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生活方式快速改变,超重/ 肥胖的患病率快速增长是2型糖尿病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前认为 2 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进展性 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深入,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给糖尿病治疗带来更多选择。治疗糖尿病使其缓解的治疗路径有以下几个临床方案:一、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的自我疗法 糖尿病的自我疗法有哪些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患者需要维持一生的课题, 结果显示病程 6 年内的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尿病缓解率为 46% ,且减重越多,糖尿病缓解率越高,当体重减轻≥ 15 kg 时, 2 型糖尿病的缓解率可达 86% 。所以超重/ 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应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5% ,减重越多越可获得更好的代谢疾病控制,提高糖尿病缓解的机会。二、药物治疗

减重干预 3 个月无法获得至少 5% 的体重减少患者,需要调整干预措施,若生活方式干预失败,则应考虑药物与手术治疗。推荐的减重药物主要是奥利司他(其他药品在我国未获批上市)。 美 国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FDA)批准胰高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 类药物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尽管两者目前在我国未批准减重适应症,但已获批降糖适应症而广泛应用。对于严重 高糖状态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可以先使用短期(2 周) 胰岛素强化治疗实现缓解。 多项研究表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 改善新被诊断出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其中66. 2% 的患者糖尿病缓解。 对于超重/ 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如在诊断初期 存在严重高血糖, 并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或出现酮症酸中毒,推荐短期 给予胰岛素治疗。三、减重手术

对于 BMI≥35(BMI=体重÷身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亚裔≥32. 5),可考虑采用代谢手术以缓解2型糖尿病。 代谢手术方法包括多种,目前最常用的包括袖状 胃切除( LSG) 及腔镜 Rouxen-Y 胃旁路术( LRYGB)。 相比生活方式干预, 联合药物治疗减重不理想的 2型糖尿病 合并肥胖患者,手术干预结合药物治疗的患者 能够在3 年内实现 糖化血红蛋白≤6% 。 其中行 胃旁路术 的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 缓解率可达 38% ,行 胃切除 的患者缓解率可达 24% ,而单纯药物疗法缓解率仅为 5% 。四、内镜下介入疗法

如果患者BMI≥37 ,那么由于肥胖患者手术并发症风险高,需要先实现 10% 的减重目标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这也意味着减重手术不是人人都能做,需要达到一定的BMI值等,需要符合其严苛的手术指征,以提高手术安全性。除一部分不满足手术指征无法手术的患者外,还有很多患者对减重手术需要改变脏器结构而望而却步。目前国内已有创新型内镜下介入治疗技术 ——“胃转流支架系统”,不同于手术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其可以通过无痛胃镜进行“胃转流支架系统”的置入膜管,隔离食物与肠壁,食物从膜管中通过,从而减少肠壁吸收。据目前临床结果显示3个月后取出,患者体重、糖化血红蛋白、肝脏硬度等代谢性疾病指标均得到显著下降。糖尿病缓解状态并非永久,处于糖尿病缓解状态的患者仍需每年随访,确定糖尿病缓解状态的存续。 迄今为 止,没有 T2DM 被治愈的证据。 T2DM 缓解后,即使诱导缓解的措施仍被保持,但仍有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可再次升高至需使用降糖药物控制的水平。 2型糖尿病缓解的患者仍需定期随访,最好每 3 个月、最长 不超过 1 年检测 1 次 糖化血红蛋白。参考文献:

刘烨,王海宁. 2021年ADA/EASD《糖尿病缓解专家共识》与《2022年ADA糖尿病指南: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肥胖与体重管理》解读——糖尿病缓解的定义与治疗策略[J]. 临床内科杂志,2022,39(5):299-302. DOI:

糖尿病的自我疗法包括

(1)正确认识糖尿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决定着病后整个生命的生活生存质量。

保持乐观的情绪: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气血的畅通、阴阳的调和,有助于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仅我国就大约有1500万~2400万患者,在西方发达国家患病率更高,作为患者自己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认识到这点,可以克服因患病而感到孤单的情绪。

糖尿病者克服心理障碍,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只有从本质上认识糖尿病,并有信心战胜它,才能调动积极性配合医生的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尚不能根治糖尿病,所以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但是经过医患共同的努力,通力协作,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完全可以像正常人那样享受美好的人生。许多的调查资料也证明糖尿病控制好的病人基本上可享受正常寿命,寿命并无明显缩短。

对患病的认同或认可:既然患了病,就要大胆地承认,在思想上予以认同,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以病人的姿态来看待自己,不能像健康时一样无所顾忌。对糖尿病要有正确的心理认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目前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运用好现在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那种:“糖尿病是不是癌症的癌症”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主动治疗:在患病之后,不但找医生给予正确可靠的治疗,而且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与医生配合,按照医生的要求办。许多问题如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就全靠患者的主动性,单靠医生无论如何是解决不了的。对于少数对药物治疗反应不太理想的患者来说,主动的配合、持之以恒的合理锻炼、严格的饮食控制以及宽松舒畅的心理状态,这种治疗的主动性实际上决定了整个疾病发展与转归。应选择正规医院就诊,切忌把希望寄托在“祖传秘方”或“包治好”的“灵丹妙药”上。不要轻信那些道听途说的脱离现实的传言,否则不但延误病情的控制,还有可能导致人财两空。

(2)消除害怕心理,克服畏难情绪,保持乐观精神

大量的临床病例证明患糖尿病后,大多有害怕、精神紧张、忧郁、畏难情绪等心理障碍。长期的恐惧和精神忧郁,会导致身体里内分泌进一步紊乱,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多,使糖尿病加重,血糖升高,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所以消除精神紧张,保持乐观的情绪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很重要的。克服急躁畏难情绪搞好自我监测,在具体治疗中要重视每个治疗环节,逐步实施各项治疗及监护计划,要克服急躁、怕麻烦等畏难的心理障碍。家人要关心理解病人的心理,一旦出现不耐烦的情绪时,家人要及时帮助他们并协助作好监测,而病人也应理解亲人的心情,要相互理解,克服心理障碍共同争取控制糖尿病的最佳状态。长期坚持治疗,一定会获得良好控制的。

(3)创造和谐的工作与家庭环境

要克服动辄发火的暴躁情绪,养成大度、遇事冷静的习惯,保持情绪的稳定,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工作中,团结同志一道工作,注意同事间关系,和睦相处,创造一个工作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关心的工作环境。回家后要与家人友好相处,相互理解,不要到处挑剔,创造并保持祥和的工作家庭气氛。这样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

(4)学会处理各种矛盾的方法

目前生活节奏很快,周围矛盾很多。为了避免糖尿病的恶化,你必须从窘境中解脱出来。你必须学会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一般而言,各种矛盾(家庭的、单位的、社会的)大多是可以妥善解决的。只有矛盾解决后,心平气和,没有烦恼,血糖才会下降。争取社会的帮助,社会是患者生活的土壤,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是很重要的。患者应采取主动、晓之以理的态度,向家庭、单位介绍自己的病情,争取他们的理解,在饮食调配、工作性质、日常生活以及治疗费用等方面予以支持,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社会条件好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社会条件差的患者。

(5)行为医学疗法

有些事一时自己解决不了,或遭到失败,使你整天苦恼,则糖尿病势必加重。此时你可以求援于行为医学家。20世纪中叶开始世界各国已将医学教育模式与医疗服务模式由原来的纯粹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移。行为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疾病以及探索使用行为矫正疗法来防治这些疾病的途径。故凡是与人们心理行为有关系的疾病均属于行为医学范畴之内。行为医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心身疾病,它专门研究心理因素对人体某些疾病的发病、发展、治疗和预后所发生的影响及探索行为医学治疗的途径与效果。糖尿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同样适合行为医学的治疗。

糖尿病的自我疗法有哪些

得了糖尿病的人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治疗呢,这对于病情的恢复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糖尿病的自我疗法,愿糖尿病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糖尿病的自我疗法 管住嘴,不吃含蔗糖、葡萄糖的食品 主食方面经常吃一些粗粮,如荞麦、豆类、糙米;副食则以蔬菜、瓜果为主,如苦瓜、大白菜、西红柿、黄瓜、苹果等要常吃。在家有条件时,变三餐为4-5餐,这样可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血糖平稳。每天进食总量也不能太少,因为缺少食物向前推动,肠蠕动减少,易引起便秘。 坚持锻炼 每天饭后半小时后到户外快走或慢跑50分钟,既吸收氧分,又消耗一定的热量。长期坚持,对稳定血糖大有裨益。 口服降糖药的选择 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西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和膳食调节剂五类,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种类。如果是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就服用磺脲类;如果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就服用双胍类。这里要强调一点,服用添加西药成分的中药降糖药时,应注意西药过量。降糖西药适合快速降糖;降糖中药适合平稳降糖和并发症的预防。 服用磺脲类药物时,注意及时吃饭,否则,容易出现心慌手抖;二甲双胍,最好在刚吃饭时服用,这样既可减轻对胃的刺激;又可较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升高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