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睡眠的设备,帮助睡眠的设备叫什么

1、飞利浦/Philips,世界500强企业,成立于1891年,隶属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多元化技术的公司,致力于通过在医疗保健、优质生活和照明领域的有意义创新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2、诺泰,诺泰成立于2009年,是知名按摩器品牌,隶属于泰安市诺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电子商务公司,致力于护具和按摩器的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头部按摩仪、护眼仪、护腰带、腰部按摩仪、海盐热敷包、艾灸盒等。

3、奥克斯,奥克斯品牌隶属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智能电力设备、家用电器等现代制造业,地产、医疗健康、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的企业集团。

4、SKG,SKG源自于Smart(智能)、Kind(亲和)、Global(全球化)的缩写,由广东艾诗凯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07年创立,秉承“全球制造,全球销售”的理念,整合全球最优质的研发、生产、销售资源。5、倍轻松/BREO,倍轻松品牌隶属于深圳市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健眼仪知名品牌,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是便捷式按摩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

6、心诺/XNUO,2015年6月美国心诺医疗亚太地区营销中心在深圳成立,标志着美国心诺医疗正式登陆中国,心诺医疗将凭借其强大的科研和市场能力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简单有效的健康产品及解决方案。

7、凯伦诗/CLORIS,德国品牌凯伦诗,以行业的领先技术,国内业务主要分以进出口和电商批发、零售为主。

8、BROOKSTONE,Brookstone已有200多项发明专利,产品多次获得国际设计界红点大奖,成为全球消费者心目中新奇特产品的代名词。

9、凯胜,凯胜品牌隶属于唐山彭氏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眼部按摩椅的知名企业,成立于2000年,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是便捷式按摩产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经过3年的持续发展,成长为便携式健康护理行业的领导品牌。

10、荣事达,2006年经中国品牌研究院权威评估,“荣事达”品牌价值超过26亿元,位居中国最具价值驰名商标排行榜第54位。荣事达是以家电制造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以洗衣机、电冰箱为主导。

头戴式、手握式睡眠仪有哪些弊端?

头戴式睡眠仪的缺点很明显,就如上所说的,头部的传导介质比耳垂要复杂的多,虽然离大脑比较近,但特殊设计的微电流很难去刺激到大脑中枢神经。

市场上大多数的头戴式睡眠仪,都不具备CES疗法,仅仅只是戴头上通过电流刺激来做按摩用,其成本不超过一百。其助眠功效可以说忽略不计。

手握式睡眠仪,也是近来关注度较高的一类助眠产品,虽然这类产品有些是具备CES疗法,但它的作用部位只是在手上,离丘脑比较远,微电流很难刺激到作用点,致使它的助眠效果大打折扣。

帮助睡眠的设备有哪些

检测睡眠方式有很多,现在很多设备都有检测睡眠的功能,但具体的准确度上可能差距较大。

首先说医用的睡眠监测设备,医院多用多导睡眠监测仪,其在监测睡眠上,数据较为全面,准确度高,为医生诊断病患提供了依据。多导睡眠监测仪是医用设备,不适宜普通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现在很多电子设备都号称有睡眠监测的功能,如常见的手环,或者是手机软件,还有一些如RestOn等家用睡眠监测仪,效果上各有不同。手环、手机软件监测数据少,准确度不高,难以作为睡眠质量的参考,而RestOn睡眠检测器监测数据较为全面和准确,可以达到95%的准确度,可以媲美医用设备。

帮助睡眠的设备叫什么

记者前段时间一直在和睡魔战斗,这种战斗并不是发自真心的,而是被迫为之。记者平均每天睡5小时,这看起来似乎还好,但睡觉的时间却大约是在早上5点到10点,这可就不太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苦恼之余,记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总结下来,失眠大致有如此几条原因:1、被光晃瞎眼;2、被噪音吵翻天;3、闹心。

就记者了解,特别病入膏肓的失眠者大多数都是原因3,这个求助于智能硬件已经作用不大了(至少无法起到主要治疗作用),请出门右拐找心理诊所。那些不太严重的失眠人群则多是因为一些外在因素(也就是原因1和原因2)导致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光太亮似乎还好,拉上窗帘关上灯,白天也可以比较昏暗。可噪音就没什么好办法了,比如记者的一位朋友住在临街的居民楼4层,夜里也经常被窗外的汽车鸣笛声、刹车声、打闹声、夫妻吵架声搞得很心烦,更何况他还住在一个颇有老北京风情的居民区:清晨5点多就有人扯着嗓子练声。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想到耳塞。不过带上隔音耳塞之后,你还能睡得香吗。戴耳塞还有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很多厂商也考虑到了人们的睡眠问题,从而研发了一些智能产品或者应用,比如雷锋网之前介绍过的iWan手环,或者Sleep Time和Sleep by Motion X(二者都是App),但这些产品大多也只是致力于监测睡眠质量,告诉用户“最近睡得好不好”、提醒用户“早点睡”(这不是废话吗)而已。

光监测有个卵用,改善睡眠除了要调整生活作息之外,恐怕更适合借助一些“外力”。1/光线

来自法国的Withings公司生产的Aura在产品上添加了助眠灯和睡眠传感器垫,除了监测用户的呼吸、心率等数据,助眠灯还可以在睡前放出幽暗的蓝光助眠,在早晨发出充满活力的橙色光唤醒。在灯光上做文章的助眠产品并不少,在众筹网站上火过一把的DreamLit也是如此。它在开启助眠模式之后,灯光和音量都会随着助眠的深入而逐渐变弱直到熄灭和停止,整个过程持续30-60分钟。

不过对于看惯了手机屏幕的用户来说,光色效果到底还能不能如理想中一样还有待研究,据雷锋网记者了解,不少人现在已经是睡前手机党(手机屏幕的光也可以是“助眠蓝光”呀),越看越精神。2/音乐

Dreampad智能枕则会搭配相关应用程序播放助眠音乐,在通过骨传导技术传达给入睡的用户(不躺在枕头上就听不到哦),非常利于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不过这枕头售价179刀,屌丝表示只能看无法买。音乐助眠法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就记者的感受而言,晚上听音乐就是提神醒脑的良招。3/音波

有一款名为Chrona的智能枕头则采用了一种较薄的记忆泡沫制作,插进枕套里和普通枕头一起使用,它通过动态捕捉获取睡眠数据,并通过低频声波来帮助用户睡得更深,再用高频声波在早上自然唤醒用户。不仅是硬件产品,也有很多手机App也通过播放一些如阿尔法波、德尔塔波等低频声波来达到助眠效果,但是低频声波真的有助眠作用吗?它们对人体真的无害吗?

在睡眠的整个过程中,人的脑电波的频率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对应N1、N2、N3不同的脑电波频率。简单来说,刚睡着的时候,脑电波频率还比较快,睡眠较浅,这个时期叫N1期;睡眠逐渐加深,在经过一个较长的过渡期N2之后,会进入脑波最慢的N3期,即所谓的“慢波睡眠”期,“深度睡眠”也是指这一时期(早期的研究将慢波睡眠分为N3、N4,但现已合并研究);从N1-N3之后再回到N1时,还会进入脑电波频率高、活动较活跃的“快速眼动期”;然后脑电波频率再次减慢。通常一次正常的睡眠中会连续进行4-5个这样的周期,然后醒来。

而科学家观察到,影响慢波睡眠长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睡觉之前的“觉醒时间”。换句话说,拖得越晚才睡,慢波睡眠时间就会越长;还有一些其它影响因素:身体温度、高糖饮食、重体力活动等,以及一些药物。而外界播放的声波能否按照助眠方式影响脑波,则还没有权威论证。也就是说,这些低频声波到底会让深度睡眠来得更早、更长,还是反而会降低睡眠质量,因人而异,尚无定论;就算感觉睡眠质量变说不定只是因为声波打扰而导致入睡时间更晚了呢。4/白噪声相比还没有什么权威说法的声波论,白噪声助眠的原理则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了。

所谓白噪声是指一段声音中的频率分量的功率在整个可听范围(0~20KHZ)内都是均匀的,这种噪声具有平坦的功率谱。白噪声制造了遮蔽效应(Masking Effect),即自动增益控制,相当于屏蔽了很多细小到人意识不到、但还是影响入睡的声音变化。举例来说,就好似在嘈杂人群中听不见悄悄话。

根据《消费者报告》对2001名被调查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定程度的白噪声要比用于安神的非处方药或者补品更能帮助人入眠;而且一旦房间中噪音低安静的话,人的听力也会随之变得更为敏感,所以并不是睡觉时房间越安静越好。

于是,想通过白噪声原理研发助眠产品的团队也越来越多。比如白噪声丝绒枕头,通过内置的扬声器,能够近距离为使用者播放15-60分钟的白噪声或其他9种自然声音。不过枕头类的产品总是觉得风险比较高,如果用户就是睡不惯怎么办呢。

这样看来,一些外设硬件可能更适合。比如SNOOZ,它最初是为了给婴儿创造理想睡眠环境而设计的,经过8个月的研发变成了面向大众的产品,并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它的内部内置扇叶,根据算法进行转动从而发出逼近自然真实的白噪声,旋转设备顶部的刻度盘还可以调整白噪声的效果。SNOOZ还根据婴儿的承受能力设计了专门的白噪声。目前SNOOZ正在Kickstarter上众筹,价格为最低49美元(当然这个价格的名额早就没有了),预计将会在2016年3月正式出货。白噪声也并不是绝对好用的,有些人就会感觉白噪声使他们对环境的噪音更敏感了。而这个现象的原因属于物理学和信号处理(非线性系统)范畴的课题,即随机共振(Stochastic Resonance,SR),由于人脑对信号的处理机制也符合非线性系统特征,故而也存在这种现象。

简单说来,随机共振现象就是在原始信号处于探测水平以下的时候,通过加入一定强度的白噪声,与原始信号相对应的频段产生共振,使其上升到可探测水平,同时白噪声在后期又很容易被滤掉,这样的结果就是增强了想要的信号。

据了解,这个现象在电子行业已经不鲜见了。最近几年一些高精度ADC或者DAC的可能就会在datasheet里很骄傲地写上“输入端集成了白噪声发生环节,可大幅度提高SNR(信噪比)”。

写到这里,记者略有绝望地感到,市面上大部分助眠智能硬件产品似乎并没有一个十分靠谱的,太伤心了。不过睡眠问题并不小,随便问问身边的人,10个里面估计有一半人都会认为自己睡眠存在障碍,而入睡困难和睡眠质量过差已经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世界各地有不少研发团队正在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努力着,所以我们也可以多期盼一些吧。不知不觉今天已经这么晚了,记者要去吃点夜宵了,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