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性欲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要“少说多干”。 2、少行房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养生方法各异,养生的六大方式

养生的六大方式

养生,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是指通过自我调养的方法来保养生命,使之心身健康,延年益寿。传统养生学,是指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体生命规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何谓“贪欲”,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事物,贪欲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有位作家解释三种痛苦的原因时说:“想得到却得不到――痛苦,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却发现不过如此――痛苦,得到的东西不经意丢掉了,事后才知道原来很重要――痛苦。”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的。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2)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生活及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保健方法所需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3)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我国的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要“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对子女要坚持只提供建议和帮助,绝不能包办代替的原则,要相信他(她)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朋友之间要远距离看人,近距离看己,这样才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保证朋友之间的长久友谊。心胸豁达是和睦的家庭气氛和亲密的朋友关系的基石,对人对己都十分有益。(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从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出爱心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无论大小爱心是一样的。行善事者从助人行善中体验出自身价值的快乐,会有益于心身健康。

“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好大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也认为具有A型行为的人具有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大声说话,匆匆忙忙,好冲动,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格平和的B型行为的人。如果能够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的现实主义者,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是指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人们对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换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就应该高兴,遇到沮丧的事就应该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代表此人情绪表现健康的标志之一。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以保持稳定的情绪。人们的思维方式对情绪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方式,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用积极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保持轻松愉快的好心情。通过ABCDE公式可以说明认知过程对心身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公式为:A B=C→D→E。A=事件,B=认知方式,C=D=情绪,E=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相同的事件,用不同的认知方式去认识就可以推导出不同的而不同的结论则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心身的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一位老太太有二个儿子,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因为她阴天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所以经常生病。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是个有福气的人,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天天有钱赚。”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身体也健康了。这个例子说明了ABCDE公式引发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免生闲气。何为“闲气”?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如平时买东西时遇到缺斤短两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问题都是没有必要生的闲气。第二是免生怨气,是指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与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就难免要产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常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如果一个人平时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养,就会心胸豁达,性格开朗,而能避免三气。精神养生的关键要学会追求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则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个人情感上的主观印象”。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观条件所能决定的东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感受,去体验。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个边远地区去体验生活,住在当地一个藏族同胞的家里。当她了解到这家的女主人从未走出过她所生存的这一片土地时,便为自己能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而感到幸福,为女主人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悲伤。但当她与女主人谈到自己经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家中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很少时,女主人连声说到可怜、可怜。其实女主人当时也为自己有个饱暖安定的家而感到幸福,为女作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悲伤,这就是因为女主人和女作家对幸福的标准和理解不同。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理解幸福,并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套用别人的标准而干扰自己幸福观。卡耐基说:“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思想去营造幸福,营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精神养生法就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不需要特别的外助条件;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自己,并纠正自己固有错误思维方式,更难于排除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意识的负性干扰。古代圣贤常把修身养性作为第一要务,古人称修身养性以静坐为第一,观书为第二,看山水花木为第三,与良朋讲论为第四,教子弟为第五;并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古人怡养心神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在当今的现时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很难有古人那种闲情逸致去游览名山大川,也很少有那种临渊观鱼,披林听鸟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精神养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的烦恼,清心寡欲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养生的方法有哪几种

1、起居有常,生活规律《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持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固阴精,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冬季大部分动物都会减少外出,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冬天要作息有律,多睡觉,少熬夜,提升阳气,扶助正气,防止春季“温病”的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精神与形体功能的和谐一致,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四时之间的养生方法,即“春季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之谓养生;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之谓养长;秋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之谓养收:冬季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人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此之谓“养藏”,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2、补肾健脾,调和气虚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阳保阴之品,忌食生冷、粘、硬之食。注意合理搭配,多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西红柿、香菇和木耳)、含有丰富的钙的食物(如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紫菜和奶粉)、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小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和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香菇、杏仁)。晨起食热粥、晚间易节食,以养胃气。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和八宝粥,以及适当配伍温阳益气,养阴补血之中药:如人参、黄芪、阿胶、鹿茸、当归等。3、调摄情志,平和心态古代养生学,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古人认为,情志与人的脏腑功能是相联系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往往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内经》一再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反复强调“和喜怒”是智者养生之道:古代养生著作中均认为情志活动中心是主宰一切的,实际就是主张人的理智、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当支配情感活动,所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古代养生的核心内容。

4、导引按摩,增强体练《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中即有“引导”“按”之称。引导是以人体肌肉运动为主,并配合一定呼吸运动的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它不仅可以养身强体,还可防疾治病,《素问 血气形志篇》认为引导能治“病生于筋”和治“息积”。古代导引的内容包括导引式(体操)以及后来展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内经》中还首次提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的“按”一词,这是一种以推拿、按摩、叩击为形式的一类运动,既可养生、锻炼,又可治病保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要求人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用长时的散步和跑步的方法来锻炼身体,通过人体运动来提高、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各器官系统充满活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运动不当也会对人体有害,进行适量运动才能对人体有好处,否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