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医初学者,自学中医的话我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我回答中的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都有,基本上包括了中医各大类的书籍大概有五六万册且都是电子版的

有些书太浅,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个人推荐的书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他们的经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直接看还是会很难,这个阶段应该开始同时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了,不一定要用大学教材,人卫的名师名家讲稿系列丛书,或是一些中医古籍,比如《长沙药解》之类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别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尤其不能犯懒!!! 该背的必须背!! 没有捷径可走!! 没有折扣可打!! 中药功效记不住,方剂组成记不牢,伤寒条文不会背,这医还是趁早别学了!!!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推荐的这些中医书籍注意看一下图上中医书籍的右下角,此所有中医书籍在其内都有电子版
后期可以看看这些中医书籍,在你时间充足或者有深厚兴趣的情况下可以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些中医书籍
中医书籍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全2辑)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共七册)
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全3卷)
圣济总录(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版)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灵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内经类书籍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入门(上、下)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
医家金鉴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
中医学资料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吕志杰著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中医集(全4集)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医经六书(全3册)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历代本草精华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姜附剂临证经验谈(全2集)
实用偏方秘方经典
巧记、熟练、妙用中医丛书(全4册)(高清版)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常见疑难病中医经验丛书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共25册)
平衡针灸(王文远)
张山雷医集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全八册)
当代妙方(人民军医出版社)
当代药用植物典
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全10卷 善本扫描版)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版))
中医养生入门课
一定要先看【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是前面的医学理论部分,经络部分可以先不看)之后可以在图书馆或网上找一些中医方面或养生方面的书籍,多数是通俗易懂的,这样可以帮助你确立一下中医理念。看过几本后就可以看【黄帝内经】【伤寒论】在网上有相应的讲课视频,根据视频的顺序和进度来就行,在学习这两本书的一定要不断地搜集一些中医书籍,养生书籍等不同的资料,在那些书上经常提及【伤寒】【内经】有关内容,可是帮助你加深理解和应用。

以上都是我自学实践后后总结出来的,其实我是倒着学的,如果你真的喜欢中医,就像我当初那样,不管什么书,拿来看就是了,有不明白的就想办法找到更基础的书查明白,慢慢思路就出来了,不一定非得按部就班的学,哪怕你看的第一本书很难,最多借着这本书抓出一大堆资料和知识,这样不是更有意思。我的中医生涯是从【求医不如求己】和【易医妙用】开始的,【易医妙用】我到现在都没能整明白,这本书迫使我去看【易经】【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相关的时间医学】,张仲景的经方,【气功】.....这些书都只能理解一部分而已(可能资质有限),中医牵扯到的知识让我瞠目结舌。
四诊法因没有师傅和实践机会,一直没法学,活到老学到老加油吧。
中医养生入门书籍
中医爱好者想 养生 保健自学中医,该看什么书呢?张医生给大家建议。一、自学中医首选大学课本。对于零基础的人,如果只是想简单了解下中医,或只是对着书上学一点中医技术, 可以看一些浅显易懂的中医书如《中医快速入门》《求医不如求己》、《教你如何快速找穴位》等,但这些书可能看完很多本,大家得到的中医知识还是零散的,不够系统完整。相信大部分中医爱好者自学中医,目的是能够有系统的中医理论指导自己和家人 养生 保健,对此张医生郑重推荐从中医大学教材看起。而且必须要按着顺序看。第一本要看的书是《中医基础理论》,然后第二本是《中医诊断学》,第三本是《中药学》,第四本是《方剂学》,第五本是《中医内科学》,第六本是《针炙学》。大家教材写的都是现代文,便于我们阅读理解,大家学习完这六本书之后,对中医的整套基本理论才算是有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了解,这时回过头来再看书店里一抓一大把的各类中医保健书籍,就会觉得非常简单。此时如果大家还有余力,可以继续学习《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大学教材。二、回归经典学习。学习完了大学的那堆中医教材,大家已经初步能对自己和家人进行 养生 保健了,但有志于精研中医者,想要进一步感悟中医,提高中医水平,还是得回归经典学习。首选《伤寒论》,然后是《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条辨》之类,直接看会很难,我当时是结合中医名家出的讲义书一起看,如王洪图教授讲内经,郝万山教授讲伤寒,刘渡舟教授讲伤寒等。虽然结合各种辅助教材一起学习,这一阶段仍然会非常艰难,就拿伤寒论来说,要学习记住这么多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几乎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所有适合大学教材的各种巧记速记的方法都不再适用,只能老老实实地从一条一条的条文背起,读得多背得多方能记得住。这个时期建议大家也读读《名老中医之路》,里面名老中医勤奋刻苦,呕心沥血的学习精神可以激励大家度过这个艰难阶段。三、确立自己的中医体系思想。经过第一和第二阶段学习,大家可以广泛涉猎了,会发现中医有很多“派别”,每个“派别”侧重点不同,如滋阴派重在滋阴、补土派重在调更是脾胃、扶阳派重在补阳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选择合适的治病指导思想。我在自己这些年的临床应用中,主要是以扶阳理论作为指导,在此推荐大家学习“火神派”鼻祖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理圆通》,大家把这两本书学透,可尽得扶阳派别的精髓。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熬夜多,又喜开空调冷气,阳气亏损得厉害,所以临床上我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是阳虚体质,开的药物大多以补阳为主, 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学习郑钦安的扶阳思想。四、勤临床,多多交流。经过上面的阶段认真学习,这时大家才真正是打下了比较好的中医理论基础,给自己和家人朋友 养生 保健肯定是没问题的了(大家要注意,现在国家政策规定,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人是不能开药方的,因此有志于从事医学行业又出到 社会 的中医爱好者,可以通过拜师走师承考试这条路考取资格证,有了资格证才有合法的处方权),但这时想要再继续提高水平,治大病重病,就要找机会拜师跟诊学习了,毕竟得多看病人多实践,多多交流,治疗水平才提高得快。以上就是张医生给大家自学中医推荐的书,朋友们有什么看法吗?欢迎一起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