全身因素而进行。
①抗组织胺类药物:主要是止痒,如扑尔敏、苯海拉明、非那根等。
②镇静剂:对合并有失眠者使用,如鲁米那、安定、眠尔通等。
③钙制剂:5%溴化钙,或5%氯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每日1次,每次10mL,10次一疗程。
④抗生素:若合并有感染,可使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治疗。
⑤维生素类:运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口服,对肛门湿疹有辅助治疗作用。
⑥免疫球蛋白:可使用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作辅助治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⑦激素类:使用激素类药物,可使炎症、渗出、奇痒迅速缓解,但停药后极易发作,且副作用多,因而,使用激素类药物要慎重。 肛门湿疹的局部用药如何使用?
肛门湿疹的局部用药应根据肛门局部病变的性质、病因使用外用药。
①急性或亚急性期:可使用肤轻松、强的松龙等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配合5%硼酸溶液局部外用,也可用5%煤焦油软膏等等。
②慢性期:若有苔藓化者,可用50%松馏软膏或20%黑豆馏油软膏。而顽固性肛门湿疹也可用浅层X线放射或同位素 32磷、 90锶敷贴治疗。 肛门湿疹如何预防?
肛门湿疹的预防关键在于防止再复发。
①尽量避免外界各种物质的刺激:譬如热水烫洗肛门,过度暴力搔抓等。对刺激局部的化妆品等物质要忌用。
②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如鱼、虾、蟹、甲鱼等要尽量不吃或少吃。
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善体质,对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