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伏天的来临,大家都在倡导艾灸,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也是艾灸的最佳时机。此时阳气在外,容易耗阳气,也最容易补阳气。 夏天,人体的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 ,也就是说我们五脏六腑是寒的,肠道功能也相对较弱,此时的护阳变得特别重要,稍不留心,可能就让暑湿入浸体内。 哪些是让我们生寒的呢? 一、常吃生冷寒凉的东西 有些人喜欢喝凉茶、吃冷饮,尤其是夏天,爽了嘴巴,却伤了身体。 二、爱吹空调 现在空调无处不在,有些人几乎一整天都待在空调环境中,阴寒之气频频侵入。 三、熬夜,休息不足 顺应自然,跟着太阳走是最好的 养生 ,而现代人,几乎做不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熬夜变成了常态,阳气在慢慢中散耗。 四、缺乏运动 动能升阳。长期缺乏运动,不见阳光,极易造成体内阳气不足。 五、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属于苦寒性质,容易攻伐阳气,致阳气不足,体质就变得虚弱了。 对于女人来说,还有一件伤阳的事就是 生孩子 。 生一娃不仅傻三年,更是虚三年。 我在生了小宝后的头三年,冬天冷到骨头里,夏天空调房里,手臂露在外面都受不了,真的不是一般的怕冷。 阳气虚的人往往四肢不温,畏寒喜暖,神疲乏力,做事不得劲等等 。 后来通过调理,最近两年,才感觉自己慢慢恢复了正常。 我的主要调理还是以艾灸为主,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艾灸 养生 。 现在市面上,艾灸种类很多,很多无烟艾灸也更招现代人的喜欢,特点是方便,容易操作,还没有这么大的气味。 对于我来说,依旧喜欢传统的艾灸—— 悬灸 。无烟不成艾,无火不成灸,真正起作用的是不一样的烟火。 艾灸的调理原理在于 艾灸施用于人体的经络和穴位后,能借助艾的药力和火温的渗透力,驱散寒湿,祛除瘀毒,打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激活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改善机体内环境,从而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艾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得气” 。 艾条燃烧的时候 热在上,气在下 。 燃烧时,它的波长、频率能与人体共振,并有很强的渗透力。 有些人在艾灸的时候,觉得烫,此时,热量在皮肤表面,没有往里走。 往里走是什么情况呢?艾灸时,皮肤表面是温温的,热量顺着经络往里下去,艾灸大椎时,能顺着经络热到后背、大腿等等部位。随后会感觉全身暖融融,那种热量非常舒服。 后来又接触了一种艾灸,称之为“ 气交灸 ”,简单的说就是灸肚脐,一下子被之震撼。 其理源于内经:“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内经所言天枢,在剑突之下八寸,耻骨之上六寸,大概相当于人体肚脐的位置,这里就是人气中心。 气交其实也是任督二脉阴阳相交之处。 这种艾灸方法,安全简单,成本低廉,在家就能自己操作。 方法: 用一个直径约5 6厘米左右的小瓷碗(杯子),先在肚脐及周围涂抹一些桐油,然后把瓷碗倒扣在肚脐上,碗底有一个直径2-3厘米,深约4毫米的碗足,在这个凹坑里放上艾柱,点燃,进行艾灸。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艾灸可以起到作用,热量不是被挡住了吗? 真正的奥秘就在这个碗里面。 前面我有说过,艾灸热在上,气在下,主要在于得气。艾燃烧时,它的波长、频率能与人体共振。 碗底灸会产生轻微的负压 ,形成一种内外两重天的状态,轻微的负压,既有利于卫气的循行,也有利于改善血液微循环。而且在温度方面,则是一种微微的温暖,不烫不凉,非常舒服。既不会像艾条直接灸那样温度掌控不好就容易把微细血管烫萎缩了,反而导致微循环障碍,也不会像温灸筒那样长时间的维持着一个相对恒定温度,没能给微细血管一个缓和的机会,容易让微细血管产生疲劳。 碗底灸每壮艾柱的燃烧时间只有几分钟,更换艾柱的时候,温度会略微下降,但倒扣的碗内空间能积蓄一定的热量,所以又不会让温度下降太多,然后随着新艾柱的燃烧,慢慢的温度又升起来。这种温度的起伏变化,虽然细微,但在 调气 的环节里,作用却是非常精妙的。 在碗底灸里,采用天然野生 桐油 ,其作用,一是润肤,二是给倒扣的瓷碗增强密封,另一个主要就是祛风。 之前我身体调理主要是悬灸,坚持悬灸不容易,后来知道了这个方法之后,就用上了气交灸。家里孩子平时有点感冒咳嗽,也都用这个方法,灸上三五柱基本就好了。 推荐过不少朋友使用,每次我都先把原理说一次,或者让他们搜索“气交灸”,去看原理,再让他们艾灸。不懂原理的艾灸,往往容易心存疑惑。 又有很多朋友问我艾灸,为了方便大家,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艾灸,很关键的一点还在于艾。 一定要用纯真的艾绒 ,有些艾绒内含杂质和添加剂较多,燃烧产生的烟雾对身体有害,要慎重,尽量购买好一点的艾绒。 每次气交灸以燃烧 3-5个艾柱 为度,常规的身体调理,不宜灸得太多太久。 一般灸到半壮,肚脐就能感觉到温度了,灸到第二壮的时候,肚子里面就会发出“咕噜咕噜”的水流声及气流的滑动感,有的人很快的还会出现舌下口水增多,这是生津效果,非常好。我自己艾灸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气流往下肢或后背脊柱方向串行,整个身体都暖融融的,非常舒服。 灸完,肚脐眼里会有一些水气,有的人比较少,有的人会比较多,少数人甚至整个肚脐眼里满满的都是水。 疗效方面,气交灸能治疗的病实在太多,内经云, 百病生于气,所以气交灸其实可以治百病。 这实在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让更多人受益的艾灸方法,如果你也从中受益,请推荐给更多的人。 让艾温暖人间。 如果艾灸中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

常规艾灸养生的部位

常规艾灸养生的部位有哪些

艾灸安全可靠,是养生保健比较好的 方法 。 那么有哪些穴位适用于艾灸养生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10大保健养生必知穴位: 艾灸养生穴: 1.足三里-延年益寿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外缘一横指。 【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衰老、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肝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遗尿、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盆腔炎、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眼疾、口腔疾病、耳鸣、耳聋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每次10到15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前三天每日灸,后可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直接灸:在穴位涂抹凡士林,避免艾柱滚落,艾炷燃近皮肤或有灼痛感时移去,继续试第二壮,每次灸5-7壮,每日1-2次。     艾灸养生穴: 2.神阙-补中益气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功能】:固本培元、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昏厥、下痢、便秘、小便不利、失禁、淋证、不孕、身体虚弱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艾条点燃后对准神阙,以皮肤感到温热舒适能耐受为度,灸10到15分钟。 隔盐灸:将食盐放入脐中,填平脐孔,把艾柱放置在盐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有灼痛感或艾炷燃尽时立即更换艾炷,避免烫伤。每次灸5-7壮,每日1-2次。     艾灸养生穴: 3.关元-培肾固本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处。 【功能】: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功效。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能壮一身之气。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外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艾灸疗法】 温和灸:距皮肤3-5cm处施灸,感到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潮红、身体舒适为宜。每两日施灸1次。    艾灸养生穴: 4.中脘-健脾益胃穴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功能】: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主治】:食欲缺乏、腹胀、腹泻、腹痛、肠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目眩、耳鸣、座疮、精力不济、神经衰弱、恶心、烧心、嗳气、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痛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距皮肤3-5cm处施灸,感到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对知觉迟钝患者或小儿应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肤两侧感受温度,以免灼伤皮肤。灸10-15分钟,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养生穴: 5.命门-补肾壮阳穴 【定位】: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与神阙穴前后相对,取一绳子过脐水平绕腹一周,与后正中线交点即为命门穴。 【功能】:对肾气不足、精力衰退者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主治】: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汗不出、寒热疟、胃下垂、前列腺炎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灸10-15分钟,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 隔姜灸:生姜切片0.2-0.5cm厚,用针扎数孔,把姜片放在命门穴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有痛疼可提起姜片,反复进行。每次灸3-5壮,每日或隔日一次。   艾灸养生穴: 6.涌泉-清脑醒神穴 【定位】: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足底第二趾、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于后2/3交点上。 【功能】:清脑醒神、安神定志、清热散风。 【主治】: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症、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炎、扁桃体炎、咽炎、咳嗽、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直接灸。直接灸每次3-7壮,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若起水泡不必处理,2-3天后会结痂脱落。   艾灸养生穴: 7.大椎-清热解表穴 【定位】: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 【功能】:解表清热、疏风散寒、息风止痉、安神益髓。 【主治】:扁桃体炎、咳嗽、气喘、热病、疟疾、咽炎、项强、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癫痫、精神病、血液病、中暑、霍乱、呕吐、黄疸、皮肤病及一切虚弱病症。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感到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灸20分钟,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养生穴: 8.曲池-清热解毒穴 【定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踝连线中点上。 【功能】:凉血润燥、清热解毒。 【主治】:流行性感冒、发热、肺炎、扁桃体炎、痢疾、肩周炎、肘关节骨关节炎、咽喉炎、牙痛、睑腺炎、高血压病、乳腺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10到20分钟,患者感到舒适、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养生穴: 9.气海-升发阳气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功能】:升发阳气。 【主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泻痢不止、遗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子宫脱垂、脘腹胀满、疝气、肠炎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10到20分钟,患者感到舒适、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施灸者应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肤两侧感受温度,以免灼伤皮肤。     艾灸养生穴: 10.三阴交-养血补气穴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能】:健脾和胃、调肝补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遗精、阳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以皮肤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为度。灸10-2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常规艾灸养生的部位是什么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 方法 。那么艾灸的穴位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的相关穴位,快来看看吧!艾灸养生穴位 1.灸神阙穴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2.灸气海穴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3.灸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4.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艾灸穴位的顺序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脸朝黄土背朝天,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些疾病的调理灸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先缓解症状,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总之是以人为本,患者舒适为宜。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早晨人的精气神开始生发,病易人体;日中人的精气神最旺,能战胜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疗效最好;所以古人讲"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卯时、辰时(上午5~9点)与傍晚酉时(下午5-7点)、戌时(下午7-9点),人体与自然均处于阴阳之气交接的时候,此时灸疗,效果会因环境气温偏低稍有降低。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个较为恰当的治疗时机,三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让灸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夏天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3、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4、要注意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猜你喜欢: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四大养生穴位 3. 艾灸四穴养生法 4. 艾灸十大养生穴 5. 艾灸养生穴位 6. 艾灸熏穴位的方法