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饮食小常识

防肥胖要“拒绝”的食物
晚餐怎么吃才更健康
哪种洗菜方法最能减少农药残留
早餐健康:空腹进食有三忌
七种食物不能生吃
防肥胖要“拒绝”的食物
面对美食,很多人都难抵诱惑。但肥胖、血脂高的人要注意尽量少吃以下食物:@肥肉@奶油3炸薯条等油炸食物4方便面S奶油蛋糕动物内脏O蟹黄。而花生、腰果、核桃、瓜子等坚果或核果,每天可以吃不超过手心一小把的量(20克)。
晚餐怎么吃才更健康
晚餐几乎我们每天都会,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怎样吃才能更健康。晚餐五忌:一忌吃太晚,晚餐早吃防病。二忌吃太荤,晚餐吃素防癌。三忌吃太多,晚餐适量睡得香。四忌太过甜。五忌吃夜宵。
哪种洗菜方法最能减少农药残留
淡盐水:可溶解甲醛及农药残留
2淘米水:放置一定时间后洗菜效果更好;
3面粉水:分解农残于淘米水4果蔬清洗剂:效果好于淘米水但安
4全性较差;
5用热水焯也是去除农药残留比较好的方法
6清水反复冲洗或去皮
早餐健康:空腹进食有三忌
空腹进食应以平和、低刺激为原则合理、均衡地搭配营养,切忌过量进食以下食品:1高糖食品,易引起血糖骤升2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空腹食用高蛋白食物导致蛋白质被泼转为热能被消耗3强刺激性食品。
七种食物不能生吃
1、豆浆。
2、苦杏仁含氰武,氢氰酸可引起急性中毒。
3、四季豆含凝集素,可引起恶心呕吐重则致命
4、生食海产品可能致维生素B1缺乏
5、生鸡蛋常含沙门氏菌
6、鲜黄花菜含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形成氧化二秋水仙碱,极毒。
7、忌生吃季莽
注:健康科普 仅供参考
面对疾病,请你不要过度担心,更不要过度紧张。科学理智的应对才是正确的!
养生饮食健康
一、饮食养生的重要性1、饮食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人体通过饮食而化生精、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的物质,通过这些物质的作用,心系统(心、小肠、脉、舌)、肝系统(肝、胆、筋、目)、脾系统(脾、胃、肉、口)、肺系统(肺、大肠、皮、鼻)和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阴)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正常的生理活动。日常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宏量物质和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只有日常饮食能够恰如其分地提供上述五大系统所需的生命物质以保障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养身体,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2、正确的饮食是养生的物质基础饮食养生其实并不简单,虽然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广杂性、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形成了以谷物、豆类为主;以动物食物作为补益调养;进食足量蔬菜;兼食水果的传统膳食结构的确合理。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居住环境、体质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才是正确的饮食养生方案。人类日常饮食涉及到的食物有谷类、蔬菜类、果品类、肉蛋奶类、调料类等5类400余种,这些食物的属性有阴有阳,有寒、热、温、凉四气,有辛、甘(甘和淡)、酸(酸和涩)、苦、咸五味;每种食物能够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还不同。20年前,医学界公布的由食物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有25种,目前已知由食物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有100多种,其中必需营养素为59种。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食物的养生作用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医养生之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