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宝宝有那些常见疾病?该如何观察和照顾?什么情形必须就医?这是很多妈咪特别担心的问题,新生儿不外乎喝奶、睡觉和便便,只要吃得饱、睡得好,有在正常的生长,多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不过妈咪还是要了解新生儿容易有那些疾病和问题,一旦有异常,才能有所警觉,并且进行适当处理。 新生儿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的黄疸多属生理性黄疸,主要因为肝脏的功能尚不成熟所造成,约在出生2~3天开始出现,4~5天时达到高峰,10~14天开始逐渐退去,有些会持续到3周左右。这类黄疸不需特别治疗,等肝脏成熟就会恢复正常,而喂母乳的新生儿黄疸会退得比较慢,至于是否要停止喂母乳,则要由医师评估宝宝状况。 如果超过三星期黄疸仍未退去,要怀疑是病理性黄疸,这类黄疸可能原因包括:蚕豆症溶血、细菌感染、尿道感染、胆道狭窄等先天性异常所导致。新生儿黄疸指数若太高,有可能因为积在脑部而造成生长迟缓,家长不可大意。 *照护原则及注意事项 书田诊所小儿科陈永绮医师表示,若出院后宝宝皮肤看起来黄黄的,而且越来越黄,用手按压鼻头放开,黄的更明显,同时有胃口不好、哭闹、活力变差等现象,建议回原医院接受胆红素检查。假如黄疸指数过高,必须接受照光治疗。 脐带炎 生产后要出院前,护士会教妈咪如何针对宝宝脐带做护理,出院后如果在月子中心有专人照顾比较没问题,大约出院后5~7天就会自动脱落,若是在家作月子,则要依照护理人员的指示做正确照护。 *照护原则及注意事项 帮宝宝洗澡后轻轻擦乾,用纱布覆盖,保持脐带部位的干燥,宝宝的脐带必须越来越干才是正常的。 如果有渗出血水、黏液,清洁后仍未改善,甚至已经化脓、有异味,一定要立即就医治疗,否则万一造成蜂窝性组织炎就有危险,严重甚至会导致全身性发炎而出现菌血症,进而危及生命,治疗上也会很棘手。 脐带发炎若症状轻微,只需擦几天的药,加上正确护理,就不会有问题,但记住不可自行买药使用。如果持续用药仍未改善,分泌物越来越多,就要看医生! 尿布疹 新生儿皮肤相当细嫩,每次大便如果未立即换尿布,很容易因为大便停留皮肤太久而引发尿布疹,尿布疹最容易合并霉菌的感染,或原本只是皮肤发炎,后来又加上细菌或霉菌感染,造成皮肤的疾病。 很多新手妈妈不知道多久要换尿布,一片尿布可能包一个早上,或妈妈睡着忘了检查,宝宝屁屁长时间受 *** ,当然容易尿布疹;也有特别容易紧张或有洁癖的妈妈,不但太勤于换尿布,而且大便后会过度或用力清洁屁屁,一样会让宝宝肌肤受磨损而造成发炎;或是喂母乳的宝宝排便次数多,妈妈又经常使用湿纸巾用力擦屁屁,也会过度 *** 宝宝皮肤。 *照护原则及注意事项 宝宝大便后先用湿纸巾(最好选择不加香精的湿纸巾)轻轻的将大便擦掉,再用清水冲洗(不需用清洁用品),洗后擦乾,再抹点婴儿专用护肤膏,尽量不要使用痱子粉,以免包上尿布一流汗,很容易黏在皮肤,而且使用过程中还可能让宝宝吸入。 如果开始出现尿布疹,可请医师开药。 皮肤炎 新生儿不大会流汗,假如发现宝宝流很多汗,要检查是否因为衣服穿太多造成体温升高所致,新生儿在室温中只要穿着透气即可,千万别包太多太紧,新生儿不大容易会长痱子,若发现有痱子,有可能是皮肤发炎,例如:脂漏性皮肤炎、异位性皮肤炎等,这些皮肤疾病在任何季节都会发生。 异位性皮肤炎容易出现在头、脸、脖子皱折处,清洗时尽量用针对异位性皮肤炎设计的婴儿专用清洁用品,至少一天用一次,才能将皮肤的脏污去除,避免油脂继续残留。 症状严重时要就医治疗,给予外用药,若未改善,建议同时服用3~5天的药物,现在类固醇药都很安全,家长不需太紧张或排斥,因为未积极治疗,当身体免疫系统无法应付时,症状会恶化,所以早期治疗及处理才能有效控制,千万别等到一大片皮肤都起红疹子才要就医,拖越久,治疗时间也需要越久。 刚出生宝宝会有胎垢,家长不要忍不住去抠它,越抠会越难愈合,除非很严重,否则等出生一两个月自然会掉。 *照护原则及注意事项 多喂母乳可降低皮肤过敏疾病的发生。 益生菌会有帮助,不过四个月以下新生儿不建议使用,等孩子大一点再考虑。 避免只用清水洗。 不要过度清洁,也不要用手抠油垢。 清洁时不可忽略脖子皱折处,记得要拨开清洗。 耳朵下方也要洗,很多皮肤炎是从此部位开始蔓延,且因为宝宝头动来动去不停磨擦,特别容易复发,所以擦药时不能忽略这个部位。 穿着要透气,新买衣服要先洗过。 外出要做好防晒,帽子遮阳不可少,如果要使用防晒乳,最好买婴儿专用防晒产品,且防晒系数不需太高,以免过油;也可以只擦点婴儿油,也会达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肠炎 新生儿有些疾病会反应在大便,妈咪若观察宝宝大便有臭酸味、颜色改变、形状呈水状、次数增加,加上容易哭闹、进食异常,就要怀疑是肠炎,必须赶紧就医。 *照护原则及注意事项 新生儿肠炎多与卫生有关,所以宝宝的奶瓶一定要彻底清洁、杀菌。 小婴儿因为有来自妈妈的抗体,通常不容易生病,所以只要有发烧、身体异常变化,务必立即就医。 喝母乳的宝宝比较不会发生肠炎。 肠绞痛 肠绞痛多发生在半夜,宝宝会不停哭闹,但是多不超过半小时,发生原因不明,可能与过敏有关,大约出生4个月后症状会消失。 *照护原则及注意事项 由于宝宝只会哭闹,不会表达,如果不是尿布湿或肚子饿,就要怀疑是肠绞痛,妈咪可帮忙在肚子上轻轻 *** ,只要有排气,症状就会缓解。 也可以采温敷方式,例如使用肚兜加以保暖,以帮助肠子蠕动。 如果哭很久,也有可能因为会导致疝气等或其他因素,必须就医检查。 鹅口疮 喝母乳宝宝容易在口腔堆积奶垢,若未经常清洁,很容易引起念珠菌感染,引发黏膜破损而出现一些白点,当奶垢继续堆积,清洁后会发现红红一点一点,表示口腔已经受伤,也就是新生儿常见的鹅口疮。 严重鹅口疮会使食欲变差,经常发生就可能影响发育。鹅口疮很难自己好,必须给予抗霉菌药物加以治疗。 *照护原则及注意事项 家长在帮宝宝清洁口腔前要先将手洗干净,再用纱布进行擦拭,而且照顾者最好不要留指甲。 妈咪喂奶前要将 *** 清洁再喂,喂奶后再做一次清洁。 婴儿不需在喂奶后喂开水以帮助清洁,主要担心会呛到。 眼屎过多 新生儿鼻泪管未畅通,所以眼屎特别多,眼睛常常睁不开,如果眼睛有黄黄浓浓的眼屎,表示已经受到感染,这时候只用清水清除是无法痊愈的,必须请医师诊治。 *照护原则及注意事项 大人手要经常洗手保持卫生。 新生儿还太小,千万不可自行作主点眼药水。 陈永绮 现任:尹书田医疗财团法人书田泌尿科眼科诊所小儿科主任医师 学历: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系毕业 经历:台北市立和平医院小儿科住院医师、台北市立和平、中兴医院小儿科及临床病理科总医师、主治医师 采访撰文/林嫔嫱 咨询/书田诊所小儿科 陈永绮医师 照片/本刊资料照片

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哪些病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遗传代谢病进行的一项检查,以便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新生儿疾病筛查哪些病呢? 新生儿疾病筛查哪些疾病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对新生儿的血液进行实验室诊断,以便早期发现某些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通过及时有效治疗,避免导致患儿智力、体格发育障碍等严重危害发生。 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针对在新生儿期可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由于各地区疾病的发病情况不一样,所筛查的疾病种类也不同。南京地区所筛查的疾病以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为主。 新生儿疾病筛查 所有出生72小时(哺乳至少6~8次)的活产新生儿。 筛查疾病的种类依种族、国家、地区而别,还与各国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及疾病危害程度有关。 国际公认的作为筛查疾病的条件有:①有一定的发病率;②早期缺乏特殊症状;③危害严重;④可以治疗;⑤有可靠的并适合大规模进行的筛查方法。 1974年欧洲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曾推荐20种疾病作为筛查内容,其中包括苯丙酮尿症(PKU)、枫糖尿症、组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等。2006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会新生儿筛查专家组对现有84种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根据筛查技术、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条件,分为第一类29种首要筛查疾病,第二类25种次要筛查疾病及现阶段不易筛查疾病。 我国目前筛查疾病仍以苯丙酮尿症(PKU)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为主,某些地区则根据疾病的发生率选择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病等筛查或开始试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其他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等少见遗传代谢病的新生儿筛查。 采血时间 采血应当在婴儿出生72小时,哺乳至少6~8次。 采血滤纸 采血滤纸必须与标准滤纸一致,为一质地、厚度、吸水性、渗水性等相当均一的特制纯棉优质滤纸。多数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选用的滤纸是国际上认可的美国Schleicher& Schuell 903特种滤纸,既保证了筛查的质量,又具与国际筛查质料的可比性。 采血部位及采血方法 多选择婴儿足跟内侧或外侧。其方法是:按摩或热敷婴儿足跟,使其充血,酒精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穿刺,深约2~4毫米,弃去第一滴血后将挤出的血液滴在特定的滤纸上,使其充分渗透至滤纸背面。要求每个婴儿采集3个血斑,每个血斑的直径应≥10毫米。 标本的保存与递送 血滤纸片在室温下阴干,在规定时间内送达筛查中心,或暂时放入纸袋在2~10℃冰箱中保存。 采血卡片填写要求 应在采血卡片上逐项填写所有项目,不能漏项。字迹要清楚,文字要规范。 筛查方法 随着现在实验诊断技术的发展,国内多数筛查实验室已采用荧光分析法(全定量)进行PKU筛查,极少数仍用传统的Guthrie细菌抑制法(半定量),也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PKU筛查。CH筛查有酶联免疫法、酶免疫荧光法。近10多年来发达国家已采用串联质谱技术对包括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代谢紊乱等约25种遗传性代谢缺陷进行筛查,大大提高筛查效率。串联质谱技术是将来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方向。 筛查结果处理 为保证检测质量,检测由专人负责进行。对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一般不通知市、县管理中心,对阳性可疑病例,则进行复查,若仍为阳性,就反馈到市、县中心,市、县中心要配合做好阳性病例的召回(或追访)、复查和确诊工作。 病例追踪 确诊后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长期、正确的药物治疗或饮食控制,以保证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社会效果。 孩子看起来很健康,还要做筛查吗 即便带有先天缺陷的'患儿,大多数在早期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通常在出生后3-6个月甚至是1岁以后才会出现一些特别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那时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器官可能已经遭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残疾等严重后果,即使治疗也无法挽回,表面上看起来健康的孩子也应该进行筛查。 在孩子出生开始哺乳72小时后,出生医院负责采集孩子的末梢血制成干血片。为了保证筛查的准确性,现在均采用集中检验的方式,即采集的血液样本送往专业的筛查中心进行检测。目前新生儿最常用的是在足跟内侧或外侧缘针刺采集血样。 无遗传病家族史还要做筛查吗 通过对已发病患儿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只有少于35%的患儿能追溯到家族遗传史,大于65%的患儿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这类疾病,一贯健康的家庭也有不少出现这类疾病的患儿,究其原因:一是筛查的某些疾病为隐形遗传代谢病,只有父母将所携带的突变基因都遗传给孩子才会发病;二是与环境因素恶化导致基因突变率升高有关。为了孩子的健康,有必要对每个孩子都进行筛查。 新生儿查出问题来怎么办 缺陷的患儿在出生时往往没有临床症状,但是由于缺乏某些必要的酶类或其他原因,造成机体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孩子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对孩子造成严重损害。如果能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和控制,就有可能避免患儿智力和身体器官的损害,使其健康成长。 新生儿疾病筛查对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为了您孩子的平安健康、家庭的和谐幸福,请给宝宝做出生后第一道健康“安检”。

新生儿疾病有哪些
新生儿常见疾病有哪些 新生儿常见疾病有哪些,新生儿刚出生后身体是十分娇嫩的,极易患上一些疾病。准妈妈除了要照顾好自己的宝宝,还需要了解一些新生儿易患的常见疾病,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分享新生儿常见疾病有哪些。 新生儿常见疾病有哪些1 1、新生儿黄疸 黄疸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会遇到,而且也按情况而定有些黄疸轻微,有些比较严重,这些都得靠父母平时细心的观察,父母真的应该从孕期开始就学习一些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对宝宝出生以后绝对是有好处的。新生儿黄疸一般3—5天后,你会明显的感觉宝宝脸黄了,这是因为胎儿在子宫内靠妈妈的营养供着,出生之后只能靠自己的新陈代谢,所以到了一定的程度,孩子就出现了黄疸,但是随着肝脏功能的逐渐成熟,黄疸现象会逐渐消退,一般在一周到半个月以内就会完全消失。 2、新生儿湿疹 湿疹是几乎每个宝宝都会发生的,但是病情有轻重,有的孩子会湿疹严重的全身都会长满,有的会在脸上等部位,不过长湿疹比较难受因为会痒,父母 应该去药店购买没有激素成分的婴儿湿疹膏,来缓解宝宝湿疹带来的不舒服。 3、新生儿便秘 新生儿几乎每天都会有1到4次的大便时间,但是宝宝们的大便比较少,而且很软。但是新生宝宝特别容易便秘,或者是排便困难,伴随着肠绞痛,如果宝宝长期4,5天不排便,那么应该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诊治,排便其实是个不晓得问题。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导致,会使幼儿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和疱疹的疾病。这种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多发于三岁以下的幼儿。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因为如果手足口病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幼儿患上脑炎、循环衰竭等危害性更大的疾病。 5、呼吸系统疾病 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肺炎,甚至婴儿消化系统的腹泻症状等,或者是过敏而引起的`过敏性皮炎等。 新生儿常见疾病有哪些2 1、感冒 感冒在出生后第一年中几乎难以避免,病毒性感冒属于自然疾病,年轻的父母不必过于惊慌。当发生感冒时,让宝宝多饮水,注意加强营养,多休息。 2、腹泻 宝宝腹泻是0—1岁宝宝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宝宝由于胃肠道功能发育还不成熟,比较容易出现腹泻。 3、湿疹 湿疹是宝宝期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与过敏体质有关,经常反复出现,难以完全根治。湿疹可使宝宝奇痒难忍、夜不成眠、烦躁不安。 4、鹅口疮 出生不久的宝宝,常常会不明原因的哭闹、拒食。此时检查宝宝的口腔,往往可以发现舌头或颊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状的斑片,这在医学上称为“鹅口疮”,又叫雪口。 5、贫血 宝宝贫血以缺铁性贫血为主。由于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无法添加辅食,铁的摄入量较少,而母体内储存的铁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渐耗尽,从而在出生后2个月起,宝宝常出现轻度贫血,被称为生理性贫血。 新生儿常见疾病如何预防? 1、增强体质,可以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体格锻炼。 2、室内保持新鲜空气,经常通风。 3、流感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不要让孩子多接触已感染的儿童和成人。 4、天气变化季节,加强护理,孩子穿着衣服冷暖要适宜。 5、加强营养,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6、确实体弱的儿童可适当使用药物来增强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