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固属道家养生功法,是对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的生命本原状态的回归,故又叫“婴儿诀”。它有助于安魂定神,收摄精气,滋阴降火;还可以畅通气血,静心安神,促进精血旺盛,固精补肾,助你乌须黑发。对体内虚火较多、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脾气烦躁、容易生气发火的人,在走路、坐车、闲聊、看电视、开会等手臂闲下来时,都可以做一做握固,坚持一段时间后,虚火症状就会得到改善。中医认为,握固作用于肝经和肾经系统。肝属木,主升发,能疏泄情志、调畅气血。肝经系统包括肝、胆、眼睛、筋、爪甲等组织器官,经脉运行在身体侧旁。肾属水,主封藏,是生长发育之本。肾经系统包括肾、膀胱、 耳朵、骨、头发等组织器官,经脉运行在身体内侧。所谓“肝肾同源”,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平时互相协调配合,可使人体精气收藏、气血布散,长期坚持握固可以安定神魂、辟邪防疾。操作方法 :就是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起床前握固,可以补充阳气 。每天晨起前,平躺在床上,两腿伸直,两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握固18次,需注意的是,回握一定要用力。如果时间比较充足,也可先穿好衣服,盘坐在床上或较大的椅子上,微闭双眼,自然呼吸,双手握固10~30分钟,可固精补肾、增强免疫,提高抵抗力。

道家养生握固法
"握固"虽简单,却是人体阻挡百邪的秘密!小孩子天生是非常会养生的,如“握固”,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这种手式有促使心气归一、辟邪毒之气的作用。《老子》说:“骨弱筋柔而握固。”小孩子生下来就会这么握拳,小孩子生下来很容易受到外面邪气的干扰,为什么小孩子不害怕呢!就是他们天生就会握固。因为无名指的指根,就是肝魂所藏身之处的“门户”!这样经常握着人就不容易紧张害怕。从古传的中医角度看,婴儿才是大丈夫!他们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丈夫本色!圣人在《道德经》里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的真气专而不散,所以无所畏惧。你也可以说,他们不害怕,因为他们不懂。可是天下不懂而害怕的人多了去呢,别说人,连小狗都懂得害怕。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婴儿们还掌握着人体抗病毒、御外邪的开关!这个开关在哪里呢?我得先问问大家,你们留意到没有——小宝宝最有耐心做什么动作?两手握拳!而且还喜欢把小手握得紧紧的。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很多小宝宝都会把大拇指掐在掌心里,如果你把他的小手掰开,他的大拇指往往正好掐在无名指的指根下面。小宝宝正是因为这么握拳,才不会“害怕”!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前面讲过“心藏神,肝藏魂”。无名指的指根,正是肝魂所藏身之处的“门户”!我接触过一位道家的高人,他把这个叫做“握固”,意思是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我哈哈大笑,这不就是我们小小婴儿会的东西嘛!这就是“真传一句话”,很多东西窗户纸一捅破就没啥秘密可言了。小婴儿肝胆之气很足,所以就会握拳握得很紧、很自然,大人消耗大,就要很不自然地用力握了。大家看电影,人死的时候,本来握紧亲人的手就一下子松开了,为什么呢?因为魂魄走了!我们中国人形容一个人去世,会用什么成语呢?“撒手人寰”!就这个道理!握固是道家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印。 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 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 “肝主握”。我们看新生的小孩子肝经气特别充足,小孩子出于自保,往往会本能地紧握拳头以“固魂”。当人的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却是“肝魂尽失,撒手而去”。大拇指触不到无名指指根的,可以放在中指指根处。握固的人不易受到外邪的伤害,可以如赤子,在修行的过程中回到自己的本源;还可以抵御外来的邪气,在冬天如果穿得少了,容易伤风的时候,用握固的方法,少说话,可以抵抗寒冷,防止寒邪入侵。握固还精补脑法就是根据道家握固原理设计的功法,常练对人有益无害。一、握固还精式 经常修炼此功法不但能还精补脑,改善脑供氧不足症状,如精神委靡、嗜睡等,而且对调整人体内分泌也有很好的作用。其练习方法如下。1、盘坐,持握固手印置于膝上,舌抵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养气3分钟。2、用鼻把气吸满,直至胸腔肺叶打开,憋气。用意念把气从 “会阴穴”上移至“神阙”(肚脐),意想气至肚脐内3寸。整个过程是憋气的状态,坚持9 秒或者18秒。如果还能继续憋气,就想象气绕着神阙顺时针转1~3圈。3、能憋到18秒者,可继续做第二阶段“加先天罡气”,在刚才憋气的基础上,用“咝字诀”(用嘴微微、短促地吸气,发出“咝”字音,同时腹部呈放松状态,发音时腹部鼓起。)再冲击一下。此时,用力收小腹提肛。做不到不要勉强,练习过程中不要超过自己的极限,要循序渐进。二、握固补脑式 使吸入清新之气在头部周流,有效达到还精补脑、使大脑立刻舒适清醒的目的。1、握固,把气吸满,使肺部充盈,头部缓慢地后仰。后仰过程中,不断地吸气,后仰到极限。2、然后想象吸人的气体从鼻部上行到头顶,经百会穴流向后脑 (玉枕穴),再转回—厂颌(承浆穴),回流到鼻腔,旋转3 圈,最后到头顶(百会穴)不动。3、守住百会穴时,心里默念3遍:“还精补脑,还精补脑,还精补脑”,然后再将头部缓缓放平。注意这个过程中吸气是不断的,即使不能再吸了,也要意想着在吸气,而不是在呼气或者憋气。每次练习最多不超过6遍,就能达到清醒头脑的效果。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摄精气。握固所作用的人体系统是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大补元气。每天只做握固也可很好的补元气。另外当你走夜路、或看过鬼电影、听了鬼故事之后,觉得阴风阵阵时……全身起鸡皮疙瘩时,速用大拇指用力掐无名指的指根(是靠中指一侧),有痛感就是。舌抵上颚,接通任督脉;四指内合,成拳状,这就是道家运功时的握固法!男左手女右手或双手同时握固。结成此手印后,心随意静,真炁运转。即觉得全身穴道紧闭,炁随意动,体内发热,体内行成防护罩。身体无空隙,就不怕阴灵、亡灵啦。三、简易握固 握固的方法就是用大拇指根切住 无名指根 ,呈四十五度角把控好,然后屈曲其余四指,将大拇指握牢。请注意稍稍用力即可,无需过度用力,在自己舒适范围内即可,要注意 循序渐进 。无名指代表脾脏,也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 肝主握 ”。因此大拇指抵在无名指根部,代表“ 守肝魂 ”。新生儿常常本能的握紧拳头以“ 固魂 ”,因此新生儿的肝经气十分充足。道书《云笈七签》上记载:同时握固可以固护精气,明目延年;坚持进行握固,还可以 辟邪防毒 。可见,握固对于“ 精气神 ”的固守具有一定的作用。握固与打坐不同,不受练习场所的约束,是随时随地可以练习的功法,双手或者单手练习皆可。站立时握固,要双脚抓地,扣齿闭目;平躺时同样做双脚抓地状,扣齿闭目静思。每次握固建议5分钟以上,这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要注意饥饿和饱腹的时候不可练习,高血压与心脏病患者也要慎做。握固同时也可静坐,坚持半小时以上的握固冥心坐,对身心十分有益。当握固使身心达到和谐状态时,就可以练习更深层次的功法,比如洗髓、胎息、冥想等。古言有云“ 真经一句话,假经千万句 ”。握固曾是道家不传之密,且道不经传,但是在现今网络时代,关于握固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真正的真经是精准的,是需要我们自己 实证实修 来体悟。可见,养生的方法不在于多,而贵在坚持。不妨你也经常保持两手握固吧!

道家养生握固扣齿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明代百岁寿星冷谦在谈长寿秘诀时,也强调“齿宜常叩”。扣齿的具体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后)齿36下,次叩门(前)齿36下,再错牙叩犬齿各36下,最后用舌舔齿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齿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既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叩齿法:牙齿上下相碰击。古代的一种养生之法。 《颜氏家训·养生》:“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有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 《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坐稳夜忘眠,卧安朝不起。起来无可作,闭目时叩齿。” 《癸辛杂识前集·胎息》:“每日以子时后,披衣坐,面东或南,盘足坐,叩齿三十六通。” 《惠山纳凉歌》:“临风叩齿漱寒泉,今夜移舟太湖尾。”
道家所行的祝告仪式之一。叩左齿为鸣天鼓,叩右齿为击天磬,驱祟降妖用之。当门上下八齿相叩,为鸣法鼓,通真、朝奏用之。 宋 无名氏 《灯下闲谈·坠井得道》:“道士乃临楹秉简,叩齿焚香。”《水浒传》第七回:“众人有叩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韩夫人 叩齿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