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按时间顺序列出)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小满(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温肾阳《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中医二十四节气养生

中医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

千百年来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传承和延续着节气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文化现象。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寒露 参肝翡翠汤 营养推荐:寒露食肝能增强体质,对抗秋燥,健脾养肺。 【食材】原生态带土鲜参1支,牛肝200克,菠菜100克,豆腐200克 【调料】姜,盐,酱油,鸡精,淀粉,高汤各适量 【做法】 1.菠菜切段,鲜人参、姜切片,豆腐切薄块。 2. 牛肝洗净,切片,加酱油、淀粉拌匀,腌制10分钟。 3.锅中倒入高汤煮开,放入鲜参、姜片和肝煮熟,再加入菠菜。 4.菠菜熟后加入盐及鸡精调味即可。 参菊长寿茶 工艺 寒露习俗饮菊花,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食材】原生态带土鲜参片10克,麦门冬10克,菊花10克,玉竹20克,枸杞10克 【做法】 将所有原料混合,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 :大暑 薏苡仁冬瓜猪肉汤 材料:薏苡仁10克,扁豆10克,陈皮5克,冬瓜***连皮***500克,猪肉400克,生姜适量。 做法:猪肉洗净切块、焯去血水备用。薏苡仁、扁豆、陈皮洗净,冬瓜***连皮***洗净切块,生姜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祛溼的功效,适用于夏季暑溼的保健。 淮山赤小豆冬瓜猪腱汤 材料:赤小豆50克,淮山药25克,猪腱肉500克,冬瓜600克,陈皮10克,生姜3片。 做法:将赤小豆、淮山、陈皮洗净、浸泡,陈皮去瓤;冬瓜刮皮,洗净,切块状;猪腱肉洗净,整块不刀切;将材料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煮沸;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油、盐即可。 功效:既要去溼,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那必是赤小豆莫属!冬瓜不寒不热,很“正气”,有清热、清暑、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而淮山药的营养元素也十分丰富,其性平,有健强脾胃、益气祛溼的功效。 薏米陈皮鲤鱼汤 材料:薏米50克、陈皮5克、冬瓜150克、鲤鱼1条、瘦肉5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药材浸软;冬瓜去皮、切块;鲤鱼宰洗净,煎至微黄,加入少许热水。一起与瘦肉、姜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1小时便可。 功效:薏米有健脾渗溼、清热排脓、除痹止泻的功效,陈皮能润燥祛溼、健脾理气。鲤鱼能健脾祛溼。适合于脾阳虚导致水溼不化、水肿、小便不利、倦乏等症状的调理。 莲子薏米陈皮老鸭汤 材料:老鸭半只、莲子15克、薏米6克、陈皮5克、枸杞子3克、。 作法:1.先把莲子和薏米洗净,温水浸泡1~2个小时;老鸭洗净切块,用开水作汆烫处理;瓦锅注入大半锅水,把鸭块连同其它材料一同放入锅内;大火煮开后转慢火煲约三个小时即可;食用前撇去汤面的油脂,下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利水,滋补五脏,适用于心悸、失眠、体虚。 :小满 白鲫滚荷包蛋 [配料]白鲫鱼500克、鸡蛋3个、生姜3片、胡椒粉适量。 [做法]白鲫鱼宰洗净,慢火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铲起;鸡蛋煎为荷包蛋状,铲起;起油镬爆香姜片,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武火滚沸,下白鲫鱼滚片刻,下荷包蛋,滚沸后撒入适量食盐、胡椒粉便可。 [功效]祛溼开胃 芹菜拌豆腐: [配料]芹菜150克,豆腐1块,食盐、味精、香油个少许。 [做法]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后用凉开水冷却,控净水待用。 将芹菜和豆腐搅拌,加入食盐、味精、香油拌搅匀即成。 [功效]平肝清热、利溼解毒。 [特点]清凉适口,夏令佳菜。 冬瓜草鱼煲: [配料]冬瓜500克,草鱼250克,食盐、味精、植物油适量。 [做法]冬瓜去皮,洗净切三角块,草鱼剖净,留尾洗净待用。先用油将草鱼***带尾***煎至金黄色,取沙锅一个,其内放入清水适量,把鱼、冬瓜一同放入沙锅内,先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炖至2小时左右,汤见白色,加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平肝、祛风、利溼、除热。 青椒炒鸭块: [配料]青椒150克,鸭脯肉200克,鸡蛋1个,黄酒、盐、干淀粉、鲜汤、味精、水淀粉、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鸭脯肉劈成2寸长、6分宽的薄片,用清水洗净后淋干;将鸡蛋取清和干淀粉、盐搅匀与鸭片一起拌匀上浆;青椒去籽、去蒂洗净后切片。 锅烧热后加油烧至四成热,将鸭片下锅,用勺划散,炒至八成熟时,放入青椒,待鸭片炒熟倒入漏勺淋油。 锅内留少许油,加入盐、酒、鲜汤、烧至***后,再将鸭片、青椒倒入,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几下装盘即成。 [功效]温中健脾,利水消肿。

中医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和意义如下:

1、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3、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4、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5、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7、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

8、从现在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9、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

10、治病和养生简单地跟着四季走还不够,更要跟着节气走。

11、“二十四节气”凝结了中国人的古老文明与智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它对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仍有指导意义,已成为中华人民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12、“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农业生产、生活的准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能激起国民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能增强国民的自豪感。“二十四节气”凝结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